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文学中的梧桐意象

时间:2022-07-10 11:09:52

中国古典文学中的梧桐意象

南京的路边遍植梧桐,不少南京人也有着梧桐情节。其实,梧桐不只是南京人的专宠,全国各地都不乏热爱梧桐之人。究其缘由,自古代的文人士子开始便有喜爱梧桐的传统。梧桐在我国古典文学中是常见的意象,有着丰富的象征意义。本文将从彰显高格、言说爱情、悲秋感怀三个方面探寻梧桐意象。

一、彰显高格

北宋陈翥在其所著《桐谱》中称:“梧桐柔弱之木也,皮理细腻而脆,枝杆扶疏而软。”清代园艺著作《花镜》也记载:“梧桐,又叫青桐。皮青如翠,叶缺如花,妍雅华净。”可见,梧桐是“妍雅华净”的柔木、美木。这恐怕是其能够作为高洁人格象征的基础。

正是由于梧桐以上的特性,才有了“凤栖梧桐”的传说。《诗经・大雅・卷阿》曰:“凤凰鸣矣,于彼高冈。梧桐生矣,于彼朝阳。”该两句互文见义,是说梧桐生长于朝阳的高冈之上,而凤凰栖止于梧桐上鸣叫。类似的记述还见于《庄子・秋水》:“夫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正是凤凰一类的鸟。凤凰是祥瑞的象征,而梧桐是唯一配得上凤凰的树木,品格高也就是理所当然的了。

此外,梧桐还是制作琴瑟等乐器的良材。相传神农“削桐为琴,丝绳为弦”,因此古琴又被称作“丝桐”。《诗经・风・定之方中》即言:“树之榛栗,椅桐梓漆,爰伐琴瑟,”意为种植榛树、栗树、梧桐等树木,成材之后用来制作琴瑟。而琴瑟常见于古代宗庙祭祀等重大场合,也是文人雅士怡情养性的必备乐器。白居易诗歌《好听琴》就有“本性好丝桐,尘机闻即空”一句。作为其主要原材料的梧桐,在古人心目中的地位自然又高了一截。

所以,古代文人常爱在庭院中种植梧桐,以彰高格。文学作品中提及种植梧桐的诗句也很多。如诗人张说《答李伯鱼桐竹》:“结庐桐竹下,室迩人相深。……竹有龙鸣管,桐留凤舞琴。奇声与高节,非吾谁赏心。”又如李白《赠崔秋浦》:“吾爱崔秋浦,宛然陶令风。门前五杨柳,井上二梧桐。”文人们眼中,梧桐已非普通树木,而是自己精神上的知己。他们认为,自己的格调情操和道德追求只有梧桐才能诠释。

二、言说爱情

梧桐象征爱情,其渊源并不十分明了。相传梧桐雌雄异株,梧是雄,桐是雌,相依相伴,同生共死。而古典文学作品中以梧桐象征爱情,主要有两种模式,一是“双桐”与“半死桐”,一是“桐叶题诗”。

“双桐”的渊源可追溯至乐府诗《孔雀东南飞》:“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诗中用松柏梧桐枝叶相交象征焦仲卿和刘兰芝缠绵而坚贞的爱情。其后,双桐意象在描写爱情的诗中屡见不鲜。如魏明帝曹睿《猛虎行》“双桐生空井,枝叶自相加”、李白的《效古二首》“入门紫鸳鸯,金井双梧桐”、孟郊《列女操》“梧桐相待老,鸳鸯会双死”等,皆用以表达爱情的美好与忠贞。然而,双宿双飞的爱情固然美好,生死之别终究不可避免,这正如双桐中一株的枯亡。所以,古典文学中逐渐以“半死桐”象征夫妇一方去世,如李娇《天官崔侍郎夫人吴氏挽歌》“弹窗孤生竹,琴哀半死桐”、白居易《为薛台悼亡》“半死梧桐老病身,重泉一念一伤神”。从白居易始,“半死桐”成为悼亡诗词的专用意象,文人借其抒发对亡妻的眷恋和相思,如中唐鲍溶《悲湘灵》“哀响云合来,清余桐半死”、北宋贺铸《鹧鸪天》“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

