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日本近代马政

时间:2022-08-17 04:47:17

浅谈日本近代马政

作为一种力畜,马在人类文明的历史长河中,曾在农业生产、交通运输和军事等领域内,长期充作主要动力。有鉴于马匹对人类社会的重要意义,许多国家很早就建立了一整套对官用马匹的牧养、训练、使用和采购等方面的管理制度,并统称为马政。

日本列岛本无好马,在近代以前,只有包括木曾马、宫古马在内的7种本土矮马。虽然在历史上,日本曾长时间以中国唐朝为师,但在马政方面,却一直乏善可陈。直到公元8世纪,日本才设立第一个部级的牧场――御料牧场。该牧场规模并不大,年产马匹仅二三百匹;没有严格的管理制度,马匹都处于半散养状态,任由其自由;使用上也非常随意,需要马匹时任意挑选,不懂得给马钉马掌及去势()的重要意义。

狭窄的国土面积、匮乏的优质牧草、落后的理念和管理制度,使得日本的牧马业发展十分缓慢。甚至到御料牧场设立1000年后,其年产量才增加到二三千匹。不仅数量少得可怜,其马匹质量也江河日下。在历史上,日本曾不止一次地输入蒙古马和高丽马,力图对本土马进行改良。但一方面蒙古马和高丽马平均体高(马肩胛骨到前蹄之间的垂直距离)约120厘米,体重约270千克,在世界范围内只能算轻型马,另一方面日本古代也不懂得如何培育马种,因此这些改良计划最终都以失败告终。到德川幕府时代,日本本土矮马的平均体高刚刚超过100厘米,甚至还矮于一些国家的驴。

日本真正意义上的马政,是在明治维新以后才建立完善起来的。明治政府致力于积极引入欧美各种制度,大力推进产业发展及部队建设的国策,急速向近代国家转型。虽然已经进入了热兵器时代,但骑兵在当时仍是陆军的主要机动打击力量,在战场上的威力不容小觑。加之近代化军队对后勤补给的要求越来越高,在汽车普及前,军队仍要靠大量的挽马、驮马充当运输工具。因此,明治政府建立之初,就十分重视马政。 马种的改良

众所周知,日本明治初期的那些土种矮马,不堪大用。因此,迅速改良马种,便成了明治时期马政的第一要务。

明治维新前一年,即1967年,法国拿破仑三世为了感谢德川幕府为挽救法国养蚕业所做的贡献,曾赠送给日本26匹阿拉伯马。不识货的幕府将这些世界上最好的骑乘马全都赏赐给了大名及家臣。明治维新后,这些阿拉伯马陆续被政府追回充当种马,用于改良本土矮马。

虽然经过近10年的改良,到1877年,日本在册军马的平均体高仅为135~138厘米。之所以改良效果不显著,是因为优秀马种的种群数量过少(仅仅是那26匹阿拉伯马中的公马),导致了严重的近亲繁殖。 日本本土马都较矮小,图为宫古马

有鉴于此,日本政府于1877年成立了第一家近代化的马匹育种机构――三田育种场。开始实施第一期为期30年的马种改良计划,学习西欧先进畜牧技术,从世界各国引入类型各异的良种马,对本土马进行全面改良。到甲午战争爆发时,日本军马的平均体高已提高到142厘米、平均体重329千克,全面超越了中国的主流马种。但与欧美列强相比,体高仍差距约20厘米,平均体重差距约70千克,平均速度相差约10千米/小时。由于这个时期日本并未与欧美列强开战,这个差距带来的影响并不显著。到了1905年日俄战争时期,虽然日本军马的平均体高已达147.6厘米,但与俄军的顿河马相比,便相形见拙。同样一辆炮车,8匹日本军马拉得相当吃力,而6匹顿河马却能拉着炮车奔跑如飞。

