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教学有效互动的研究

时间:2022-07-23 08:32:09

语文课堂教学有效互动的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

现代教学论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或未发生教学。我国教育部颁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第十条中,对“师生互动”问题有这样的论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互动、富有个性地学习。”国外的建构主义教学论和批判――交往教学论也都强调师生互动的重要性。

近几年来,随着课程改革的实施,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广大教育工作者对教学的本质即交往已有了一定的认识,课堂教学过程中也能体现师生互动,那种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学生学的现象已不多见。但是由于认识上的欠缺,课堂教学中那种为交往而“交往”,为互动而“互动”的热闹场面便屡见不鲜。严格的说,这种徒具教学形式的表现仍是一种假教学。因此,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互动,就迫切地需要我们基层教师结合教学实际作进行研究和探索。

二、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研究对象:以我校三到六年级7个教学班的师生为研究对象。

研究方法:以随堂听课开展调研。

三、 研究结果

1. 互动中参与对象缺失。在表1中我们可以看到,教师在互动对象的选择和学生在互动机会上有明显的偏向性表现。在互动对象的选择上,教师给予学生课堂互动机会的多少具有明显的倾向性。教师往往给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善于表达的学生更多的互动机会。在互动内容和时间的分配上,学生与学生之间在问题难度和互动持续时间上也存在明显差异,教师一般倾向于让那些成绩差的学生的学生回答一些“判断性”、“描述性”较强的简单问题,互动持续时间相对较短;而让那些学习成绩好、善于表达的学生回答一些“论证”较强的复杂问题,互动持续的时间较长。可以说,所有的优生都有参与互动的机会,甚至一人有多次这种机会。差一些的学生仍是默默无“问”,整节课都在做优生和老师的陪衬。

2. 互动中学生处于被动状态。从图1我们看到,教师的提问过多。在调查中,我们发现一堂40分钟的课,教师平均每分钟就问一个问题,学生被诸多问题牵着鼻子走,哪有时间进行思考?往往是在一个接着一个个问题“轰炸”下,“不假思索”地忙着回答和应付。由学生主动提出的问题少之又少,学生处于被动地位。

3. 缺乏生生互动。从表2可以看出,在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占85.2%,学生间的交往互动所占的时间仅为13.5%。课堂上缺乏学生之间的相互启发、合作探究。学生都是围绕着教师的提问而与教师进行互动,互动的形式单一。

4. 互动流于形式。在调研过程中,都可以看到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这说明,教师已经有意识地把这种形式引入课堂。但是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在部分教师的课堂上,小组合作学习只是一种形式,缺乏实质性的合作。主要表现在:合作学习的内容没有探讨价值,小组合作前缺少让学生独立思考的过程,学生的参与度不均衡,学生间的合作不够主动,教师不能给学生充裕的合作时间,忽视对学生合作技能的训练与培养。有些问题需要讨论,但只给不到一分钟时间,学生还没有说上两三句话,就草草收场。

四、研究结论

随着课改的深入,我们老师的教学思想、观念得到了进一步的转变,教师的角色开始发生变化:从单一的知识传授,转为比较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课堂上出现了师生互动、平等参与的生动局面。但是也出现了上述几种现象:师生互动中参与面小,学生处于被动状态;生生互动很少,小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

五、解决策略

1. 建立师生交往、共同对话的教学本质观。叶澜教授曾提出:“人类的教育活动起源于交往,教育是人类一种特殊的交往活动。”教学活动作为教育活动的一部分,它是人类交往活动中更特殊的一种。因此,交往可以看作是教学过程的一种本质。而在人与人的交往中,每个人都是作为主体而存在的,每个人都是彼此相互认识和交流的对象,每个人都应具有自己独立的人格。因此,教学中的师生关系不应是“人――物”关系,而应是“我――你”关系,教师不再是特权式人物,而是与学生平起平坐的一员,教学更是师生彼此敞开心扉、相互理解、相互接纳的对话过程。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师生形成了“学习共同体”,他们都作为平等的一员参与学习过程,进行心灵的沟通与精神的交融。

2. 师生做好课前的文本细读,奠定互动基础。课堂上的有效互动的建构,必须有教师的对文本的深层解读为基础。教师课前的动最主要的是要与文本亲密接触,“细读文本才是最好的备课。”对文本的内化程度直接影响着课堂上对学生的有效引导。教师课前的动至少应包括:对文本的熟读、解读、品读,做到含英咀华,寻本探源。

学生更要为课上的动做准备。很多学生课上的动不起来,是缘于学生的无备而战,缺乏对文本的独立思考。那么我们就从给孩子准备,让其自信入手。在课前设计学案,提出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让学生提前做准备。

3. 倡导探究式的阅读,扩大互动空间。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所以,我们的语文课堂要倡导探究式的阅读。全国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执教的《圆明园的毁灭》有这样一个片断:王崧舟老师让学生找描写圆明园的雄伟建筑中作者用了几个“有”。在学生感受雄伟建筑后,又问写尽圆明园的所有景观还要多少个有?学生异口同声回答:数也数不清的有。接着王老师顺势而导,让学生找出依据,学生在王老师的引导下,与文本对话,进行探究性的阅读。在交流中学生真切的感受到了圆明园的无尽艺术魅力。王崧舟老师从找简单的“有”入手,上升到探究性的阅读。学生在探究性的阅读中不是在教师强权下的被动互动,而是积极的,是能碰撞出智慧的火花的,是可以博采众长的,有效的,是我们应该努力的。

4. 加强课后反思,提升互动质量。吉林省东辽县教研成果获国家级三等奖的王永明老师,强调了反思对教师成长的重要作用。的确,我们的老师需要反思,在致力于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互动中更要及时反思,反思问题提出的价值,反思学生参与的成效,反思教学的组织……而且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反思课上的交流对自己的启发,反思自己的收获……这样的师生反思要坚持经常,形成习惯。只有经过不断的自我反思,才能使原有的经验不断被审视、被否定、被修正。这样得到提纯、升华的的经验会为我们更有效的互动提供质量保证。

路漫漫其修远兮,让我们致力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互动,在教育前行的路上,不断探索。

上一篇:观金鸡水幕电影有感 下一篇:特研班教育考察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