由于梧桐是很好的传情意象,且其叶阔大、方便书写,所以自唐代起,桐叶便成为抒发相思爱慕之情的载体,“桐叶题诗’’也便成为文学意象。唐记小说《本事诗》有如下记载:“顾况在洛,乘间与一、二好友游于洛中,流水上得大梧叶,上题诗曰:一入深宫里,年年不见春。聊题一片叶,寄与有情人。”而《全唐诗》收录的任氏的《书桐叶》更为凄恻:“拭翠敛蛾眉,郁郁心中事。搦管下庭除,书成相思字。此字不书石,此字不书纸。书在桐叶上,愿逐秋风起。天下有心人,尽解相思死。天下负心人,不识相思字。有心与负心,不知落何地。”此外,《广群芳谱》转引《己虐编》言:“张士杰客寿阳,被酒历淮阳滨入龙祠,见后帐中龙女塑像甚美,乃取桐叶题诗投帐中。”这些虽是小说家之言,却可以从中看到,桐叶题诗已经作为一种文学意象被接受。

三、悲秋感怀

梧桐在古代除了彰显高格,抒发爱情的功用,还可以提示节令。《广群芳谱・木谱六桐》记载:“梧桐一叶落,天下尽知秋。”梧桐落叶较早,且桐叶硕大醒目,所以古人常将梧桐视为秋天的信使。而自古文人多悲秋,所以古代文人笔下常以梧桐作为悲秋意象(尤见于宋词),来抒发心中的悲情愁绪。梧桐作为悲秋意象在古典文学作品中常见的形式也有两种,一是“梧桐叶落”,一是“雨滴梧桐”。

苏轼《卜算子》云:“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叶落则疏,所以有“疏桐”一说。缺月、疏桐、孤鸿这三个不完满的意象在情感上非常契合,共同渲染出清冷孤寂的氛围。柳永也曾在《玉蝴蝶》写道:“水风轻,花渐老,月露冷,梧叶飘黄。”月冷露寒,桐叶萧萧,身处其中的浪子,自然神凄骨寒。此外,还有欧阳修《千秋岁》“高梧冷落西风切”、晏殊《采桑子》“梧桐昨夜西风急,淡月胧明”、李清照《忆秦娥》“断香残酒情怀恶,西风吹衬梧桐落。梧桐落,又还秋色,又还寂寞”等等。这些词句中,不见人格之特立,也无爱情之言表,却带着鲜明的忧伤色彩,词人们感秋伤怀,触景生愁的形象赫然在目。

另一方面,梧桐因为叶大,便得了个“雨滴有声”的特质。敏感的文人自然忽略不了这样的听觉刺激。尤在夜晚,对外界的感知更有赖于听觉,秋雨滴在梧桐叶上,胜似滴在文人的心弦上。胸中头绪万千的文人便难以入眠,所谓“梧桐夜雨,几回无寐”。苏轼《木兰花令》“梧桐叶上三更雨。惊破梦魂无觅处”、赵长卿《浣溪沙》“雨滴梧桐点点愁”、辛弃疾《绿头鸭・七夕》“敬高枕,梧桐听雨,如是天明”等词句在描写梧桐跟雨的意象组合时,都呈现出烦闷不安的姿态。此类作品中最有名的莫过于李清照的《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个人的情愁、家国的恩怨都融入雨滴桐叶声中,缠绵悱恻,哀转久绝。

梧桐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的重要意象,也是兼具悲喜意味的意象。梧桐既可象征爱情的忠贞,也可指示爱情的不幸;既可彰显高洁特立的情操,也可表达愁苦感伤的心绪。从对梧桐意象的研究中,还可以体察古代文人的心理。

上一篇:师德建设仅靠“划红线”还不够 下一篇:《材料成型技术》课程改革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