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围观的效应分析

时间:2022-07-20 08:12:44

网络围观的效应分析

【摘要】在大众文化时代,随着科技的发展,互联网的应用越来越便利,网络围观这一现象也越来越普遍。人们通过网络在这个大众文化时代,网络围观满足了公民的知情权、监督权、参与权,让大众也可以参与进国家政治中,表达对政府的态度和意见。从某些方面来说,网络围观已经影响到了国家政治权力机关。但与此同时,网络围观所产生的一些问题也是我们不能忽视的。

【关键词】网络围观;网络反腐;公共领域;言论自由中图分类号:D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3)01-005-01

随着科技的发展,网络围观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影响力越来越大,2011年新年伊始,新华社就以《新载体不断涌现,“全民围观”时代到来》为题发表中国网络文化生态观察。文章称:“2010,网络文化进入‘全民围观’时代”。近年来,网络围观所涉及的领域逐渐走向政治,并以强大的影响力监督政府官员,监督政府的做法。众多政府腐败官员在网民的围观力量下被拉下马,如“表哥――安监局长杨达才”、“房叔蔡斌”、“兰州市市长袁占亭”及重庆市北碚区区委书记雷政富等。这凸显出在大众传媒时代,网络提供了一个公共领域,以微博为首的网络公共领域所产生的舆论正在影响着我们现实社会所发生的事情。 一、什么是网络围观 在现代汉语中,“围观”一词就是很多人围着观看。网络围观简言之就是在网络平台建设的虚拟社会环境中,众多的网民对于某个热点事件进行关注。这种现象是一种自发性的群聚行为,是公众对于社会热点事件的关注的体现。

网络围观这一现象在微博这一社交媒体中的表现最为突出,影响力也最大最广。微博的开放、自由、交互性、时效性等特点是我们最为喜爱的,也是网络围观得以产生发展的必备条件。而微博也借助网络围观这一现象从一个单纯的社交媒体渐渐转向具备舆论监督功能的媒体。在微博中,人人都能够说出自己心中想说的话,而人人说的话都有可能被关注。

二、网络围观的效应分析――以网络反腐为例

网络围观在网络反腐中有极其重要的影响力。众多政府腐败官员在网民的围观力量下纷纷被拉下马,如“表哥――安监局长杨达才”、“房叔蔡斌”、“兰州市市长袁占亭”、向情妇承诺离婚的单增德及重庆市北碚区区长雷政富等。在这些反腐事件中我们可以看出网络围观的力量,也可以总结出一些网络围观效应的规律。

(一)网络围观的正面效应

1.网络虚拟的群聚现象使参与讨论的人数众多,影响范围极其广泛。参与网络围观的人数往往都是数以百万计。如2008年11月的“干部出国旅游清单”时间,仅新浪网一条相关新闻的网页,网民评论就达8098条,这一事件的网上点击数至少是在百万人次以上。达到“百万点击率”的事件还有许多,如“南京天价烟房产局长事件”、“张家港官太太团出国事件”、“贫困县县委书记戴52万元名表事件”、“云南躲猫猫事件”等等。

由于参与网络围观的人数众多,在微博这一平台上产生了“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应。可能参与围观的公众并没有发表意见,仅仅是将别人的微博转发,一传百,百传万,影响范围之广可想而知。所以在网络反腐中,有很多腐败官员纷纷落马,几乎是只要有曝光,就会被查处,严惩。而这些官员的落马都有一个规律,就是现在微博等网络平台上首先引起网民的关注,接着网民热烈讨论升级,最后政府迫于舆论压力将这些官员审查、法办。

2.网络围观所产生的传播效应十分迅速。传统媒体的传播需要将新闻进行加工、审核这一过程,要经过把关人的允许才能与大众见面。而网络围观的源头――网络公共领域则不需要这一过程,可以将信息迅速。在信息后,公众又可以直接将信息进行传播,这一传播形式以点到线、线到面的越来越广泛的裂变方式传播,速度之快可以想见。在网络反腐的案例中,这一特点十分明显。在“重庆市北碚区区委书记雷政富安”中,从11月20日晚上被网友曝光不雅视频,到11月23日早上重庆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官方微博信息称免去北碚区区委书记职务并立案调查,雷政富只“坚持”了不到3天。从不雅视频到雷政富被免职,才不过短短60个小时。而这60个小时中还包含了政府反映、处理的时间。

3.在网民参与网络围观的过程中,潜移默化的形成了关注和参与政治的意识。“公民权利从法制规定向着普遍意识的过渡,既取决于具体的社会――政治环境的民主化程度的发展,同时又取决于每一个社会成员在具体实践中的推动。”在现今大众传媒时代,城市公民的权利意识已经越来越强,已经不仅仅满足于替政府宣传的媒体所提供的新闻,而将公民权利转移到以微博为首的网络平台上。公民意识的增强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网络围观的负面效应

1.网络围观通常只局限于某个个案,而且持续时间不长。由于网络围观的产生原因,我们可以发现网络围观中的事件热点并不由时间传播者决定,而是由围观的网民决定的。但是我网络围观的特性有一点就是无组织的自发性的群集,这就不能保证最有效最值得关注的信息能否被及时有效的传达给最广大的受众。网络围观的个案并不能代表真实社会中发生的其他事件,当这个事件引起网络围观,往往只能对个案本身起效,难以对真实社会中的同类事件起到很大的影响。

