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提问艺术浅谈

时间:2022-07-22 09:55:30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提问艺术浅谈

一、失误

1.从提问内容看缺乏艺术性。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作用重在启发,启发学生发现。教师的启发体现之一是“提问”,“提问”被看成是激发学生思维、进行启发式教学的重要手段。但一项调查显示:一般教师提出的问题只有1/10包含着未知性和矛盾性,能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4/5的问题是针对学生的记忆。这说明教师的提问没有启迪学生的思维,而是限于死记硬背。一部分教师因为不能认真领会启发式教学的实质,或者对启发式教学艺术运用不当,运用不纯熟,在教学过程中经常出现“启而不发”的现象。他们偏向于单纯追求课堂气氛表面的活跃,认为问得越多就越能体现启发性教学,简单地以热闹的课堂气氛,以学生参与形式的花哨,以做了多少事、演习了哪些活动项目为判断是否取得实效的依据。常见的提问失误有以下几种:

(1)问题缺乏启发性、创造性,是蹩脚的提问,不分巨细,处处皆问,大都是单纯的判断性提问(如“对不对”、“是不是”、“什么是”等满堂问),是典型的注入式、“填鸭式”的提问,缺少思维价值。

(2)提问太抽象、太笼统,或者跳跃性很大,不是环环相扣、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缺乏循序渐进的阶梯,致使学生思维跟不上。

(3)问题随意性很大,缺乏针对性,或不分轻重、漫无边际,或者蜻蜓点水、一带而过,没有紧紧围绕课堂教学中心来进行,没有针对教学中的难点和重点提问,没有针对学生思想上的疑点和学生关心的热点提问,无法做到有的放矢。

(4)提问缺乏灵活性,教师不顾课堂情况的变化生硬地照搬照用课前设计好的问题,或者在学生答不出时一个劲地追问学生,没有用疏导性提问、铺垫性提问以适应变化了的情况。还有的教师唯教参是从,因为学生的答案与自己教案预定的“标准、正确”答案不一致而追问不已,无视学生思维活跃的现象。

2.从提问的方式来看缺乏多样性。

一般是教师问学生答,很少有学生问教师答或者学生问学生答。问题的拥有者是教师而不是学生,问题的解决者主要是教师而不是学生。

很明显,在这种情况下,双边活动流于形式,往往“师问生答”牵着学生鼻子走,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不到真正发挥,学生只是在被动地作出反应,没有调动自己的思维。学生的思维方式也只是教师思维方式的迁移,缺乏发现性、创造性、发散性。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返,则不复也。”(《论语・述而》)这说明启发的过程是从“存疑”到“生疑”的过程。“启发”即为心智的开启、思想的发散、潜能的挖掘。启发就是启发学生发现,使学生内心敞亮,表现为茅塞顿开、豁然开朗、心领神会。教师应设计富有启发性、刺激性、创造性的问题去诱发学生的发现力、想象力、创造力,课堂上要让学生的思维在自由、民主、开放的氛围中纵横驰骋,把他们的个性和创造性发挥得淋漓尽致。对学生因势利导,引导学生主动地学习发现,积极地思考,踊跃地尝试,才能提高语文素质,逐渐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二、对策

教师在授课前要钻研教材,精心备课,精心设计提问内容和形式;既要熟悉教材,又要熟悉学生。

1.设疑要巧。

疑可以激发学习兴趣,引发学生求知欲望;疑可以开掘学生思维潜能,促使他们积极思维。

(1)注意对象,问在学生需要处。

课堂教学中,由于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不同,他们需要的问题也不同。教师要察言观色,审时度势,知道学生的困惑所在,知道学生的思维为什么发生梗塞或中断。应尽量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求,多设计一些不同层次的课堂提问。另外,提出问题后选择答问对象时也应注意根据不同对象区别对待,本着面向全体、激励学生的原则,灵活掌握。

(2)养成习惯,问在看似无疑处。

有些文章平白如话,一目了然,表面平淡无奇,实际匠心独运,学生容易轻视,思维受到抑制。这就要在无疑处设疑,养成学生认真思考、积极思维的习惯,有助于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处,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2.提问要准。

(1)优选问点,问在知识关键处。所谓问点,就是指讲授教材时提出问题的切入点。

(2)选准时机,问在教学当问处。时机,对于课堂提问很重要,时机选得准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否则效果就不大。从教学内容的角度来说,提问的时机应选在知识的重点、难点、关键处。从教学的灵活性来说,课堂千变万化,学生回答无奇不有,教师要依据具体情况及时地进行发问、疏问、追问。从教学进程来说,课始,学生注意力不够集中时要及时提问,通过提问将学生的注意力迅速引到课堂教学中来;课中,当学生的思维发生障碍、产生偏差或受到思维定势干扰时,要及时提问,以便及时排除故障,使课堂教学按计划顺利进行;课尾,当讲授时间较长,学生产生麻痹、倦怠心理时,也应及时提问,以便重新振作精神,积极投入学习。

总之,设疑提问必须做到以下几点:一是明确目的,二是结合实际,三是讲究时机,四是编排有序,五是面向全体。真正做好了,学生就会如古人所云:“乐思方有思泉涌。”

上一篇:甘蔗糖厂节能探析 下一篇:浅谈中学化学计算常用解题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