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新闻画面的审美特征

时间:2022-07-21 11:26:34

电视新闻画面的审美特征

电视新闻作品反映着客观世界的变化,同时,也渗透着作者对生活、时尚以及对社会的独特理解和对电视新闻美的体验。然而,电视受众对电视作品的收看、理解与评价,会有较大差异。这是受众在收看电视时经常发生的现象,是一种正常的审美结果。受众对电视频道的选择取决于受众对电视新闻审美价值的评估。

电视新闻画面与审美的关系

近些年,建立在现代高科技装备基础之上的电视艺术已经以其独特的魅力和风采成为亿万受众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行为和思维方式,可谓稳坐荧屏前,一览世界小。这种广泛而深刻的传播效应在于现代科学技术极大地丰富了电视的物质表现手段、形式和内容,使电视具有更强的欣赏性、感染性和高品位的审美内涵。

可视性是电视作品区别于其他传媒的本质属性。在众多审美范畴中,电视新闻画面的审美趋向于可视性,新闻画面以其真实的美、新鲜的美、典型的美以及意境的美构建了电视新闻画面审美的基本特性。因此,审美是能动的,一条电视新闻的价值反映出了电视记者和电视受众的思想水平、文化品位以及艺术鉴赏能力。只有他们对电视新闻的理解达到审美最大化的统一,双方的电视新闻审美意识同频共振,这样的电视新闻才能实现其传播效应的最大价值。

电视新闻画面的审美特性

电视新闻是客观事物的反映,新人、新事、新经验、新成果、新风尚等都是电视新闻画面反映的对象。在这些内容的传播过程中,其本身就包含着丰富的美感,而美感必须通过人的感官才能实现。电视画面要恰当地反映客观事物的形象美,显现新闻事实的本质理性与内在情感,才能唤起人们的审美共鸣。

真实性是电视新闻的生命。电视新闻画面反映的必须是客观世界或者现实生活中的真人真事。虚假失实的画面将使电视新闻失去受众,更谈不上唤起受众对美的体验。例如,某家有线电视台播出一条《领导参加植树劳动》的新闻,因记者没拍到这位领导的镜头,编辑就调用该领导在别处挖电缆沟的近景、特写画面充数,结果使观众大倒胃口,影响极坏。由此看出,电视新闻画面的长处是对现场形象真实的记录,即本质真实与形象真实的统一。

新鲜性体现电视新闻的魅力。电视新闻的新鲜性又称为新闻的时效性,是指新闻报道与新闻发生的时间差越短越好。现代电视技术使电视所传递的新闻画面与新闻发生的时间差为零。据中央电视台调查咨询中心提供的关于《“人大”和“政协”两会宣传效果调查报告》显示,80%以上的公民是最先通过电视获得“两会”新闻信息的。其原因在于电视新闻的现场直播把观众“带进了‘两会’会场”,使观众产生了“耳闻目睹”之悦。

艺术性是电视新闻的基本属性。艺术性是指电视新闻画面应该按照绘画的美学基本原理记录生活、表现生活。电视的可视性和形象性决定了电视是以画面表情达意。怎样取舍、选择电视画面必然带来一个构图问题。电视画面框起来的事物形象的表现力是有限的,而受众的感情联想却是无限的,也就是说电视新闻在画面的取舍、构图、层次、色彩、视觉兴趣点等方面都要有很高的绘画美学标准,这样才能给受众留下美的享受和美的联想。

电视新闻画面的审美实现

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面前,电视新闻选取何种题材进行报道,除取决于电视新闻工作者的政策、思想、业务水平之外,还取决于他们对美学理论的理解和对电视审美标准的把握。换言之,电视新闻节目办得好坏,与电视新闻工作者对受众审美需要的正确评价以及自身的审美意识休戚相关。

作为新时期的电视新闻工作者,应自觉地坚持“两为”方向,以进步的审美观点,创作出充满美感的电视新闻作品,使受众感受美、接受美,并从中提高自身的审美修养。可以说,提高和加强电视新闻工作者的审美意识是十分必要的,它影响着电视新闻的传播效应。因此,电视新闻工作者首先要坚持学习,努力掌握新的电视新闻理论与知识,善于运用各种社科基础理论去开拓更广阔的创作领域,加深对电视画面本质特性的认识,进而提高自身审美意识,不断创新电视新闻的形式以及表现力;其次要深入生活,从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发现和挖掘蕴涵着真、善、美的新闻,这也有利于提高电视新闻工作者提炼生活、概括生活的能力,进而创作出具有美感的新闻作品;再次要精心制作,调动多种电视编辑手段,按照客观世界的规律和生活的逻辑编辑制作出符合受众视觉习惯和审美需求的电视新闻作品。

作为电视新闻画面审美主体之一的电视受众已经不满足于随意选择式收看电视新闻,而是开始能动地参与和欣赏电视新闻的创作与传播。这种受众参与电视新闻的审美过程深化了我们对受众在新闻传播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是电视新闻画面审美实现的基础,也是电视工作者追求的目标。其实,时下走红的电视新闻节目主持人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应运而生的。如,主持人在播音时就仿佛在与观众“面对面”地“交谈”。毋庸置疑,电视工作者通过对现代电视传播形式的再认识,在高层次审美过程中满足了受众对电视新闻画面审美实践的体验。每一部成功的电视新闻作品基本上都是具备诸多审美素质的综合体,张扬着丰富而鲜明的“审美情愫”。

(作者单位:河南油田新闻中心电视台)

编校:杨彩霞

上一篇:重塑企业管理模式 下一篇:增强科教节目的可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