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榜样教育的无穷力量

时间:2022-10-02 11:33:18

发挥榜样教育的无穷力量

[摘要]“感动中国2010年度人物评选”活动圆满落幕,再次向人们展现了平凡人物所带来的巨大感动力量。事实上,“感动中国”作为一档对社会有深刻教育意义的品牌节目,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有重要借鉴意义,有利于榜样教育法内容的丰富和方法的完善。特别是对于有强烈“偶像崇拜”心理的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更有着积极的启发。

[关键词]“感动中国”人物评选 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 榜样教育法

[中图分类号]G4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1)03-0193-01

“感动中国”人物评选是由中央电视台打造的以评选年度十大令人感动人物为内容的精神品牌节目,被媒体誉为“中国人的年度精神史诗”。从2002年起,央视每年通过公众投票和专家评议推选出年度“十大人物”,公诸于社会并加以表彰。该节目自举办以来就引起了广泛关注,展现中国的时代风貌,对于个人价值观念的形成也具有积极的影响。随着“感动中国”品牌影响力的扩大,该栏目也开始成为高校和中学政治课程以及青年党校课程的重要学习材料。“感动中国”在青少年中的影响日益扩大给我们提供了新时代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和形式带来启发。

一、榜样的力量

榜样教育法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中典型教育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对青少年的思想教育中发挥着特殊的作用。典型教育法也叫示范教育,它是通过典型的人或事进行示范,教育人们提高思想认识的一种方法 。它将抽象的说理变成通过活生生的典型人物或事件来进行教育,从而激起人们思想情感的共鸣。①榜样在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特殊地位是由青少年所处的特殊阶段和其特点所决定的。

首先,青少年价值观形成的从众性。青年在价值观的形成上存在普遍的从众倾向,因此正面的社会导向有利于青少年价值观的塑造。而“感动中国”所评选的榜样人物对于青年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有着积极的感染力。例如当选中央电视台“2006年感动中国人物”的黄舸,因为在轮椅上和父亲一起行走82个城市,向三十多位曾帮助过他的好心人士当面致谢的执着事迹感动了所有人。黄舸为所有青少年树立一个正面的榜样――坚强、执着、感恩,对青少年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起到积极引导的作用。

其次,青少年的心理开始呈现自主性。一方面其自主意识增强,倾向于自主选择自己的行为方式。同时,青年依然有很强的依赖感,渴望得到关注和引导。榜样教育法则恰好适应了青少年的这种心理特点。它既尊重青少年选择偶像的自由,又有所引导,使青年自主地选择有学习价值的偶像。例如获得“2003年度感动中国人物”的成龙。有人会因成龙在电影上的成就视其为偶像,但当他以“对国家的情感和对社会的爱心”感动中国时,这位“传递着人与人之间的温情”的人物则发挥了更具有意义的偶像价值。当青年可以从自己选择的偶像身上发现社会所倡导的可贵品质并学习偶像身上可贵的精神时,榜样教育的目的就达到了。

二、榜样的塑造

“感动中国”作为典型教育法的成功实例,为我们榜样塑造提供了典型的范例。首先,要注重材料来源的可靠性,即榜样具有真实感。“感动中国”评选人物的事迹均来自于人民的真实生活,获奖人物要历经公正评选过程,因此拥有广泛而坚实的群众基础。如2010十大感动中国人物:11年资助37名贫困生的洗脚妹刘丽、大山深处孤身支教的徐本禹、大山中的邮递员王顺友……这些在人们生活中的平凡人物简单而又真实的故事轻而易举地就抓住了受众的心。对于青少年教育来说,这样真实而有故事的榜样显然是最理想的教育素材。

其次,榜样人物的刻画要有血有肉,即榜样要具有立体感。对于榜样的人物素材,不仅仅要介绍榜样人物的感动之处,要对人物有全方位的介绍,体现人物的亲切感、立体感而非片面的“高、大、全”形象。与此同时,立体感还体现在不仅要树立统一的大家都要学习的榜样,还要针对一部分人组成的群体设立有特殊学习意义的榜样。

再次就是树立的榜样要顺应时代潮流,反应时代特点,反应现代人的生活与思想,即榜样具有时代感。用具有强烈时代感的典型有助于人们产生共鸣从而更好地接受榜样、学习榜样。2008年的“感动中国”人物评选将特别奖授予全体“中国人”,这不能不说是榜样树立的一个创新。一方面,这个典型树立具有强烈的时代意义,因为在多灾多难的一年中是全体中国人在制造着无数的感动与奇迹,应情应景中国人应得此项殊荣。另一方面,它也告诉我们,一定条件下被教育者自己也可以成为自己的榜样,对被教育者的正确行为给予鼓励和表彰,把被教育者设立为某方面的榜样也可以看作是榜样教育法的一种特殊应用。

三、榜样的呼唤

如今我们并不缺少英雄,缺少的是发现英雄的眼睛。因此利用多种途径寻找合适的青少年学习榜样、英雄。人民的英雄自然应当出自人民,由人民自主推选、自觉学习。作为深受网络、电视传媒影响的青年一代,从中寻找合适的榜样理所当然,而以何种形式为青少年提供怎样的榜样则是我们应该深入研究的课题。“感动中国”是一次成功的尝试,但绝不是终点。我们应该做更多的努力来呼唤榜样、发现英雄、推广英雄,为青少年提供一个学习榜样、崇尚英雄的时代。

注释:

①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组编,郑永廷主编.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1999年6月,第1版,第142页.

上一篇:浅谈五年制高职英语教学的困惑与出路 下一篇:新课改背景下高师生物实验教学的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