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日本茶道的思想内涵及对中日关系的感悟

时间:2022-07-20 01:27:24

浅谈日本茶道的思想内涵及对中日关系的感悟

摘 要:中国和日本不仅在地缘关系上是一衣带水,在自古以来的文化交流上更是如邻居般频繁密切。这其中当然包括茶文化。日本茶文化源于中国,与中国茶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从文化渊源这一点来说,中日两国应该是友好和睦的“邻居”。但是到目前为止,中日关系一直都是时远时近、时冷时热,还一度出现危急紧张的时刻。这其中的原因很多,但不管是什么原因,要改变这种局面,就不得不解开两国人民的心结。日本政局千变万化,让人难以把握。要真正实现中日两国友好和平相处,关键还在人民的心态的转变。而以“和、敬、清、寂”为思想内涵的日本茶道,也许会给我们些许启示。

关键词:日本茶道 思想内涵 中日关系 感悟

中国是茶的故乡,日本茶文化是在中国茶文化的影响下发展而来的。茶文化传入日本,早期只是借鉴和模仿,后来逐步与日本的民族特性及文化相融合,成为一种具有其民族独特韵味和特色的综合性文化体系。这个文化渊源为中日两国人民的交流奠定了基础,中日两国也应该从这一共同源流中找到民族间、文化间的认同感。一方面,日本人要有中国文化乃源的意识和认同。另一方面,我们也必须承认,如今的日本茶道已是独具民族特色的文化体系。我们不能只看到这同一源流而忽视了其存在的文化差异。在这个共同的基础上,我们要“求同存异”,相互交流,相互理解,相互借鉴,相互吸收。站在同一个水平线,以“和”为本;以“敬”为魂;以“清”为念;以“寂”为果。这是中日两国人民敞开心扉,找到共同理解点的第一步。

有句话叫“以书会友”,那么为什么不能“以茶会友”呢?在茶室清雅祥和的环境中,在和谐温馨的氛围里,双方静视,得以反思。和之美,敬之尚,清之高,寂之远,以“和、敬、清、寂”为思想内涵的日本茶道给两国人民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理解提供了一种渠道。

一、日本茶文化的思想内涵――和、敬、清、寂

“和、敬、清、寂”这四个字是日本茶文化思想的集中体现,是日本茶道的基本精神。被称为日本茶道的四谛或是四规、四则。

(一)“和”

茶道四谛中的“和”,既表示和谐的“形式之和”,又表示和悦的“感情之和”,它是支配茶道整个过程的精神体现。茶室里的气氛就是在这种“和”的精神下建立起来的。在茶事过程中,“和”有触觉上的和、嗅觉上的和、视觉上的和及听觉上的和。具体来说,茶碗的好坏不在于它的外形如何,而在于它的手感。①弥漫在茶室里的香气不能太过浓重,要轻柔地散漫在茶室内。茶室设计之和在于窗子,这是“和”之美的源泉。经白色宣纸过滤而透进茶室的光线轻柔,诱人冥想。另外,茶室周围的环境则是天然的枯石、流水、树木、草丛,茶室外的自然风景之美与茶室内的人性和悦之美相得益彰。茶室中,人们以和谐之境,得和悦之美。

(二)“敬”

“敬”即敬重、尊敬、敬爱。茶室里的人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大家相敬相爱。“敬”可以说是整个茶道过程的灵魂。只有人格的尊重才有平等的心态,心灵才有平静,灵魂得以稳定。就像茶室外的自然风景,相互独立,又相互映衬。这是贯穿茶道的灵魂之弦,有“和”才有“敬”有“敬”才更“和”。

(三)“清”

清即清洁,也指整齐。“清”既是指茶室的整齐、干净,又是指整个茶事过程对灵魂的清洁和洗涤。而更多的当然是对灵魂的整理和升华。在清洁无垢的茶室环境中,人们平等而坐,一视同仁,怀着心和之愉悦,畅享精神之平和,似一个理想社会,人人和谐共处。“清”既是环境之清又是灵魂之净。唯有清洁的灵魂,方可平视世间一切。

(四)“寂”

“寂”在梵语中指“静寂”、“和平”、“静稳”。“寂”可以说是茶道追求的最终境界,没有它茶道也就没有了存在的意义。在静寂之中找到内心的平静,在平静之中寻得灵魂的稳定。在无我的境界中发现新的天地。“和”是人与人之间没有任何隔膜,敞开心扉,真诚相对。“敬”是相互尊重、相互敬重,又是互敬互爱。“清”则是心灵的无垢,灵魂的清洁。“寂”是茶室中人要忘却周边一切,待内心平静、灵魂稳定,在无我的境界中发现新的天地。在环境之“和”中得到人之“和”,在相互尊重中平等相待,在思想纯净之时,寻得灵魂之静,心灵之稳。

二、对中日关系的感悟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对日工作开始于民间外交,从1952―2015年,经过了63年。中日两国克服种种困难,于1972年实现邦交正常化,到2015年走过了43年。这其中有中日关系的“蜜月”期、“破冰之旅”、“融冰之旅”,也有中日关系的“冰点”。旧的矛盾加上新的摩擦,使中日关系风雨阴晴,变幻不定。本该因文化交流悠久而友好和睦的中日两国关系却总是时远时近、时冷时热、磕磕碰碰、摩擦不断。归根结底,这是两国人民的心结未解所致。