也是由于网络的便利、信息承载量大的特点,网络围观的效应往往不持久。还是以网络反腐为例,被广大网民成为“表哥”的安监局长杨达才时间出现不久,就产生了另外一位“表哥”――兰州市市长袁占亭,迅速分散了大家的注意了,将围观的主要目标转向了袁占亭。网络信息量巨大,更新速度极快,就会产生这样的传播效果:往往一件事情刚刚引起了大家的围观注意,对事件还未来得及消化、把握,新的热点事件又产生了,将网民的注意力吸引并转移,如此往复,网民对所围观的事件难以真切的把握来龙去脉。

2.网络围观中网络反腐的方法多偏向于化和涉及隐私。在2012年11月爆出的中石化河南分公司物流中心副主任赖某携已婚女下属出游时拍摄的暧昧照片中,带有浓重的八卦意味。而在2012年11月23日爆出的重庆市北碚区区委书记的色情视频更是露骨。山东省农业厅副厅长单增德给情妇承诺书,承诺与妻子离婚这则消息也与当事人的隐私有关。

事实上,近年来网络反腐所以靠的主要手段就有官员的性丑闻。在网络反腐中,将腐败官员与桃色新闻、色情照片视频、小三等词语挂钩的新闻更是屡见不鲜。这当然也是一种手段,这些官员肯定是存在风化方面的问题。但是顺着这种桃色新闻一路往下查,总还有其他的事件。所以,新闻并不是唯一的网络反腐手段。

3.由于网络围观的虚拟性引发了一系列的问题。网络围观的环境是网络,是一个虚拟的环境。在这个环境中缺乏对网民对约束,许多网民在围观过程中对时间主角进行随意谩骂,言语偏激,并没有对事件本身进行思考。就如在“雷政富”案中,网民的关注点从雷政富的新闻转移到对雷政富长相的抨击,有些话语无理并偏激更有甚者将雷政富的名字解释为“雷人长相,政府官员,富得流油。”其实这些官员长相如何与事件本身并没有多大关系,但是网民由于自己的情绪化将这些都强加在当事人身上,不仅对于事件本身毫无好处,还显得网民的素质良莠不齐。

网络围观的虚拟性引发的负面效应还体现在信息的虚假性方面。在这里所说的信息虚假性,并不是指围观事件本身的真实性,而是在被围观事件中穿插着一些虚假的因素。比如在“雷政富情”事件中的另一主角,情妇“周小雪”的照片就是虚假的。“近日,一条名为“雷政富情妇‘周小雪’照片曝光”的微博,却让就读于厦门某所大学的小林(化名)惊呆了,因为微博中的“情妇周小雪”照片,正是她自己的写真照片。”(《海峡导报》11月25日)我们不讨论这种做法是否违法,单就事件本身来说,这种“没有找到真实的照片,却盗用他人照片做假”的做法,在某种程度上来看,只是为了满足受众“八卦”的心理,对网络反腐并没有推动作用,反而侵害了他人的权利。

4.网络围观的群体不具备专业性,提供的舆论导向有时不完全正确,易影响大众对事件的正确判断。

在网络围观中,由于围观群体是非专业的,他对事件的认识和解读往往不够深刻,表达的是代表自己意见的观点,在网络围观的同一事件中,受众都有普遍的心理认同感,所以观点很容易被不假思索的接受。而这种观点是否合理、正确,就缺乏深入的考量。然而网络围观对现实社会的影响又是十分巨大的,从网络反腐的成效我们就可以看出网络围观对现实社会中政府的影响力。于是在现今社会中就会出现这样一种情况:网络围观中的观点与国家法律法规的政策相悖,政府机关迫于舆论的压力会给出符合网络围观中过体现的观点相同的解决方案。但是从国家法律法规健全的角度来看,这种行为都是不恰当的。

三、总结

网络围观现在已经成为大众文化传播时代的一种普遍现象,它在人们生活中产生的影响也是有目共睹的。从网络围观产生的原因来看,是由于国家政府把握了绝大多数的话语权却没有有力的监督自身的发展,也没有提供一个恰当的公共领域给公民行使自己的参与权、监督权等基本公民权利,使人民的话语权缺失,从而催生了网络围观。网络围观所产生的传播效应有利有弊,但无论怎样他都是国家民主化进程的一步,是展现我国政治民主化的一个窗口,即便他存在问题也不失为是一种探索中的进步。在网络围观效应中,对于负面的效应我们应该尽量避免。但若想真正从根源上规避网络围观的负面效应,就必须从源头上解决问题,即国家政府需要提供相应的公共领域,疏导公民正确的行使言论自由等公民权利,并自觉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给公民提供一个可以反馈信息的平台,这样,才能保证网络围观和政府建设健康有序的发展下去。

参考文献:

[1]静恩英.网络围观的界定及特征分析[J].新闻爱好者,2011(8).

[2]李艳.网络围观与公民意识培育――基于“审议民主’的视角[J].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6).

[3]宋石男.网络围观:一种醒目而有待升级的公民参与[J].

[4]李艳.如何规避网络围观负面效应――基于政府公信力视角[J].天水行政学院学报,2012(3).

[5]董晓伟.网络围观效应分析[J].青年记者.

[6]郑燕.网民的自由与边界――关于微博公共领域中言论自由的反思[J].社会科学研究,2012(1).

上一篇:对工业化进程中我国工业工程发展趋势的探析 下一篇:浅析加入WTO与我国贸易制度的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