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高校公民教育的“灌输法”及启示

时间:2022-07-21 02:23:08

美国高校公民教育的“灌输法”及启示

[摘要]“灌输法”是思政教育的重要理念,也是重要的教育方式,美国高校公民教育十分重视灌输法,其灌输的形式、手段,以及内容是多样化的,同时也显现出隐蔽性及渗透性的特点。通过对美国灌输法的介绍及分析,对我国的思政教育有一定的启示。在新形势下,需对我国的灌输法以创新,实现思政教育的有效性。

[关键词]灌输法 隐蔽性 渗透性

[中图分类号]{G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1)03-0196-02

美国把“思想政治教育”称为“公民教育”。“灌输法”是非常重要的教育方法和理念,在美国的公民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灌输来传达美国的价值观与道德观。正如美国的教育家卡扎米亚斯所说的:“即使在具有民主传统和声称民主之冠的国家,也必然要进行政治灌输和禁止异说,这是很实际的问题。”

一、美国高校“灌输法”的发展历程

“灌输法”在美国高校公民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从最初的强制性到现在的开放性发展,大致经历了以下阶段:

第一阶段:19世纪末20年代初,美国处于传统教育阶段,强调的是绝对的、强制的和宗教式的“灌输”,借助于规劝,树立榜样和问答式教学等形式得以实现。

第二阶段:20世纪初到20年代美国公民教育由传统向现代转变,仍以“灌输”为主,但出现了民主教育方法即尊重理性尊重情感尊重科学,并重视人的主体性,认为人是具有积极性、主动性的主体,能够进行思考,反省,并促进自身成长。

第三阶段:20世纪40年代,“灌输法”遭到摒弃。杜威“实用主义”盛行,进一步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坚持发展的教育,反对凝固的教育。

第四阶段:20世纪60年代,出现校园混乱、社会混乱的局面,传统德育方法有了复兴的趋势,“灌输法”有自身存在的必要性。

第五阶段:80年代至今传统德育方法的复兴,“灌输法”重新得到重视,在之前的基础之上得到了深化,既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又注重形式的多样性,比如在课程间活动中灌输,达到育人的目的,最大化的实现公民教育的实效性。

二、美国的高校“灌输法”的途径

(一)高校师生间对话式“灌输”

美国的“灌输”理论提倡对话式“灌输”。“对话式灌输是双向互动式‘灌输’,也可称为主体性灌输、学习式灌输,是在充分发挥教师主体性的前提下,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通过学生的主体性活动,通过师生之间平等的、开放的、相互尊重的交往,达到灌输和教育的目的。”[1]这种理念体现于美国的课堂教学,讨论式教学和演示性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处于引导地位,扮演引导者、启发者的角色。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调动积极性,在轻松活泼的气氛中有目的地灌输。

(二)高校学科间渗透式“灌输”

首先,美国的高校不设置专门的公民教育课程,而是通过开设欧洲政治思想、美国政治生活中的道德问题、政治与社会制度、伟人政绩等有关专题,把公民教育的有关内容融于教育活动中并在层次上有所提高。[2]

其次,美国人文和社会科学课程主要有语言和人、艺术和社会、美国文化等。这些课程及专题的特点是政治性、理论性强,体现了美国的政治观、价值观[3]。通过这种渗透式的“灌输”学习,使得学生获得道德的熏陶,道德判断力的提高,自我责任感的增强。

再次,美国高校十分重视历史课程,把它列为必修课,对历史学习并不是简单的记住历史事件,而要上升到理论的高度,来分析事件发生的原因包括对当时社会环境的解读。通过对历史的“灌输”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树立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与自信心。此外,美国高校还认为通过对历史的学习,有利于学生树立积极的人生观。“历史犹如一面镜子,引导学生前进的方向。”

最后,美国高校近来也开始注意在理科教学中渗透道德教育内容,使传授自然科学知识与道德培养融合起来。美国教育家欧内斯特•博耶就认为对主修专业的学习必须明确回答三个问题:这个领域的历史和传统是什么?它所涉及的社会和经济问题是什么?要面对哪些伦理和道德问题?这实质就是在专业教育中融合人文精神,使他们充分认识到自己将来工作的价值和所承担的社会责任,间接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4]