1906年,在第一期30年马种改良计划结束后,日本设立了马政局,启动了第二期30年马种改良计划。按照计划,日本国内马匹的保有量将增加到150万匹;用于品种改良的种公马数量为6000匹,其中轻型(骑乘用)种马为阿拉伯马、盎格鲁-阿拉伯马、纯种马3种,占种马总数的10%~20%;中型种马为盎格鲁-诺尔曼马、海克尼马2种,占种马总数约75%~85%;重型种马为法国佩尔什马,占5%~10%。日俄战争结束后,日本把缴获的顿河马也作为种马使用。

到1923年,日本国内共设立6个马政管区,负责管区内产马事业的指导和监督,马匹改良的监督;国有种马牧场增加到3个;种马所发展到15个,遍布全国各地,每个种马所配备100匹国有种公马,免费给民间的雌马配种。

为了提高马种改良成效,日本政府每年都从欧洲进口一定数量的种马,并有针对性地进行分类,建立专门的乘马、小型挽马、轻挽马、重挽马产地。各型欧洲良种马配出来的混血后代都根据各自特点,充作特定用途。盎格鲁-诺尔曼马的混血后代基本用作骑兵战马;顿河马的混血后代在日本陆军的步兵、炮兵、辎重兵以及宪兵队中广泛使用;盎格鲁-阿拉伯马的混血后代主要用作马术和赛马,也有少数作为日军高级军官及传令兵的座骑。

由于大量引入欧洲优良马种,改良后的日本马个头和力气都有了大幅提高。到1939年,日本军马的平均体高已经提升到160厘米。这些军马随着侵华日军大批来到中国,因为其体型较中国马大,因此被中国军民称为“东洋大马”。 阿拉伯马 饲养与管理

近代的日本马匹,从隶属关系上来说,分为民间马和国有马。国有马中除了少部分是赛马和为皇室培育的骑乘马外,大部分是军马,由设在日本全国各地及朝鲜的8所军马补充部负责采购、饲养和训练,称为“平时保管马”。这些“平时保管马”一般在2岁时,或5~7岁时被军马补充部购入,收购价在200~900日元之间。

幼马购入之后,会先去势,然后由军马补充部饲养4年。期间对马蹄和马体做严格管理,不但钉马掌,而且定期洗蹄,每20天涂一次蹄油,并严格确保四蹄的高低差不能过大,否则马在大负重的情况下,非常容易崴脚。此外,军马补充部还有针对性地对幼马进行野外适应性训练、快跑和慢步训练、适应群体行动的训练、与人亲和的训练。这些训练一直要持续到幼马满5岁,然后分配给日本陆军的骑兵、骑炮兵、野炮兵和野战重炮兵使用。而5岁买进的成年马,经军马补充部短暂训练后会配属给山炮兵、辎重兵、工兵和步兵做为挽马或驮马使用。分到部队的“平时保管马”要由兽医官训练1年。头7个月主要对马匹进行行军训练及各种运动方式训练。后5个月则主要训练马匹的持久耐力。完成训练后的马匹才能成为正式在册的军马,将在部队里服务满10年后才能退役。对于军马的日常养护,日军也有严格规定:为了保证马区的健康与安全,马厩必须全天候派遣卫哨。每天清晨必须洗刷马匹、清理马蹄,同时提供马匹草料;天气晴朗时要把马厩中让马匹睡眠休息用的干草,搬到太阳下曝晒干燥。军马每天须喂食3次,平时饲料包括大麦、干草、食盐等等,战时的军马口粮则包括了其他麦类、豆类等等。

对于军马的日常口粮标准,日军规定得非常详细:军事行动期间,骑乘马的每日马粮为燕麦或者大麦5250克,亦或压缩马粮5300克,另外还需干草4千克和稻草3.5千克,一日总计需要12.8千克。另有盐40克。挽马和驮马的每日大麦配给数量是4200克,其他一样。如果军马处于输送状态下(在船上或火车上),每日马粮配给数量为燕麦或者大麦2630克,干草6000克,稻草800克,盐40克。

