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情感主义伦理学道德感理论探析

时间:2022-07-21 12:36:17

近代情感主义伦理学道德感理论探析

摘要:道德感的概念是由近代情感主义伦理学家根据唯理主义思想和伦理学发展争论为根基提出的,而且人们普遍认为感觉上的痛苦及喜悦是道德感本质产生的源泉,也就是情感;主张尊重人的道德情感,反对利己主义。现阶段伦理学家全方位深入的进行研究、调查道德感问题,这对伦理思想的发生及发展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情感主义 道德感 情感

主体概念在西方伦理学里已经提出,认为感性及感情是主体的一部分,也是动物的重要特征,因此,人们对感情也越来越关注,越来越重视。继而产生了另一种理论“情感注意理论学”,它的理论主张及道德感指向,促进了伦理学的发展。所以,研究情感注意伦理学的道德感具有深远影响及现实意义及理论价值。

一、情感主义伦理学道德感理论的产生

情感注意伦理道德的产生是由多种逻辑发展决定的,特别是伦理学知识本身的逻辑发展起着主要决定作用。

(一)伦理学知识本身的逻辑发展

17世纪西方哲学对道德有了一定的意识,重视理性对认识的作用,强调道德是对理性的依附。随着自然科学的不断发展,对伦理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越来越重视人的情感的发展。如今人们的幸福理论和道德完善不再局限于伦理学,而更多的要求认知社会和人、认知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针对人们对仁爱、同情心、情感与道德关系的关注。在这个阶段中,道德感的概念被情感主义伦理学家所提出。

(二)情感主义伦理学道德感理论的产生

唯理主义认为,知识是以思想或理性为基础。真理是理性的客观存在,为理性所具有,那就是上天赋予,或生来就有、或客观的真理[2]。然而在道德领域中,唯理主义着重强调道德原则和道德知识是客观存在的,是天赋的,是先验的;肯定道德在理性中的认识作用;经验主义则认为,“真理不是与生俱来的:一切知识在感官知觉、经验中产生的。因此,所谓命题的必然其实并非必然或绝对确实的,只能给人相对性的知识”。另外的道德方面,经验主义主张认为道德原则和道德知识产生于人们的感官直觉或情感。因此,唯理主义伦理学与经验主义伦理学存在差异,便形成了理论对立。大多数伦理学家在哲学方法论及以科学为主要目标的背景下,着重研究人的情感。

二、道德感的本质——道德起源于情感

以字面意思上讲,道德感是对道德的一种感想或构想。情感主义伦理学家反对将理性作为判断行为善恶的标准,他们以情感为基础来探寻道德行为的善恶来源,认为道德的善恶区别来自于道德情感,并对道德感进行了精妙的论述,休谟认为正义是一种人为的道德感。在论述正义是那种善时产生了不同观点,其中包括自然的善和人为的善两种观点,但休谟指出:“正义是一种道德感,它是为了适应人类的环境和需要所采用的人为措施或设计。正义与非正义感是在人们的教育和人类社会中发生的而不是自然得来的”,正义是“使每个人各得其应有物的一种恒常和永久的意志。”可见,正义与非正义是在人类共同的利益感和协议的基础上形成的。由于人类的自愿的协议和人为措施,是最初的利益得以形成,在此层面的平台上,正义法被认定为人为的形成的。当这种利益建立成为一种公认的形式呈现给人们是,对于规则遵守,道德感就顺其自然的产生了。这种道德感,还被一种新的人为行为所增强。

三、情感主义伦理学道德感——理论的贡献与不足

情感主义伦理学家们为了更加了解道德价值的判断问题,对其进行了全方位的深入调查和研究,并创造性的提出了道德感理论,对西方哲学的发展产生了较为深刻的影响,对近代伦理学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一)、以前的伦理学忽视了情感的功能。情感主义伦理学家们认为,人的理性只是发现观念和比较观念,理性完全没有主动性,认为情感刺激产生道德行为。因此,道德只可能来自于情感。情感主义伦理学家们还认为,道德的判断主要是知觉做出的,而不是理性,如休摸说:“我们对于判断道德邪正的,知觉是主要的;而一切知觉,既然不是印象,便是观念;对于观点的有力保证,就是排除两个观点中的其中一个,而保留另外一个。因此,对于道德人们更愿意说是被人感觉出来的额而不是被判断出来的。”所以说,情感是道德的来源,是被感觉出来的而非判断出来的。

(二)促进了功利主义伦理学的产生与发展

当真正的道德感被人们所具有时,他就会体现舍小家为大家的精神,去追求社会利益,而获得心灵上真正的道德感。正是因为这种无私奉献精神的存在促进社会公益。但休谟在道德感方面是却坚持利益性,认为利益感是道德感的本质,因此,利益感是促成了道德感的形成。任何事物都有利有弊,情感主义伦理学道德感理论也不例外。它为伦理学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但也有不足之处。首先,情感与直觉在道德形成中的作用被情感主义伦理学道德感理论过分强调和夸大。他们认为,人们天生就有道德感的判断力,并借助道德感来分辨善与恶。休谟试图弥补这些缺陷,但结果还是“道德判断就不能建立在理性理解的基础上,‘道德,因此是适合于感觉,而不是判断”。情感主义伦理学的盲目性感觉又是它的一个弱点,有碍道德理论道路的深入发展。其次,情感主义伦理学家们把道德起源归之为人的一种本能的、原始的感情,并认为这种情感能使利己和利他相一致。而且他们认为自私是人的本性,追求私利在经济生活中经常存在;但自私并不是人的唯一本性,人的本性同时具有它的社会性,在道德领域中,应当体谅他人,追求公共利益,认为“没有对公共利益就没有真正的道德善”。要产生真正的道德感,我们要有共同的公共利益和利益感。他们认为如此一来就可以解决利己与利他的矛盾。其实,主张是自然存在的,是一种理想注意化的状态,根本是不可能实现。

综上所述,近代情感主义伦理学派对道德感理论的深入研究和系统的阐述,为情感主义伦理思想在伦理学发展中的奠定了基础地位,促进伦理学的发展,对其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其不足,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批判地吸收和继承其营养,为当代道德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1]田海平.西方伦理精神[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2]梯利.西方哲学史[M].葛力,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3]休谟.人性论[M].郑之骧,关文运,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4]罗国杰.宋希仁.西方伦理思想史:上卷[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上一篇:浅谈中职学校模具专业教学的改革 下一篇: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方法新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