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优化探索

时间:2022-07-20 10:57:52

新疆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优化探索

【摘要】作为农业大区,新疆农村经济要实现持续健康的发展需要依靠农村金融的支持,而农村金融的发展必须要有一个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近年来,新疆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建设有一定的进步,但也存在着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采取措施优化新疆农村金融生态环境,进而支持新疆农村经济与金融健康稳定发展。

【关键词】农村金融;金融生态;新疆

金融生态,是指与金融业生存、发展具有互动关系的社会、自然因素的总和,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一切与金融业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方面。金融生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金融生态主体。主要指各类金融机构;二是金融生态调节机制;三是金融生态环境,是指维护金融生态主体正常经济金融活动的全部外部环境和条件的总和,包括经济环境、信用环境、政策法规环境、社会中介机构、银行企业关系、金融风险防范体系和金融创新状况等。

要发展农村经济,发展农村金融是必不可少的,农村金融的发展又必须依赖于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因此,要实现农村经济的发展,当务之急是要提升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建设水平。

在新疆,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村各经济主体对资金的依赖程度越来越强,农民增收以及农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需要合理、有效的金融支持。新疆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新疆农村金融业发展的质量。

一、新疆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现状

(一)经济环境建设

新疆自改革开放,特别是西部大开发以来,积极实施优势资源转换战略,加

强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形成以农业为基础、工业为主导、第三产业联动的经济发展格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向纵深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不断推进,税费改革大幅度减轻了农民负担。2000―2009年间新疆农业生产总值由288.18亿元增加至759.74亿元,年均增长5.8%。农民人均纯收入也由1618元提升到3883元,增长近1.4倍。生产总值产业结构由22.1:39.4:39.6发展到17.8:45.1:37.1,产业结构得到优化。但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仍有一定的差距。如:新疆农民增收缓慢,农村公共事业及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滞后,新疆农业和农村发展仍处于艰难的爬坡和攻坚阶段。

(二)信用环境建设

新疆全面启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新疆示范区项目”试点,举办诚信企业评选、表彰等系列活动,有效提高了企业信用意识。加快全国统一的企业和个人征信系统建设,该系统已录入全疆12.8万家企事业单位和800余万自然人的相关信息,金融机构月均查询量达14万次。健全信用中介服务体系,稳步发展信用担保资信评级机构,推动中小企业信用评级工作,正式启动了农村信用社借款企业资信评级试点。积极开展征信和金融知识进乡村、进校园、进社区等活动,不断增强社会公众信用意识,全疆金融生态建设的外部环境不断改善。

(三)法制环境建设

新疆地方政府及司法部门已形成金融法制环境建设理念,维护金融债权的意识和主动性增强,金融机构依法经营和自律意识也不断增强。密切政法、行政执法部门与金融机构的联系合作,促进打击逃废金融债务工作的制度化、常态化。在开展案件专项治理的活动中,从严查处历年陈案,惩处违规违纪人员,案件专项治理取得明显实效,大要案有效遏制,案件数量大幅下降。特别是针对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案件发生率高的现实,自治区联社成立后出台105项规章制度,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制度体系,填补了全疆农信社制度建设的空白,为依法治社提供了可靠的制度依据。仅在农村信贷业务方面,制定实施了涵盖贷款品种、贷款方式和操作流程等内容的30多项管理制度,从制度层面上确立了农村信贷业务在农村信用社各项业务中的重要地位。

二、新疆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存在的问题

新疆农村金融发展滞后,金融抑制严重,金融支持弱化、农村资金大量外流,究其根源主要在于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脆弱性,农村经济与金融的良性互动发展机制受到严重制约,已极大阻碍了新疆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

(一)农村经济基础薄弱、发展缓慢

尽管近几年来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支农惠农的重大政策,明确提出农村金融改革发展的政策意见,新疆各地区、基层各部门切实加强了三农的工作,农村经济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但由于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滞后,新疆农村经济发展依然缓慢、基础仍然薄弱,面临的问题诸多,主要体现在:(1)农业经济发展缓慢。2009年新疆生产总值4277.05亿元,比上年增长8.1%,而农业增长率只有4.5%,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2)农业基础设施投入资金匮乏。2009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827.24亿元,农村投资291.37亿元,仅占10.3%。(3)农民收入水平较低,城乡收入差距呈扩大趋势。2009年第一产业占新疆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7.8%,而农村人口占60.2%,相差近43个百分点;虽然城乡居民收入比由2000年的3.49:1缩小为3.17:1,但绝对差距逐渐扩大。

以上诸多因素导致新疆农村金融机构缺乏资金投放的项目和经济增长点,造成存贷比逐年下降,同时为“三农”提供服务的成本高、风险大,造成不良资产率居高不下,严重影响了新疆农村经济金融的协调发展。

(二)农村信用环境不佳

农村信用机制缺失是长期以来造成新疆农村金融生态环境脆弱的重要原因。

首先,新疆社会信用环境基础薄弱。农村诚信教育和宣传工作仍然滞后,农村企业和农户的诚信意识、金融风险意识比较薄弱。企业信用机制缺失严重,企业缺乏必要的信用管理措施,守信者未得到有效保护,失信者未得到严厉制裁,导致银企信用关系扭曲。其次,新疆农村征信体系建设依然滞后,缺乏健全的信用登记制度、信用评估制度、信用风险的预警和管理制度以及失信的制裁与公示制度等,增加了授信的风险,使金融机构产生“怕贷、惜贷”。最后,新疆农村普遍存在着担保、评估、公证等中介机构不足问题。现有信用中介机构大多数资金规模小,业务范围狭窄,诚信度欠佳,而且手续繁琐、费用偏高,难以有效、便捷地满足中小企业对中介服务的需求。另外,由于中介服务市场化程度不高,尚未形成一系列规范性制度和公约,行业自律监管力量薄弱,部分中介机构的内控制度也未能有效执行,导致中介市场存在无序竞争现象。