由于马匹比人类需要更大量的饮水,水分不足时会引发马匹腹痛及疝气。因此,日军规定战场行动期间每天需为每匹军马提供36升水,其中2/3用于饮用,剩1/3作为杂用。在驻营期间,日供水标准则增加到56升。 虽然进入了热武器时代,但在缺少机动装备的情况下,马仍然是不可或缺的力量 难堪大用的征发马

根据统计,饲养一匹“平时保管马”,每年约需2000日元。这就注定了日本“平时保管马”数量并不会太多。而一旦开战,机械化水平很低的日本陆军对军马的需求数量是相当惊人的。按照编制表,齐装满员的甲种师团应拥有7630匹军马,乙种师团有2065匹军马,丙种及丁种师团有2550匹军马,骑兵旅团有5668匹军马,步兵独立旅团有1800匹军马,独立警备队有420匹军马。此外,炮兵和辎重兵部队中还编有数量庞大的驮马和挽马。

为满足日军对马匹的需求,一到战时,日本军部会从民间大量征发马匹入役,称为“征发马”。这些“征发马”大多为家业用马,除了农忙期,大部分时间都在马厩里待着,缺乏锻炼,也不习惯集体行动,对气候的适应能力也比较差。因此按日本政府和军方的规定,“征发马”必须由军马补充部训练3个月后才能分到各部队。但在紧急动员的情况下,这种规定往往只停留在纸面上。结果就是这些缺乏训练的“征发马”状况百出,给日军带来了各类意想不到的麻烦事。

1932年2月28日,驻高田的独立山炮第1联队接到紧急动员令,准备急赴上海参加战事。该部在编的“平时保管马”只有250匹,遂于10天内征集到了约4000匹“征发马”。这些“征发马”由于缺乏训练,在校阅时发生了马惊,致使校阅场面难看;随后,在向高田火车站进发途中,因沿途市民的喧闹声,也发生了马惊导致队形混乱;装车时,不少马颇为抗拒,大大延误了装车时间;在大阪装船启运时,一度也曾发生了混乱。

“卢沟桥事变”爆发时,日军第1野战重炮旅团从天津出发行军,每门重炮由2匹“平时保管马”带4匹“征发马”挽曳。由于动员仓促,缺乏协同训练,根本拖不动重炮。最后只能在当地大量征用土马,将原先的6马挽曳改为12马挽曳,这才勉强拖得动。

同期接到紧急动员令的第108师团在北海道动员了1万匹“征发马”。该师团由海路运抵天津后,经过两周顶风冒雨的急行军,终于在预定时间内抵达太原南方山区,但1万匹“征发马”病的病,死的死,垮的垮,已所剩无已。为保证师团的机动性,日军只得在山西强征中国土马来维持。

随着日本在中国战场上越陷越深,日本军马的耗损也直线上升。侵华日军便在占区大量现地征集中国牲畜来协助日军运输。这些牲畜包括牛、驴、骡、骆驼以及数量最大的马匹。但侵华日军的所谓“现地征集”,其实就是抢劫的代名词而已。 左 经过几十年的马种改良,抗日战争时期,日本马的体高与力气都有了很大提高

右 1937年11月,八路军在广阳伏击战中缴获的日军战马 结 语

虽然日本自明治维新以来,在马种改良、选育、饲养及管理上狠下了数十年工夫,取得了明显成效,成功地将本土的矮种马改良成了“东洋大马”,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日本法西斯的侵略本性,决定了任何先进装备都无法挽救其最终覆灭的命运。大批日本花大力气培育出来的“东洋大马”,倒在了中国军民抗击的炮火之下,也有不少“东洋大马”被中国抗日军民俘获后转而为中国服务,为敲响日本军国主义的丧钟贡献了力量。

上一篇:张家界:绿翡翠眼眸流转着的如水情怀 下一篇:慢养孩子绝对不是自由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