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班主任工作倦怠量表的编制

时间:2022-07-21 04:26:04

中小学班主任工作倦怠量表的编制

〔摘要〕目的:编制适合我国中小学文化背景的班主任工作倦怠量表。方法:通过文献分析、开放式问卷和访谈法,编订初测量表条目,采用探索性因素分析筛选项目,形成正式问卷。在探索性因素分析基础上,提取出“去人性化、身心疲惫、成就感低落”三个因素,验证性因素分析表明上述模型稳定且可靠,χ2/df=2.21,RMSEA=0.069,TLI=0.904,CFI=0.912。信度分析表明总量表Cronbach’s α系数为0.897,各因子的α系数在0.784到0.839之间。结论:问卷结构效度良好,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

〔关键词〕班主任;工作倦怠;量表;效度;信度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2)17-0007-04

一、引言

职业倦怠(job burnout)由美国心理学家弗洛伊登伯格(Freudenberge)于1974年首次提出,指工作本身对个体的能力、精力和资源要求过度,而导致的一种崩溃、耗竭状态[1]。教师作为工作倦怠的高发群体,其倦怠现象一直是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焦点。20世纪80年代Maslach针对专业助人行业,提出情绪耗竭(emotional exhaustion)、人格解体(depersonalization)、低成就感(diminished personal accomplishment)三维度模型,据此编订职业倦怠量表(Maslach Burnout Inventory,MBI)[2],经过广泛的实证研究,该理论在倦怠的结构及测量方面比较成熟。由于经济文化、教育体制的差异,在进一步的应用中,为适应我国文化背景与多样化需求,修编教师倦怠量表一直是该研究领域的重要课题。分析已有研究成果[3-5],均按照学段分类对量表进行修订与完善,能够反映不同类型学校教师因承担的教育任务不同而导致的“衰竭”状态。

班主任作为教师群体中的特殊群体,肩负着专业的教育职能,其工作是以理解关爱为情感基调的精神劳动[6]。班主任的工作状态既是教育基础,亦是工作内容,与育人效益休戚相关。但是,研究发现,目前我国班主任的心理状况堪忧。在2007年杭州市中小学班主任的调查中,仅有42%的现任班主任愿意继续留任,75%的班主任表示“因学校安排”完成班主任工作。与此结论一致,赵玉芳在2003年的研究[7]中发现中学班主任工作倦怠程度显著高于一般教师。有鉴于此,从班主任这一工作岗位本身切入,反映班主任在思想道德教育和学生管理工作等方面的特殊性,编订符合国情校情的班主任工作倦怠问卷,不仅能为班主任工作的深入研究奠定基础,更能适应当前班主任培训与管理的迫切需求。

二、研究方法

(一)班主任职业倦怠的界定

关于职业倦怠的定义与描述主要有临床心理、社会心理、组织行为、社会历史[8]等四类观点,分别从不同角度对职业倦怠予以解读。为使理论概念与教育实践紧密联系,应依据班主任对工作倦怠的理解情况,进行整合与界定。为此,本研究选取杭州市各学段班主任培训班学员作为被试,进行开放式问卷调查,包括三道题目。例:“常言‘母爱无私、师爱无疆。’班主任在工作中尤其如此,对班级学生融入了太多的情感(如爱心、好恶、期许等)。正因为如此,有时,您身边的班主任或您觉得长期和学生在一起,处于极度疲劳状态。请您结合切身的感受与体验,谈谈具体表现有哪些。”问卷共发放65份,回收有效问卷63份。经过归并整理后,发现被试多从“对自己、对人、对事”三对关系中,描述自身的感受与工作状态。该结果与Maslach的三因子结构高度耦合,既全面又各有侧重。从性质与强度的角度分析,该状态一经形成,比较持久与稳固。

故本研究对班主任工作倦怠的界定为:班主任因为不能有效地应对工作中延续不断的各种压力,而产生一种长期性反应,包括身心疲惫、去人性化、成就感低落。身心疲惫反映个体“对自己”身心状态的感知状况,表现为个体的精力及情绪资源接近衰竭,感觉工作压力巨大、情绪紧张等;“去人性化”反映个体的人际关系状况,即对学生和身边人员(同事及家人)表现出疏远、冷漠与麻木,易怒、易烦躁;“成就感低落”反映个体“对事”的评判与态度,表现出个体在工作中有较强的挫折感,认为自己不能有效地胜任班主任工作,自己的班主任工作对社会、对学校、对他人并没有什么价值与贡献。

(二)被试

初测被试:在杭州市各学段随机选取班主任106名,发放问卷106份,收到有效问卷102份。正式施测被试:在杭州市小学、初中、高中随机抽取17所学校共448名班主任,发放问卷448份,收到有效问卷406份,男125名,女281名,与实际构成比例相近。其中,小学184名,初中120名,高中(含职校)102名。平均年龄为33.7岁。随机抽取149份作探索性因素分析,剩余257份作验证性因素分析。

(三)统计工具

本研究所有数据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及AMOS7.0统计软件进行管理与分析。主要的分析方法是差异显著性检验、相关检验、探索性及验证性因素分析。

(四)初始问卷的编制与施测

1.文献综述

以“倦怠”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搜索文献,再以“教师倦怠、量表修编”为内容标准作进一步筛选,获得相关度较高的文章共138篇。重点研读Maslach及Pines的职业倦怠量表,以及国内关于中小学教师、高校教师、幼儿教师工作倦怠量表的内容与条目。

2.半结构性访谈

选取班主任培训班学员13名(小学2名,初中2名,高中2名,职高1名,学生处主任3名,德育校长3名),分别进行半结构化访谈,主题为:在班主任工作中所产生的消极与负面感受,重点描述关于“身心疲惫、去人性化、成就感低落”的具体表现。访谈过程中详细记录谈话内容,事后认真分析归类。

3.初测问卷编制与审核

依据文献资料、访谈及开放问卷调查结果,初步编订班主任工作倦怠问卷,包括32个项目。问卷采用Likert五级评定,五个等级分别为:“从未如此”记1分,“很少如此”记2分,“有时如此”记3分,“经常如此”记4分,“总是如此”记5分。反向题反向计分,得分越高,表明倦怠程度越高。由学校资深班主任、德育管理者与专家、心理测量人员对初始问卷进行审核,确保项目指向明确、内容贴近班主任工作实际状况、表述科学严谨易于班主任教师理解。

上一篇:又到橘黄时 下一篇:浅谈农村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病害处治及质量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