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标准下高中化学“合作探究”教学模式探讨

时间:2022-07-21 10:50:24

新课程标准下高中化学“合作探究”教学模式探讨

摘要:所谓“合作探究”式教学模式,其核心理念是在“合作”的基础上实行共同“探究”,主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认知的主动建构。新课标要求我们的教学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设置一定的场景、进行多样化的活动,启迪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本文主要探讨新课程标准高中化学合作探究教学模式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高中化学;合作探究

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学习情感和态度,建构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合作探究”是在新课程标准下探讨的全新的教学模式。“合作探究”教学模式就是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力求解决课堂教学的低效问题。

一、创设课堂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课本是不变的,教法可以有千万种。对于一堂课或一个知识点,我们可以创设一种能涵盖全局的问题情境,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开启学生的心灵,调动学生的情绪,形成教学的切入口。创设情境后,教师要给学生一定的自主探究时间,让他们自主探究。学生的自主探究有一个学――思――疑――问的过程,只有把这四个学习要素连结在一起,才会给学生的自主探究增添无限的乐趣和动力。其目的是挖掘学生的潜力,发挥其自主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和自学能力,使其终身受益。因此,我们不必担心学生有没有自主探究的能力,能不能达到预期效果,而是要相信学生,给他们以自主探究的权利。例如,在新教材必修1第二单元《铁、铜及其化合物的应用》一节中,学习了Fe2+和Fe3+的性质后,就可以问:为什么苹果削皮不久后,颜色就会变色呢?这一问题就如同在学生平静的脑海中投下了一颗石头,激起了疑问的浪花。然后点拨Fe2+和Fe3+的颜色,引出了思维之路,使学生得出结论:苹果中的二价铁离子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成了三价铁离子,所以变色了。因此,市场上出售的苹果汁中常掺入维生素C等还原剂,以防止二价的铁离子氧化。通过这样的自主探究,学生就能较好地应用和延伸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且求知欲望特别强烈,课堂氛围也很活跃。为了激发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在教学中应注重以下几个问题:

1.问题情景要有“新意”,要链接最近发生的事件,要了解最新的科学发展趋势,向学生传达最新的信息。否则,学生就不会感到有新意,达不到探究的目的。

2.问题情景要“新奇”,设计的情景要使学生感到不落俗套,有新奇之感,达到出奇制胜的目的,这样,学生听了后,就会由新奇感受唤起探究欲。

3.问题情景要有“趣味”,教师必须多学习、多钻研、多积累,只有具备了一定的理论素养和高超的教学艺术,才能出色地创设好问题情境。

4.问题情境要有“梯度”,既不能太难也不能过于简单,要让学生感受到“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子”。

二、引导发现,实践探究

化学学科是一门既充满无穷乐趣,又深不可测的奇妙学科,表现为学生可通过动手实践感知化学变化的微妙,但又涉及许多深层次的抽象理论以及与相关学科,如数学、物理等多学科的综合运用的学习障碍。那么,应如何解决这种矛盾呢?这就需要教师精心组织教学,并为学生打开探究的方便之门。我们主要探索以教师的“引导”为手段,以学生的“发现”为目的,通过教师的灵活组织,启发学生逐步从特定的情境中概括出具体问题,然后再动手尝试、实践解决,从而充分体现学生学习主体性的教学模式。

例如,在《金属钠的性质与应用》一节的教学中,可以设计这样的实验:①切一小块钠观察切面;②用一小块钠放在石棉网上加热燃烧;③切一小块钠投入滴有酚酞的水中;④切一小块钠投入硫酸铜溶液中。

要求:记录实验现象,思考结论。(学生开始实验后,都怀着强烈的兴趣进行观察记录。这时就可以鼓励同桌的两个学生展开讨论,并相互补充。)

实践探究:由学生归纳、整理钠的性质。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启发、引导学生的科学思维。如:①由钠的燃烧与钠露置于空气中现象的不同得出钠与氧气反应时因条件不同导致产物不同的结论,从而对学生进行内因、外因辩证关系的教育。②钠与水反应的讨论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对于钠从不规则的形状转变成闪亮小球的现象,学生在讨论时有一定的难度,由于学生不了解什么是表面张力现象,所以要从他们的经验出发,用玻璃片上的水银珠、荷叶上的水珠等例子,使学生认识到钠已融化,从而就可以发现钠的熔点不高,低于100℃,而且发现此反应为放热反应;③在学生描述钠与硫酸铜溶液的反应现象时,如果有的学生提出生成的蓝色絮状沉淀有局部变黑现象,那么,教师就应抓住机会教育学生:在科学实验中,有的现象是偶然观察到的,因此,必须要有敏锐的观察能力,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从而引导学生得出钠与水反应放出的能量使生成的氢氧化铜部分分解的正确结论。

三、延伸拓展,探究创新

这一阶段既要总结前三步探究活动的基本收获,对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探究给予充分肯定,又要得出结论,为学生今后解决类似或相关问题导向指路。这一步激励评价可由教师进行,也可以让学生自评、互评,大家总结,然后教师补充。另外,教师要把局限于课堂的时间与空间扩大到课堂之外,引导学生到图书馆、阅览室,到社会生活中去探究。然后布置分层性作业。如练习题的设计要立足于生活实际,既要巩固所学知识,又不至于简单地模仿练习,要设计一些多角度的练习,即开放式的练习,以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此外,练习的层次要分为三个左右:①基本练习;②综合变式练习;③深化发展练习。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所处的层次,选择不同的练习。例如,在氯气一节的教学后,笔者就设计了这样一道习题:用胶头滴管将新制的饱和氯水逐滴滴入含有酚酞的NaOH稀溶液中,发现红色消失,红色消失的原因可能是:假设一:_________________,假设二:_________________;假设三:_________________,假设四:_________________。①请你根据上述现象提出自己的看法,至少要写出二种假设。②请你设计探究实验方案,并证明你的假设。要求写出主要的实验步骤。这样的题目更符合新课程背景下的开放性要求。学生可以根据所学知识进行推理,然后做出判断,找出有哪些可能的因素,各因素的可能性怎样,并提出可行的检验方案,然后再对自已的假设进行验证。这样的问题对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形成较强的问题意识,发现和提出有探究价值的化学问题,以及敢于质疑,勤于思索,逐步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等都是很有帮助的。

总之,教师教学的根本目的是要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并掌握认识世界的工具和方法。在基础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今天,教学活动应该是师生的双边活动,教与学是互动且不可分割的过程,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只有相互适应,配合默契,才能取得理想的教学,体现课堂教学的真正价值,更意味着学生作为一个生命个体,其主体力量的增强和生命价值的彰显。

【参考文献】

[1]朱志昂.《关于化学平衡教学的几个问题》[J].化学通报.2009,(7).

[2]吴琴媛.《化学反应平衡常数》[J].大学化学.2009,(6).

[3]严宣申,王长富.《反应平衡常数的某些应用》[J].化学教育.2010,(2).

上一篇:关于历史课堂教学中学生活动的思考 下一篇:谈新课程视野下高中政治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