中国古典文学中的悲剧原因及价值

时间:2022-09-28 04:46:51

中国古典文学中的悲剧原因及价值

摘 要:中国有着丰富的古典文化,出了许多优秀的诗人、作家、圣贤。他们怀瑾握瑜,却常常只能望洋兴叹,故而构成了一幅幅人文色彩极浓的悲剧意识画卷,他们用自己特有的处世方式向世人展示了自己的人性美和价值。

关键词:古典文学;悲剧 ;原因;价值

悲剧是一种伟大的力量,是一种严肃而又崇高的表达,是“把最有价值的东西毁灭了给人看”。足见悲剧是对生命破碎的扼腕叹息,是命运蹉跎时的伤感,是面对美好高大时的自我反思,更是一个生命对另一些生命无端的悲悯与对未来美好的世界的热忱的期待。我们就是这种心情下开始走进中国古典文化大观园中,捡拾起一个个鲜活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文化作品来反思、诠释、解析、生发古典文化的悲剧魅力,以萌发对中国古典文化有个初步整体的了解和把握。

一、悲剧的原因

(一)不公平的诉求

古典文学中,人的觉醒是在强化了的生活矛盾之下,人们在面对无奈的或无法抗争的偶然性灾难时,无法适从,无法解脱,最终只能选择无奈的死亡,或者无言的抗争,又或者是屈辱的认同。

1.无奈的死亡:《窦娥冤》中的窦娥面对天地无应的困境,她选择了死亡,而后又抑郁难平,化作鬼魂诉之于父亲窦天章,使冤狱昭雪,然自己也魂归他乡,终成决绝。无奈促使她写成了人生悲剧。

2.无言的抗争:《红楼梦》中的焦大、司琪、晴雯等都处在生活的下层,他们都在为自己的命运抗争,面对贾府的强大阵容,在这种阶级对立的环境格局下,等待他们的只能是悲剧的结局。他们的这种精神让阅读者同情,似乎也看到了下层人为自己命运反抗的诉求。但就本质而言,他们仍是被侮辱和被损害的人。

3.屈辱的认同:《促织》中成名一家的起落沉浮以及最后凭借儿子化织而鸡犬升天,虽未言以后之结局,但却也不免陷入一种更让人无法忍受的痛苦中不能自拔。受辱本为悲哀,认同受辱则更是一种悲哀。

4.理想的破灭:《离骚》中的屈原是一个热血沸腾的青年,励精图治的贤臣,一个不向世俗屈服的狂人,一个才华横溢的君子,一个可悲的理想主义者,在经历了残酷的挣扎,无数无效的抗争,无数无奈的妥协之后,终于明白了这个世界,明白了现实的真正含义,并最终成为这个世界的牺牲品。《五柳先生传》中的陶渊明的人生无疑是个悲剧。诗人早期建功立业,理想的破灭表现为政治的悲剧,其后以隐居求取品格的高尚。而隐居是悲剧性的生存选择。

(二)爱情的痛楚

古典爱情总是陪伴阶级对立而出现,常常在一种不对等的关系下产生许多人间悲剧。而这种悲痛常常以以下方式呈现。

1.封建家庭礼教的悲剧。《孔雀东南飞》中由于焦母的刁难,使得一对恩爱夫妻成为冤魂,一个举身跳入清潭,一个自挂于东南枝上;《钗头凤》更是以生活的实际写出了陆游和唐婉儿的爱情悲剧。两个相爱的人儿,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在现代人看来,那是最美满的结合,然而陆的母亲不喜欢,因为她只相信“女子无才便是德”。分手仅仅因为陆母的不喜欢,这便是封建家庭扣在爱情上的枷锁。这种枷锁只会给人留下“错错错”的无情感叹。

2.执着的悲剧。词人李清照后期的作品很能说明这个问题。面对丈夫赵明诚的早逝,他选择了执着监守,而这种监守是以牺牲青春为代价的。满腹的幽怨无法排遣,于是便选择了诉之诗文的方式,写下了“凄凄惨惨戚戚”的切齿诗句。

3.刚烈的悲剧。《陌上桑》中秦罗敷对太守的拒斥中让我们一方面看到了一个刚烈女子面对强势压迫的反抗精神,但也不能不说在那样的世界里人无从左右自己的命运的无奈,太守只要看中就只需要一声“宁可共载否”即可挥马扬鞭,让这样一个奇女子随风而逝,徒留一声叹息和众人的悲吟,没有人知道她的命运,只见她的洒脱和爽心的笑,但笑过之后呢,我们便不得不像考虑娜拉出走一样为其命运产生深深的忧虑,她会不会像《红楼梦》中的鸳鸯一样,在拒斥了贾赦之后,便只能一心等着死亡,在那样一个世界里,要知道权力便是打开婚姻这个看似神圣的大门的一把百试不爽的秘钥呀!

