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汉十六字砖的艺术与收藏价值

时间:2022-06-28 07:18:23

谈谈汉十六字砖的艺术与收藏价值

房舍、城池是人类走向文明的标志之一。而人们为建造这些房舍、城池所制造出的砖瓦材料,除了它的使用价值之外,由于人对美好事物追求的天性,在这些建筑材料制造过程中,有意无意地加入了许多艺术性的元素。砖瓦是古代建筑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材料,古人对它向来有着一种神圣的、神秘的感觉。早在距今两千多年前的西周时代,先民在制造建筑用的砖瓦时,就在砖瓦的表面压制了绳纹和乳钉纹饰。到了春秋战国时期,这些砖瓦表面纹饰的艺术性异彩纷呈。如陕西凤翔姚家岗出土的饕餮纹砖、凤翔马家庄出土的蟠虺纹砖,以及其他云纹或草叶纹异形砖、方砖、条砖、空心砖等等。

在中国历史上,真正第一个把砖瓦艺术推到高峰的是汉代的工匠们。他们不仅给这些砖瓦赋予了艺术的生命,而且使中国特有的方形文字的艺术性与这些建筑材料结合,使得这些砖瓦与文字、图案达到了完美的结合。比如汉未央宫的“长乐未央”文字瓦当、“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神瓦当、汉上林苑扶荔宫出土的“夏阳扶荔宫令壁与天地无极”砖等等。古代砖瓦艺术的丰富多彩,不仅让我们欣赏到了古代工匠的智慧、房舍建筑的辉煌,其最多使用的文字所表现出的书写艺术、书写方法以及这些文字所包含的文献价值,也给今人提供了最好的艺术范例。

从宋代金石之学兴起开始,文化学者便对砖瓦文字产生了兴趣。宋代学者洪适在他的《隶续》中就收入了不少东汉时期的砖文。如“永平八年”“汝伯宁”“曹叔文”“永初元年”砖文等。洪适不仅从文字书写的艺术上,而且从文献资料的价值上,对这些砖文都作了初步的评价与研究。到了清代,特别是乾隆、嘉庆年以后,文字考据之学大兴,人们对于古代留存下来的砖石文字倾注了极大的关注。如王昶的《金石萃编》、陆增祥的《八琼室金石补正》、陆心源的《千甓亭古砖图释》、杨守敬的《金石志》,另外还有《金石索》《百甓斋古砖录》《百砖考》等等砖文研究著作,为人们认识古代砖瓦艺术提供了内容翔实、丰富多彩的资料。陕西是文化大省,西安是十三朝古都,这里的人民对文化艺术都有着十分的热情。从清末至民国,这里就出现了不少研究砖瓦文字艺术的学者专家,如宋伯鲁、毛凤枝、武树善、党晴梵、陈直等先贤。收藏研究古代砖瓦成了陕西文化人最具品位、最具风格的时尚潮流。

古代砖瓦文字传世不乏精品,但最能使人感到震撼的恐怕就要数汉代十六字大砖系列了。这种十六字砖一般为正方形,文字为模压而出的阳文形式。文字最多的砖的表面为四行、行四字,有界格。全文日:“海内皆臣,岁登成熟,道毋饥人,践此万岁。”另有一种无最后一句“践此万岁”,成十二字砖。这种十二字砖在文字排列上有两种形式,一种为三行,行四字;一种为四行,行三字。在此系列的砖文中,还有一种文字更为简洁的,仅“践此万岁”(或“万岁践此”)四字,二行排列,行二字。这些文字砖不论其文字多寡,尺寸基本上都相差不多,最大的边长34厘米,最小的边长28厘米。从目前我们所能见到的汉十六字砖来看,从书写的特点和字数可分为18个版别。这些变化多样的书法充分体现了汉代书家对文字书写技巧的纯熟掌握和对字体结构得心应手的变化,在文字内容与形式上达到了完美的结合。