(三)农村金融法制建设落后

法制建设方面的缺失从理论上讲包括立法、司法和执法三个方面,具体到农村的现实,我们在后两个方面才是真正的缺失,已经有的法律规范不能得到很好的执行,“有法不依、执法不严”是农村法制建设中不容忽视的顽疾。

在立法方面,农村金融法律体系不健全。市场准入和退出、金融业务、金融机构监管等方面的法律缺位。相关金融法律法规较陈旧,配套制度办法不灵活,不足以对失信行为形成有力的法制约束,不利于规范和促进农村金融业务的开展。另外,司法不公正、执法效率低下。一方面,司法独立性不强,存在执法行政主导和行政干预现象,加剧了司法和执法难度。金融案件执法中地方倾向性明显,在审判和执行过程中与地方和部门利益交错,执法效率低。另一方面,金融机构债权诉讼费用率高,一般为标的金额的15%―20%,成本高且执行率偏低、程序繁琐、执行周期长,严重侵害了金融业的合法权益。

三、优化新疆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对策建议

(一)加快新疆农村经济发展

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提升从根本上讲还是要依靠农村经济的发展。只有农村经济体发展壮大,才能促使农村资金在供应量、需求量上放大,从而增强货币创造能力和农村资金的使用效率,最终实现农村经济体系内资金的稳定、健康、自主的乘数循环流转,从根本上改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

在全国19省市对口援疆、大力推进新疆跨越式发展的有利时期,新疆应充分利用此契机,积极发挥政策导向作用,整合财政资源,加大农村投入,大力发展新型农业,优化新疆农业结构。

结合新形势及自身发展情况,新疆要发展农村经济,应该以科技为核心,以产业化经营为基本形式。依靠科技促进农业生产规范化、产品质量标准化、经营方式产业化和劳动者素质知识化、专业化。建设粮食、棉花、现代畜牧业和特色林果业四大产业基地,进一步优化农业结构,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新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过渡。另外,加强小城镇建设,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提升农民收入水平。同时,农村金融机构应积极配合地方政府优化经济布局,发挥信贷资金导向功能,适时调整信贷政策和方向,吸引更多的投资参与到现代化农业建设中,为新疆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有力的资金支持。

(二)加快新疆农村信用体系建设

信用环境缺失是导致农村金融生态环境恶化的更为直接的原因,诚信缺失导致的道德风险由于不可预见性和对后续贷款行为的有力影响,将对农村金融生态环境造成冲击。良好的信用环境是农村金融生态系统功能充分发挥和实现农村经济与金融互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环境。

加快新疆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不断优化农村信用环境,可以从以下几点尝试:一是利用经济、法律、社会舆论等手段,加强农村诚信教育和宣传工作,从而带动农户、企业构建并改善其信用的积极性;二是在农村中广泛开展信用户、信用村、信用乡镇的评选,以及信用企业的评定,逐步建立健全的信用登记制度、信用评估制度、信用风险预警和管理制度以及失信的制裁与公示制度等;三是提高担保、评估、公证等中介机构市场化程度,形成规范性制度和公约,便捷有效的满足中小企业、农户对中介服务的需求;四是加快税务、工商、公安、保险、银行等部门的信用信息资源共享机制,促进农村企业和农民个人信用信息数据库的建设,加大执法力度,严厉打击各种破坏农村金融稳定的行为,切实维护债权人的合法权益。

(三)加大法制建设力度

法律是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的可靠保障。构建新疆农村地区良好金融生态的重要保障在于完善其法律制度环境。结合法制建设三个方面―立法、司法、执法所存在的不足,提出以下对策。

第一,加强针对农村经济金融建设特殊需要的立法工作。农村经济金融基础薄弱,需要不同于一般经济环境下的特殊法律保护,尤其在如何保障农民以及相关农村经济体的既得利益、预期利益等方面要加大立法力度,只有用法律来确保农村各经济体的正常经济利益获得,才能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否则各经济体之间的利益冲突将很难得到解决,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将缺失有效的法律屏障。

第二,加大执法、司法力度。在处理和协调农村经济金融事务中要真正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司法的力度应该加强,不能等上诉,应该强化主动监督功能。

第三,加强对农村金融犯罪的打击力度。鉴于农村金融案件一般都多而小,如果按照常规法律程序,打击农村金融犯罪的成本将大大增加。因此,应该建立一种处理农村金融案件的特别简易程序,以期加大打击农村金融犯罪的力度,为营造良好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创造一个宽紧适度的法制环境。

参考文献:

[1]李景跃.新疆农村金融生态环境脆弱性分析[J].农业经济,2007(9).

[2]郭晖.新疆农村金融生态评价与优化途径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8.

[3]裴丽,王吉恒,侯代男.我国农村金融生态环境评价分析及对策探讨[J].中国集体经济,2010,10(上).

[4]罗四维.农村金融生态现状、原因及对策[J].改革与战略,2010(11).

[5]周妮笛.湖南省农村金融生态环境问题初探[J].金融经济,2009(12).

[6]李小红,赵华伟.优化江西金融生态环境研究[J].价格月刊,2010(2).

作者简介:王娇(1985―),女,新疆财经大学金融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国际金融。

上一篇:web20营销与80后人群个性关联 下一篇:《史记》与《汉书》的纵向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