4.被欺骗的悲剧。《氓》中的那位女子由于听信氓的谎言,跌入婚姻的不幸,通过不幸婚姻的真实体验,终于得出“躬自悼矣”的悲剧原因和“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的人生体验。表面看来,这是一种反思后的人生升华。静心而思,只能视为悲剧的结局。因为她未看出致使自己悲剧的并不是自己,而是制造婚姻悲剧的封建夫权。而女子得出的结论,无疑是一种顺从和承认,为这种男权社会下男子处于绝对地位的现实存在提供了土壤。构成了人生的悲哀。

(三)社会的悲剧

《离骚》和《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两部最为杰出的悲剧作品,显示了中国悲剧精神的深刻内涵。两部伟大作品遥相呼应,形成了中国古典文学悲剧精神的并峙高峰。屈原和曹雪芹所谱写的,是一出社会悲剧,在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中体现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也是一出人格悲剧,在善与恶的对立中展示出遗世独立的壮美人格和纯正、真诚、独特的人格力量;更是一出哲学悲剧,在希望与绝望的抉择中否定了那个社会、那个时代,最终舍弃了作者执着追求的以道德人性为中心的精神家园。

(四)忧生忧世的悲叹

中国文人的“忧生”观和“忧世”观是中国古典文学悲剧精神的哲学基础。所谓“忧世之怀”,是指对现实存在的忧患之情。中国文人独立意志支配下的忧患意识和自觉意识,是中国古典文学悲剧精神的主要特点,它与儒家哲学相联系。强烈的末世感和危机感是其认识论基础,勇毅的担当精神是其核心,明确的淑世理想是其永恒追求,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悲情冲动是其必然的表现形态。杜甫和辛弃疾是典型的忧世作家,他们的诗词创作,给悲剧精神注入了更加凝重的内涵,成为中国古典文学悲剧精神的新高峰。

(五)死亡的悲叹

死亡是人生面对的终究命题,面队死亡,人们畏惧,恐慌,无助。因此对死亡的悲叹构成了悲剧意识呈现的又一方式。其突出表现在以下方式。

1.对亲人的悼念。《江城子》展示了苏轼对于亡妻王弗的悼念。面对妻子的死亡,他产生了“十年生死两茫茫”的感触。随后便又站在妻子的角度,假想妻子和自己相见时的情景——或许成为陌生人。因为当年的容颜已不复存在。

2.对自己的明志。司马迁的《抱任安书》是一篇激切感人的至情散文,是对封建专制的血泪控诉。司马迁用千回百转之笔,表达了自己的光明磊落之志、愤激不平之气和曲肠九回之情。辞气沉雄,情怀慷慨。

3.对亲情地思虑。随园老人的《祭妹文》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从素文墓地入笔到病根祸源的交代,从野外同捉蟋蟀到书斋共读诗经,从胞妹送哥眼泪流到把盏喜迎兄长归,从离家出嫁到中道归返,从侍奉母亲以示其德到关爱长兄以显其情,从素文之死到后事料理,追忆了自己和素文的兄妹之情,情节上层层推进,感情波起浪涌,历历可见。总论该文,其中有着对于妹妹生命历程的惋惜与哀叹,更多的是对自己人生命运的反思。

二、悲剧的价值

1.从悲剧成因来看,悲剧折射出人们对生命的不可琢磨和对自身命运的强烈诉求。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千古流芳的忧生之作,往往比较多地表现对生命不自由和生命活力不能张扬的痛苦,表现由此而产生的旷达不羁、慷慨悲凉之情。在陶渊明、李白、坡等人的创作中,集中表现的是忧生的矛盾和痛苦,以及在此基础之上的超越和永恒。忧生之作所表现出的悲剧精神,其价值就在于它超越时空、超越古今、超越生命、超越自然,从而追求真正意义上的“自由人格”。

2.从悲剧的呈现方式来看,悲剧呈现有失落、痛苦、绝望,以及最高形式——死亡等各种呈现方式,它不断的通过几乎所有人的生活,呈现和展示给我们,我们不得不正视、接受、认同它存在的事实,决不能自欺欺人或者冷漠泰然的去对待文学乃至人生中的悲剧,坦然面对并不等于冷漠呆滞寻求超越,更不是置之不理,也即说悲剧成为我们无法绕过和跨越的屏障,我们必须以一种善良的心态去面对悲剧,那样既是对逝者的尊重也是对自我情感的检视和梳理,更是对个人人文素养的自我建构。

3.从悲剧的外在特征看,中国古典悲剧并非如周涛散文中说的“一生哭声”,而是充满了一种积极高尚的情趣。古人没有像我们想的那样脆弱,那样的不堪一击,倒是我们常常会病得一败涂地,病到无法原谅自己。我们要有李白“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洒脱,也要有苏轼“但愿人长久”的旷达,也要有王勃“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的高迈,更要有谭嗣同“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离肝胆两昆仑”的狂放、“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壮志和“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执着,那么我们的人生依然精彩。

悲剧精神是贯穿中国古典文学的精神主线,是中国古典文学的“底色”。它是指面对痛苦与毁灭的必然性时,主体在独立意志支配下所表现出的人格力量和抗争与超越精神。独立意志是悲剧精神的基石,它在激烈的冲突和对立中凸显出人的尊严;人格力量是悲剧精神的核心,中国悲剧作品中的悲剧人物是用难以比拟的人格力量征服读者和观众的,他们的抗争是善的张扬,他们的毁灭是美的殒落;乐观主义是悲剧精神的本质要求,是促进人性完善的基本动力,悲剧精神往往表现为对理想的不懈追求、对美的境界的无尽想往;生存价值是贯穿悲剧精神的主线,超越物质、超越死亡是人类特有的品质,是一种崇高,是主体对自身现状的不满足,是希望突破现实生活现状的进取欲望。

上一篇:小学数学课堂如何发问 下一篇:情到深处“效”自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