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练概括、归纳提高研究性课堂案例分析

时间:2022-04-14 07:06:35

学练概括、归纳提高研究性课堂案例分析

课堂情境一:

师:“同学们,我们经常听别人摇头晃脑地说‘之、乎、者、也’,那么,今天我们也要说说(之乎者也),显示显示我们的满腹经纶,‘十年磨一剑,今日把示君’。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熟记高考考纲所限定的18个文言虚词了。”

师:现在请大家记住这十八个虚词。

同学们大声记忆,很快记住了。

提问检查几个学生,回答如风。

老师提出赞扬,表示满意。

师:如何做到记得又快又不容易忘记?请同学们想出一个好办法。

大家窃窃私语,议论纷纷。

课堂情境二:

第二天课堂,老师随机提问:谁来流畅地背诵18个虚词?结果三个同学:一个滚瓜烂熟,一个只会“之、乎、者、也, 因、为、所、以”便无下文,另一个结结巴巴,费了好大劲才背诵出来。

师问那个背诵不出来的同学:为什么没有背会?

学生答曰:昨天背诵了,今天一紧张就忘记了。

师问背诵滚瓜烂熟的同学:“为什么你背诵得如此流畅,有什么诀窍吗?”

这个同学大声说:编成顺口溜,有了意思,理解记忆,就会又快又好,不就忘不了了吗!

老师鼓励说:好办法,你说出来,让大家学习学习,也领会领会。

该生发言:我把18个文言虚词编成一个顺口溜,有了意思,便于理解,进行熟记,还真不容易忘记,结果一背诵就会了。顺口溜是:

之、乎、者、也(之乎者也),

因、为、所、以(因为所以),

何、则、而、于、焉(和则二鱼宴),

与、其、且、乃、若(与其且乃若),

让同学们进行分析理解,再问记住了没有。

同学们风趣地说:和谐就有两条鱼的宴席吃,否则就没戏了。谈笑间也就记住了18个虚词。

课堂情境三:

第三天再问同学们,果然都记住了。

这让我感慨万端:俗话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做好事情,方法是最重要的。什么样的方法最容易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令人思考玩味。两种方法,两种结果,值得反思。让学生自己边阅读边总结,学生自己一边练习一边做题,以练代讲,分组讨论,大家轮流回答问题,集体商讨解决的办法,有活力,劲头足,也很实用。我认为这种学习讨论、分析思考、归纳概括、即兴创作的方式方法有如下几点好处:

一、这是一种善于总结概括、进行理性分析思维的方法。学生不仅把课堂内容熟练掌握了,而且进行了深加工,就如同是“打碎了一个你我,揉匀了,重新塑一个你我”的过程,对所学知识内容进行了全新的整理和加工、深入的理解,变书本知识为自己的知识。

二、编顺口溜的方法,其实是“授人以渔”的学习方式。就是激励学生努力学习、学会思考、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提高自己能力和水平的过程。

三、更重要的这种学习方式带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学习的主体作用得到体现和强化。它有别于教师单纯的讲解、学生死记硬背的模式,克服了记忆快、忘记快的缺陷,使学习氛围活泼休闲,也新鲜生动。

四、进一步强化了学生作文写作的能力,使学生“学以致用,推陈出新”。学生“一边学习,一边思考,一边创作,一边比较,一边联想”,在模仿中学习,在学习中进步,把学习知识和联系生活结合在一起,既锻炼了能力,又陶冶了性情。

这种教学也有很大的缺点:

一是容易走向另一个极端。每节课都这样讨论分析,不容易把握课堂秩序,形成放羊式的形式主义,节奏散乱,课堂秩序可能失控,时间分布不好把握,有时完不成课时任务。

二是容易滋生依赖情绪。喜欢表现的学生积极性高涨,学习热情倍增,但不喜欢的学生容易消极,出现厌倦情绪,因而课堂容易出现两极分化现象,所以要调剂运用。

总之,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讨论,以练代讲,提高了归纳概括的能力,这种边练习边总结提高的活泼方法,可以尽情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教学中多运用、多实践,对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有极大的帮助作用。

上一篇:新课标下综合知识在音乐教学中的运用 下一篇:浅谈教师评课的意义和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