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科教节目的可视性

时间:2022-10-22 10:56:14

增强科教节目的可视性

近年来,随着我国“科教兴国”战略决策的深入实施,科教节目从中央电视台到各地方电视台都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突出表现在节目数量明显增多,一些重点节目的播出时间逐渐向黄金时间靠拢,与过去相比有了长足进步,但从整体上看,与其他类别的节目相比,可动性和互动性依然较差。如果从根本上没有较大突破,长此以往,在诸多电视节目的激烈竞争中难免会失去观众。如何增强科教节目的可视性,吸引更多观众的关注,是目前科教节目发展的当务之急。

科教节目的宗旨是:弘扬科学精神,宣传科学思想,提倡科学方法,传播科学知识。在百姓眼中,大家都觉得科学很神圣,高不可攀,和百姓有一定的距离。所以,我们要想办好科教节目,做好知识的传播和方法的传授,在节目定位时,要牢牢地记住缩短和百姓的距离,无论节目的切入点,还是节目的表现形式,都要贴近百姓,通过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节目,让百姓认识科学,引导百姓科学地生活,和百姓一起走近科学。

一、要选好节目的切入点

目前,各电视台的科教节目虽然受到了台里的重视,但收视率却不尽如人意,原因是多方面的。对节目的制作者来讲,要明白观众的收视心理和收视需求,重要的是要处理好节目的知识性和可视性的关系。人们无论是听广播、看电视或报纸,都是为了获取对自己或家庭有用的知识、信息和方式、方法。如河南电视台《老人世界》的“养生之道”,时间也就一分钟,但它却是整个节目中最受观众欢迎的一个小板块,它通过对人们日常生活中易出现的不良生活习惯的分析和阐释,向人们传授科学的养生之道。河南电视台《交通与社会》栏目中的“酒后驾车为什么容易出车祸”、“雨雾天驾车技巧”等,都很受观众欢迎。还有兄弟台的“教你一招”、“生活小窍门”等,都是如此。此外,诸如股票、外语、电脑、网络、家庭装修等实用性极强的节目,都已成为观众关心、议论的热点。这与新闻的接近性原则相类似,人们往往更关心身边发生的新闻事件。作为科教节目也是如此,身边的知识,学了就能用的知识,观众关注的程度就高。

二、节目内容要通俗易懂、大众化、有趣味

据了解,我国目前电视观众的平均文化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是比较低的。我们在制作和选择节目内容时,首先要考虑到观众的接受能力,即使文化层次较高的知识人,他们也希望能通过看电视比较轻松地接受知识。电视转瞬即逝的特点,也不适合表现过深的知识体系,即使受众比较感兴趣的高科技知识,也应该深入浅出,有选择地介绍一些易于理解、接受的基本知识。

科学理论往往是抽象而枯燥的,无论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缺少图像的抽象理论,常常使人感到乏味。能否把节目办得生动活泼、通俗易懂、引人入胜,是吸引受众接受节目所传播知识的关键。科技节目的任务就是要用生动可视的图像、生活化的语言来演绎科学知识,做到让人爱看,又易于接受、理解。这就要求我们应善于从知识中挖掘和表现其生动性和趣味性,只有这样,才不至于让观众看得太累,产生厌倦情绪。我们做此类节目时,要像爱因斯坦当时向人们解释相对论时那样既形象生动,又通俗易懂。在这方面,可以说,中央电视台的《走近科学》给我们做了一个很好的典范。“克隆”技术可以说是生物科学中最新的成果,《走近科学》在介绍克隆知识时,尺度和分寸把握得比较好,选择了这一高科技知识中观众易于理解和接受的部分,通俗地加以表现,使人们收看以后,能够对克隆技术有一个大致的了解,明白了克隆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对观众来说,也没有必要详细了解其中过于缜密的道理。

