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诵读进高校的模式探析

时间:2022-07-20 09:31:46

【前言】经典诵读进高校的模式探析由文秘帮小编整理而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是师范院校的教育思想,而普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师范育人的重要渠道。掌握经典诵、写、讲的基本技能,也是为人师表所必备的素质,能实现对高尚师德和高雅气质的追求。因此,在课程设置方面,师范院校或中文专业应将中华传统文化作为必修课的重...

经典诵读进高校的模式探析

摘要:只有建立长效机制和实践学习的模式,才能让经典诵读立足校园,立足青年,增强吸引力,才能为高校经典诵读活动提供强大的支撑,使之不流于形式。为此,本文提出经典诵读活动应以校园晚会为载体,以将经典诵读纳入相关课程和活动为主渠道,以“经典诵读教学科研基地”建设为抓手,以名家讲座为补充,以学生社团为带动力量,从而充分发挥经典诵读在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校园文化建设以及师资培养中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经典诵读 高校 模式

高等学校担负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引领文化的社会职责。诵读经典,弘扬主旋律,具有以下作用:一是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立具有促进作用;二是诵读的形式和内容与高等学校的文化氛围和大学生心理需求高度契合,可以形成新的文化潮流,引领校园文化;三是通过诵读活动,能够提高大学生语言文字应用水平,提升他们的人文素养和道德情怀,对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有利。当前, 各高校虽已掀起诵读中华经典美文、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弘扬中华优秀文化的热潮,但大都流于形式,不能真正使经典阅读立足校园,立足青年。对此,笔者进行了理性的思考。

一、以课程为支撑,使经典诵读进入大学讲堂

(一)师范院校或中文专业应开设相关的必修课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是师范院校的教育思想,而普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师范育人的重要渠道。掌握经典诵、写、讲的基本技能,也是为人师表所必备的素质,能实现对高尚师德和高雅气质的追求。因此,在课程设置方面,师范院校或中文专业应将中华传统文化作为必修课的重要内容,加强“经典诵、读、讲”。即使在学制较短、课时十分紧张的情况下,这门课程也应该得到保证,从而使学生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洗礼和熏陶。

在保证必要的教学和训练时间的同时,教师应注重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把知识转化成能力的本领,增加教学训练的实用性和趣味性,使中华经典诵读课成为受学生欢迎的必修课。此外,教师应培养一批精英分子,使他们成为带动校园经典诵读整体水平提高的骨干力量,也使师范院校真正成为全社会推广和普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桥头阵地,成为中小学开展经典诵读的榜样和楷模。

基础教育的经典诵读的质量取决于师范教育的质量。而且,要想从根本上改善中小学现有的语言和人文环境,需要师范院校向中小学源源不断地输送合格的师资,才能真正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代代相传。因此,中华传统文化普及工作,是师范院校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

(二)在大学语文中增加经典名篇内容

为提高大学生语言文字应用水平,提升他们的人文素养和道德情怀,高等学校要积极创造条件,面向全体学生开设语文课,加强汉语汉字、传统文化的教学与研究,推动相关学科发展。课程内容应该涉及从古至今的中华诗文精品,经典的古诗古文。此外,还要有与民族精神和中华传统美德一脉相承的、脍炙人口的现当代经典名篇。诵读经典要注重展现、吸收经典中的精华,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从而使大学生在学习、吸收经典精华的基础上,提高自己的语言文字和文化功力。

(三)开设选修课、讲座

没有在必修课里安排经典诵读的非师范院校或非中文的专业,可在选修课开设“经典诵读”“中国传统文化”等课程,或请名家来开办经典鉴赏讲座、培训等,以补充和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和语言文字水平。

二、以活动为载体,使经典诵读浸润学子身心

(一)在党团组织、学生会活动及其他课外活动中开展相关主题活动

课外活动和党团组织生活是教学主战场的延伸。教师可利用此巨大空间结合主题班、团及学生社团活动,将经典诵读纳入高校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和校园文化建设体系中。此外,教师应讲求方式方法的创新,遵循大学生年龄段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变“要我读”为“我要读”,培养“好经典,读经典”的良好习惯,培养学以致用、从善如流的好品格,使优秀传统文化真正成为每个学生的精神营养。