(三)高校课外活动中无意识“灌输”

美国将其理念灌输到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中,使得学生在“无意识”中受到教育。课外活动分为三种:第一,通过开办各类的学术活动,以引导学生的思维方式。同时,将学校所倡导的或是追求的目标和价值,间接地“灌输”给学生,第二,通过校园的文体活动培养学生社交能力,合作精神,以及积极、进取、乐观的人生态度。第三,通过校庆、开学典礼,毕业仪式等全校性活动,来培养学生爱校爱国精神。

三、美国“灌输法”的特点

综上可以看出,美国的“灌输法”显现出隐蔽性及渗透性的特点。美国高校首先注重师生间的平等关系以建立“灌输”的条件,后将其欲灌输的理念寓于课程及校园活动中。其次,在多元文化背景下,美国的“灌输”教育,在途径上注意灵活性,看重实效性。这些成功经验是具有借鉴价值和应用价值的。

四、美国的“灌输法”对我国的启示

我国把“灌输法”视为思政教育的基本方法。这种方法,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处于主导地位,且发挥了重大作用。但是目前,面临着巨大挑战,一方面,从教育方式来看,长期以来,学校德育往往将“灌输”理论演变为“强输硬灌”的简单施教方法,以致降低了德育教育的有效性。另一方面,从受教育者来看,“90”后成为大学的主旋律,有着独具的特点,常以一种独立的眼光、批判的视角去审视时代和社会的道德状况,而不满足于接受既定的传统的道德观念;且获得信息的方式多元化,比如网络的普遍应用。这些都将给传统的“灌输法”带来一定的挑战,所以就需要对“灌输法”创新以适应时代的要求。

(一)坚持“灌输”在学校德育教育中的主导地位

从美国“灌输法”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到,在二十世纪的六七十年代,“灌输法”曾被否定。实质上放弃了道德“灌输”的必要性,使德育活动放任自流。导致六七十年代的整个西方社会的道德危机,如吸毒赌博、性道德日下、社会责任感淡薄、极端个人主义盛行。[5]马克思主义认为:道德教育本身具有阶级性,任何统治阶级总是要把自己的道德观加之于人,这就不可能毫无“灌输”。[6]面对我国教育界反对德育“灌输”的声音,我们要吸取西方学校道德教育的经验和教训,必须坚持“灌输”在学校道德教育中的主导地位。

(二)注重“灌输”形式的多元化

在新的形势下, 思想政治教育要改变教育模式, 拓展空间, 不仅要“灌”, 而且要善于“灌”。比如在自然科学、文史哲等课程和教学中也要适当地引入德育内容。其次,避免空洞的说教的灌输, 摆脱“我说你听”的单向强制的灌输教育方法,可以借鉴美国课堂的教学形式,增加师生间的交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变直接灌输为间接灌输, 即变硬灌输为软灌输。使得学生更易于、乐于被灌输。

(三)注意“灌输”的隐蔽性,渗透性

我国“灌输”的优势是直接灌输,即显性的灌输,但是这种方法没有考虑受教育者的心理,久而久之学生易产生厌烦心理。我们应该借鉴美国间接灌输,将灌输内容寓于第二课堂等形式中使得学生更易于内化,成为准则。

总之,“灌输法”在美国或是在我国都是非常重要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美国“灌输”形式的多样性以及隐蔽性,渗透性的特点值得我们借鉴。同时,应根据我国的国情,结合时代特点和社会实际对“灌输”方法以创新,形成独具中国特色的灌输教育方法。

【参考文献】

[1]杨新宇.西方学校道德教育的灌输特性及启示[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4(1).

[2]高艳杰.美国的思政教育与启示[D].合肥工业大学,2009.4.

[3][4]贺彦凤.现代西方思政教育的特点及价值[D].安徽大学,2010.5.

[5]黄钊.德育的创新与发展应当从中外德育比较研究中吸取营养[J].思想教育研究,2010.3(3).

[6]赵飞.中美学校德育实施途径比较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2001.2(2).

上一篇:“由技入道”与“由理入道”的联姻 下一篇:论跨文化比较学习模式的教学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