由于许多科教节目都是由专业人员参与撰稿的,表述往往十分严谨,专业术语频繁出现,普通观众理解困难,难免要影响节目的收视率。要解决好这个问题,就要求科教节目的编导们对节目中涉及的专业知识进行深入的了解,并将它们演变为通俗易懂、观众易于理解、接受的表述方式,既可使用恰当的比喻来表现比较抽象的道理,也可以借助现代化的高科技手段来演示一些过程的发展变化。在这方面有不少成功的范例。

三、科教节目形式要创新,互动性要强

节目内容有益于观众,紧抓观众的收视心理,这只是第一步。要想提高节目的社会效益,就必须在节目形式上狠下工夫。收视率本来就不高的科教节目,更需要转变观念、打破模式化,不应只有几个特定的模式,而应该从节目的内容出发,选择、创造最适合节目的表现形式,要不断探索新的节目形态。如新闻性节目的纪实手法,文艺节目的艺术化表现手法,电视剧结构情节、制作悬念的技巧等等,都可以借鉴到科教节目中来。同时,编导在制作节目时,也可以尽情发挥自己的想像力和创造力,努力去探索适合节目内容的新形式。目前,已经有不少台在这方面做了很好的尝试。如河南电视台《乡村》栏目制作的科教片《鹌鹑蛋二黑珍珠》,节目一开始,记者端了一盘油黑发亮的小圆球,让人们猜是什么东西,结果是五花八门,同时也给人们制造出了悬念,接着又让人品尝、描述味道、猜出价钱,然后由记者现场解说,道出了黑珍珠(鹌鹑蛋)的来龙去脉。整个片子既有悬念,又有情节,很吸引人。

创新的路子可以说是多方面的。例如1999年全国科教节目评选中获奖节目《新牛经》的解说,就是成功借鉴了评书的语言表现手法,把养牛知识讲得幽默风趣,引人入胜,打破了过去这类节目平淡无味的解说模式,同时,也很适合农民朋友的欣赏口味。

又如《天天饮食》栏目之所以受青睐,主要就是节目形式上能够引起观众的兴趣。它不是单调的烹调操作,而是通过非常形象的表演,配之风趣的解说,又不时介绍一些小常识,通俗易懂,观众看后就可以马上实践,节目自然就有吸引力。

另外,科教节目想更多地吸引观众,还必须增强节目的互动性。这也是目前不少电视节目受欢迎的一个重要因素。科教类节目开此先河的,是在全国当时颇有影响的《北京中学生智力竞赛》等,主持人和大量学生共同参与电视教育节目。此后,有受众参与的此类节目可谓是风起云涌。无论现在看来如何,但这至少说明一点,增强科教节目的互动性,让观众参与到节目中来,在业内已形成共识。科教节目制作的效果如何,是否成功?受众的认可(收视率)可以说是一个很重要的评判标准。现在中央台二套十分火爆的《开心辞典》,可以说是观众参与性很强并且十分成功的节目范例。它从选手的报名选择到能否参与到节目中来,都是由观众个人的表现来决定,既刺激,又招人。在竞赛内容设置上也是通俗化、知识性兼顾,不仅对现场选手是个考验,对现场观众和电视机前的观众,也是一个接受科普教育的很好方式。这也就是让观众从过去的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参与、吸收。

当然,无论科教节目的形式发展到怎样多样化,都难以摆脱内容的引力。科教节目内容的知识性和实用性,决定了无论其形式怎样多样化,兴趣性、互动性怎样增强,也都必须以真实为基础。

做好节目,服务大众,更好地提高科教节目的社会效益是我们责无旁贷的任务。将科教节目内容和形式有机结合起来,雅俗共赏,最大限度地把对人类有益的知识以人们乐于接受的方式带给大众,是我们最大的目标。只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懈努力,电视就能成为搞好科技宣传的最好媒介,科教节目就会拥有越来越多的观众。

(作者单位:河南电视台)

编校:杨彩霞

上一篇:电视新闻画面的审美特征 下一篇:突破媒体变局的拐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