我们从汉十六字砖的制作工艺、形制规模、书法艺术等方面来分析,此类文字砖不是普通建筑上所用,应是汉代皇家建筑之砖。汉十六字砖上的文字应该是当时官方书法家费了一定心机在制砖模具上所写的“书法作品”。而且这些文字也不是一个人所为,从用笔特征与结体习惯上看,至少有三个以上的书家来完成这批砖模的写作。由于十六字砖出于当时的大家之手,其书法也就代表了当时的较高水平。我们知道,西汉时期中国文字已经完成了篆书体向隶书体的过渡。隶书由于其书写的便利、识别的容易而被广泛使用,成为官方标准字体。而篆书则只有在特殊的建筑标志、碑文上才有所使用。因此,汉代传世篆书碑刻并不多见,著名的主要有《开母庙石阙铭》《少室石阙铭》《大三公山碑》等数种而已。今人要想了解汉人篆书艺术,除了这几种碑石之外,大多要从汉代的砖瓦、铜器、印章文字上获得。因而,这种书法优美、书写标准的汉代十六字砖文自出世以来,立刻就受到了文化人的重视。从此砖文中不仅可以欣赏到古代篆体的美妙,而且可以由此中探寻到中国文字从篆书向隶书变化的消息。只有了解了汉代的篆书写法,才能真正了解汉代隶书的写法,也才能进一步理解汉字意义的确切表达。

我们随意举出一种汉代十六字砖文来为例。先看第一行“海内皆臣”,第一个“海”字,这是典型的篆书写法,仅右旁最上一部分写成了隶书体的“点横”形式,此稍不同于小篆两头翘起形如“山”字的结体写法。第二个“内”字,有两种写法,一为两肩作直角斜下式,一为两肩作圆浑斜下式。这两种写法均为篆隶结合写法,但两肩圆浑斜下式写法的篆书意味更浓一些,而直角斜下式写法的隶书意味则更多一些。第二行“岁登成熟”。“岁”字在有些砖上的写法篆书意味重些,这主要表现在强调了“岁”字左下“止”部的篆书写法。如果将“止”部笔画写得规整一些,平直一些,那么这个“岁”字的隶书意味就重了一些。“登”字在大多数砖上写得都较为平整,更多的是表现出了隶书的特点。“成”字则是典型的篆体写法,秦汉碑石、金文上篆书的“成”字基本上都是如此写法。在汉十六字砖上的文字中,“熟”字的结体最具特色。在目前所能见到的十几种版别中,多次出现了“熟”字结体左右偏旁换位置的情况。在书法作品中将左右结构互换来增强文字美感的方法,在汉代碑文、印章文字中是常常能够见到的。第三行“道毋饥人”这四个字,除了个别砖上文字的笔画出现了一些隶书意味外,大多数砖上这些字的结体、书写都有篆书的特点。第四行“践此万岁”,“此”“岁”二字有些篆书味浓些,有些隶书味浓些,这都说明了汉代书家对篆书与隶书写法的熟练掌握。特别是有一些砖上将“此”字书写得极为活泼可爱,动则飘然如飞仙,静则稳重如山岳。学习书法篆刻的人读之一定能有所收获。写到这里,想起了清人潘钟瑞评价汉代篆书碑石《开母庙石阙铭》的一句话,移此或可作为对汉十六字砖书法的评价:“其笔势圆满,顿折俱可推寻,足为学者之楷法。”

汉十六字砖的文字内容明白了然,一般不用解释大家都能看懂,这些文字都是典型的汉代用语。此处的“海内皆臣”与汉瓦当文字中的“汉并天下”,都表现出了汉代帝王崇尚武功、崇尚开疆辟域的思想。近读西安碑林博物馆所出《碑林集刊》上的一篇文章,将此汉砖上第三行的“道毋饥人”考为“道毋~人”。称“~人”二字在此处为“需要喂食之人”,也就是说,这句话的意思是“道路之上无有乞丐”。此说稍显有些牵强。《说文》:“~,粮也,以人食。”段玉裁注:“以食食人物。”《玉篇・食部》:“~

上一篇:书画鉴定札记(三) 下一篇:“小家碧玉”介休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