(二)定期开展形式多样的相关竞赛活动

学校应开展诵读表演比赛、书画展览、文艺演出等活动,把经典诗文诵读搞成丰富多彩、学生喜闻乐见的文化生活,展现当代大学生的励志、奋进及以天下为己任的雄心和宏伟志向,歌颂祖国,颂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青年人中的积极影响。此外,经典诗文诵读应通过舞蹈、音乐、古词新韵的歌唱等艺术形式使呈现更加精彩动人。活动的开展可以促进广大师生更广泛地参与到经典诵读中,从而能提升活动的整体水平,进一步扩大经典诵读的影响。积极参与这项活动,也会给校园带来清新的空气,使校园文化建设和大学生精神风貌发生积极的变化。而且,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传统,可使大学生在传统文化里找到永恒的精神家园和生命安顿之处。

三、以考核评价为手段,使经典诵读有“法”可依

既然将经典诵读纳入课程,不管是必修课还是选修课,对大学教师教学、辅导和学生学习、训练的效果进行评价考核成为必然,其还包括对教师和学校的考核评价以及对学生能力的考查。对学校和教师的考核评价,一是可将“经典读、写、讲”纳入课程情况和教学情况,成为教学质量检查的一项内容;二是纳入对相关任课教师教学水平和工作绩效评价。对学生能力的考查,一是给必修课或选修课设一定学分,并将学生成绩纳入学业评定;二是将学生参与相关竞赛活动的成绩纳入对学生的评价中。学校应严格执行经典诵读课程不合格暂不发毕业证书,待补考合格后发给毕业证书的规定。这样,“设课”和“考核”可从根本上保证经典诵读在高校中的重要地位。

四、以科学研究基地建设为抓手,使经典诵读可持续、健康发展

(一)编写有特色的教材和参考书

为把中华经典诵读纳入院校的培养目标,学校需要调整现行的课程和职业技能训练计划。现有的教材应充实和突出“经典诵、讲、写”的特点。而诵、写、讲篇目可从大学语文、文学史作品选编等现有专业教材中选取。各地区各学校亦可根据各自的实际选用现有符合要求的教材,或编写有特色的教材和参考书。

(二)加强经典诵读师资队伍的建设

“经典诵读”正式设课以后,对师资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经典诵读的整体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水平,因此,学校应培养师德水平高、语文素养好、育人能力强、作风过硬、爱岗敬业的工作者队伍,并让他们承担起对中华经典诗文的讲解和辅导工作。从国家到地方,各个层面应开展骨干教师培训,发挥受训者的引领、示范作用,开展相关研讨活动,从而不断总结得失,推动经典诵读有效发展。

(三)建设“中华经典诵读”资源库

为优质高效地开展高校经典诵读课堂教学及其活动,并为此提供交流平台和人才、智力支持,学校应建立高校经典诵读名篇资源库和经典诵读专家资源库。经典诵读名篇资源库可分为中国传统经典诗文、中国节日、24节气等传统知识三部分。每一篇诗文都可邀请名家讲解、朗读、吟诵,并邀请书法家书写。资源库建成后,学校应免费为大学生提供下载共享服务。专家资源库的专家应具有良好的师德修养和奉献精神。要想提高经典诵读的教学效率,学校应开展有特色的培训及活动,加强教师的教科研能力,培养一批在经典诵读方面有一定建树的优秀教师。两库的建立将成为有效推动高校经典诵读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

参考文献:

[1]许军娥.用文学经典引领大学生阅读的新航标[J].职业时空,2007(19) .

[2]于守海,韩娇.经典诵读与人文教育[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

[3]李海霞.高职院校经典诵读的教育途径与价值[J].职业技术教育,2011(29).

[4]王登峰.中华经典诵读与学校教育[J].黄河文学, 2010(5).

(责编 张翼翔)

上一篇:化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下一篇:如何指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