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钱币收藏与研究

时间:2022-07-21 08:40:47

谈谈钱币收藏与研究

社会上爱好收藏者情形各有不同。有人为了收藏,耗费了毕生精力,甚至不惜倾家荡产;有人通过收藏,一时变为富翁;有人经过收藏、研究成为著名的专家学者;但也有人收藏,一辈子一事无成,抱憾终生。可以这样说,收藏是一门艺术,更是一门学问。面对目前社会出现的“收藏热”及市场中一些不规范的现象,如何进行理性收藏,怎样辨别真伪,怎样将收藏与研究有机地结合起来,则是需要大家冷静思考的问题。

我认为,收藏主要是陶冶情操、增长知识、为国家或民族保存文物。至于只是为了赚钱而去搞所谓的“收藏”,那是少数,严格说,这种行为并不是真正的“收藏”,其与一般所说的收藏品可以增值有本质的不同。

目前,钱币收藏领域总的情况还算正常,但暴露出的某些现象也令人担忧,使不少收藏者感到困惑。主要表现在,有的个人或公司过分追求经济利益,把收藏或者交易当作经济投资来获取高收入,急功近利,有意炒作;有的高收入者、企业公司或者老板参与其中,只认珍稀程度,不问价格贵贱,盲目收藏,导致市场价格偏高。这种负面影响目前有上升趋势,一定程度影响到一般收藏者的积极性,无形中助长了投机倒卖者的不法行为,进而导致赝品流行。

为使收藏爱好者进行正常收藏,我曾建议:第一,真正的收藏者要理性面对,冷静观察思考,不能跟着起哄,要坚持正常交易活动的原则;第二,广大收藏者要团结一致,抵制不正之风,不买卖赝品;第三,相关社团及民间组织要发挥作用,正确引导,可组织专家分析、研究这种不正常状况的原因及结果,经常开展一些正常的收藏、研究及相关活动;第四,工商管理、税务、执法、文物等部门要调查了解,制止、打击不法行为;第五,报刊、网站及相关媒体不宜过分宣扬不正常行为,不能跟风炒作;第六,有一定积蓄者不要盲目收藏,不能把收藏作为投资回报的主要手段,要明了收藏的意义及作用。

关于收藏与研究的关系,我认为,收藏与研究不能等同。对于收藏者而言,收藏需要研究,研究需要收藏,二者相辅相成,有机结合。收藏者通过收藏,可以积累经验,增长知识,倘若没有深入的研究,就难以辨别真伪,不仅提高不了收藏的档次,而且还会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比如,有一位颇有经验的钱币收藏者,寻觅到一枚面文为“明”字背文为“莒冶齐刀”的刀币(图1),如获至宝,拿来请笔者欣赏。我经过鉴别、研究,指出面文有“明”字同燕弧背明刀、背文有“莒冶某”三字者,目前只见于《中国历代货币大系・先秦货币》3788号(图2),为上海博物馆藏品,重16.5克。背文作“莒冶齐刀”4字者,见于《中国历代货币大系・先秦货币》3794号(图3),也是上海博物馆藏品,属我所分的“齐明刀”丙型。这位收藏者的这枚刀币刀体为真,文字为伪,是因为作假者只知道猎奇,不懂得刀与文字演变特点而刻意拼凑,并稍加处理、掩饰所致。这位收藏者虽心悦诚服,但也有苦难言。可见,现在的真伪鉴定已经很专门化,必须有深入的专门研究才能作出准确的判断。

除此,收藏与研究还要密切关注新材料,注意解决悬而未决的疑难问题。比如有一种过去称之为“良金一朱”、“良金四朱”的铜钱牌,对其含义一直不得其解,长期困扰学术界及收藏者。我根据湖北荆门郭店新出土的楚简材料,考证“良”应该是“视”字,将其释读为“视金一铢”(图4)、“视金四铢”,即此种钱牌视同黄金一铢、黄金四铢。这样解释,文从字顺,得到学术界的公认。

钱币收藏与研究在我国的历史虽久,但钱币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其发展则相对缓慢。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研究钱币基本停留在对其形制、书体、重量、金属成色的考证上,属于金石学的范畴。事实上,我们透过历代钱币实物,可以揭示历史上若干现象,不能单纯地就钱论钱,而应该与经济学、金融学、考古学、历史学、古文字学、科学技术等方面结合起来。只有这样,以往一些难以明断的古钱才能得到科学的验证和解释。比如,传统的古钱币鉴定,主要依据钱币的表面现象鉴定真伪,是一门“眼学”,现在借助科技检测手段,不仅可以掌握并重新认识钱币表面的情况,而且可以了解其内在的组织结构,掌握不同地区各种类型钱币在不同时期的合金成分及演变规律。这样,不仅对钱币的鉴定与研究又多了一条新途径,而且也为解决冶铸发展史中的疑难问题提供了重要证据。近些年,中国钱币学会和中国钱币博物馆比较重视这方面的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现在钱币市场假钱充斥,造假水平越来越高,几乎以假乱真,给收藏、鉴定造成了诸多困难,影响到收藏者的积极性,这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但也应该看到,现在社会稳定,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科学技术发展很快,收藏范围不断扩大,有些人出于牟利目的出现造假现象不足为怪。造假,历史上一直存在,并不是现在才有的现象。大家要面对现实,不要害怕。同时,要认真对待,深入研究,做到“魔高一尺,道高一丈”。收藏者除需掌握历朝各代钱币的演变规律和特点外,还可以联合组织调查研究,弄清造假的各种手段及特征,也可借助相关单位,采用先进的仪器及科学的检测方法进行鉴别。赝品总会露出破绽,假的总归是假的。我一直认为,收藏者只要多读书,多实践,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就能不断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和研究水平。 (责编:丁丑)

(注:作者系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 中国钱币博物馆馆长 中国钱币学会秘书长)

上一篇:日本清水烧方盘 下一篇:任鸿隽家书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