中日两国人民对历史的态度和因了解不全面而产生的误解是阻碍两国关系的根源。再加上日本政局千变万化,执政党走马灯般的变化给中日关系带来的不稳定性也是显而易见的。②要真正实现中日两国关系融洽,关键还在心态的转变。日本茶道四谛中, “和”既表示和谐的“形式之和”,又表示和悦的“感情之和” 。“敬”即敬重、尊敬、敬爱。在茶室里的每一个人都处于同等地位,没有贵贱之分。互敬互重,共同享受和谐的茶室氛围。“清”是指对灵魂的清洁和洗涤。“清”既是环境之清又是灵魂之净。“寂”即是在静寂之中找到内心的平静,在平静之中寻得灵魂的稳定,在无我的境界中发现新的天地。只有摒弃私心杂念,以“和”之根本,以“敬”之思想,以“清”之心态,以“寂”之境界,正确认识历史,正视历史,认真对待人民的感情,才能在共同发展上迈出实质性的一步。这是两国人民和平相处,两国共同发展的重中之重。

(一)中日关系风雨阴晴的根源

首先,到目前为止,历史问题始终是横在中日两国之间的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中国人认为,只有不忘历史,以史为鉴,才能吸取教训,总结经验,更好地走向未来。而日本人则强调过去的事就让它们随风逝去,如江河流水一般。对于历史问题的态度反差成为引发两国摩擦、阻碍双方信任的一个根源。其次,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中国历史悠久,地大物博,物产丰富,所创造的文明更是光辉灿烂。从前的“天朝上国”的思想并未完全从中国国民的思想中消失,认为无论从哪个方面中国都是优于日本的“大国”,这种根深蒂固的民族自负心理导致了中国无法用平等的眼光去认识日本,了解日本。而日本人则有一种“神佑民族”的优越感,认为日本是世界最优秀的“神选民族”。中日两国各自的“大国”心理,阻碍了彼此的相互理解和包容,这是影响两国关系的一个不可忽略的心理因素。

(二)感悟

中国和日本不仅在地缘关系上是一衣带水,在自古以来的文化交流上更是如邻居般频繁密切。两千多年的交流往来,造就了两国之间深厚的文化渊源,也让两国人民结下了不可磨灭的情结。在世界全球化的背景下,中日两国在经济方面的联系更紧密,合作也往更深的层次发展、扩大,无疑中日两国已经成为相互依存的贸易伙伴。唯有相互合作,才是中日两国应对挑战、发展未来的正确道路。

本着“和、敬、清、寂”的思想精神,在这种和谐、清净、无等级差别的茶室中,没有思想的束缚,在一种原始自然般的氛围中,想必没有谁还烦躁不安、怒目相对。中日两国都要努力创造这样一种环境。中国需要原谅,但是日本更需要坦诚。平等地看待对方,理解对方,试着努力地抚平历史留下的伤痛。中日两国人民的“大国心理”,阻碍了彼此的理解和包容。而以“和、敬、清、寂”为思想内涵的日本茶道则为克制或者说减弱这种心理创造了环境和氛围。相互交流,相互理解,相互借鉴,相互吸收,以“和”为本,以“敬”为魂,以“清”为念,以“寂”为果,这是中日两国人民敞开心扉,找到共同理解点的第一步。以“和”之根本,以“敬”之思想,以“清”之心态,以“寂”之境界,正确认识历史,正视历史,认真对待人民的感情,才能在共同发展上迈出实质性的一步。这是两国人民和平相处,两国共同发展的重中之重。

中日关系是切也切不断的关系,两国是无法搬家的邻居关系。③邻居之间就会存在摩擦,就需要我们加强交流。在长期的、大大小小的争执里面,中日两国都需要认识、认识、再认识,理解、理解、再理解。中日两国都需要在这种环境中反省自己,反思过去。真正地心平气和下来,找到属于两国人民的共同源流,共同的理解点。只有相互理解,坦诚相待,放眼未来,才能为中日关系新发展开辟新的纪元。

注释

① 刘笑非,段克勤.“和、敬、清、寂”的日本茶道[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

② 吴学文,风雨阴晴――我所经历的中日关系[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

③ 冯昭奎.中日两国是搬不开的邻居[N]环球时报,2007―1―25.

参考文献

[1] 刘少东.析解中日关系中的文化隔膜[J].日本侵华史研究,2013(2).

[2] 刘少东.岛争背后的中日国民心态比较[J].人民论坛,2012.10.

[3] 吴学文.风雨阴晴――我所经历的中日关系[M].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

[4] 蒋丰.蒋丰看日本:日本国会议员谈中国[M].东方出版社,2013.3.

[5] 王运祥.日本社会对华心态析论[J].东南亚研究,2005(1).

[6] 刘笑非,段克勤.“和、敬、清、寂”的日本茶道[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

[7] 李晓雪.中日茶文化之比较研究[D].湖北工业大学,2012.5.

[8]张建立.日本茶道的源流与精髓[J].日本文化教育研究,2013.

[9] 罗国中.中国茶文化与日本茶道[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重庆),1997.1

[10] (日)千宗室.茶经与日本茶道的历史意义[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2.

[11] 叶渭渠.日本文化[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12] 邢黎.浅谈日本茶道的文化魅力[J].文化论坛,2005(19).

[13] 韩立红.日本文化概论[M].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

[14] 邢黎.茶文化在日本的发展与茶道艺术的形成[J].黑龙江史志,2005.10

[15] 冯昭奎.中日两国是搬不开的邻居[N].环球时报,2007―1―25.

上一篇:高级英语教学中的语篇分析和文化背景分析 下一篇:分析基层医院小儿手足口病的传染预防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