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日本配乐文化

时间:2022-08-24 02:22:06

浅谈日本配乐文化

【摘 要】文化产业是我国大力发展的重点产业,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标志。配乐产业作为文化产业的组成部分,它的发展不仅限于本身的发展,而且直接关系到相关产业的发展,必须引起我们的重视。我们有必要在现有的基础上找出问题症结,提升配乐艺术水平,推动配乐文化的发展。而分析研究国内与先进国家的差距,是找寻症结、解决问题的应有之义。

日本配乐文化在全球占有重要位置,已成为亚洲的领头羊。日本配乐从稚嫩的小鸟,发展成今日傲视亚洲的雄鹰,既有日本民族历史的渊源,有音乐人的执着努力,也有适应其发展的社会土壤。明治维新以来,日本重视全社会音乐基础教育,日本民族善于融合世界先进文化,为日本配乐文化的发展打下了基础。同时,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日本动漫、游戏产业强国的特点,催生了配乐文化的超越发展。当然,音乐人自强努力,政策和民众的支持,也是日本配乐文化突起的重要原因。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日本配乐文化的发展的经验值得借鉴。而日本配乐发展历程中,重视国民音乐素质教育,提高全民音乐素质;注重吸取外来先进音乐元素,丰富和提高配乐艺术水平;大力发展动画等新兴文化产业,并注意从政策上为配乐人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正是我国配乐文化崛起的关键所在。

【关键词】日本;配乐;文化

中图分类号:J65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06-0060-03

在电影、电视剧、记录片、动漫、话剧、诗朗诵、游戏、广告等作品中,配乐作为声音元素,按照情节的需要配上背景音乐、主题音乐,在作品中起着特殊的作用。它不仅能渲染作品气氛、推动情节发展、增强故事的情绪感染力,而且能突出作品主题、丰富人与物的形象,加强动作与画面的连贯性,引起联想、推动高潮,促进剧情的发展。

日本的配乐史,从时间轴线看,发端于上世纪初的有声电影(排除诗、歌舞配乐),1930年森岩雄的《故乡》首次量身订做《挨骂》、《收兵》等主题插曲,开创了日本配乐先河。①日本配乐随着电影的发展起伏波动,从简单地运用配合画面结合阶段,再到重视作品的主题音乐、背景音乐阶段,有过高潮,有过低谷。日本音乐人在配乐领域严谨、执着、追求完美,在配乐艺术、内容、风格、技术等方面探索、改良、创新,为配乐文化的发展打下了厚实的基础。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电影、电视、广告、游戏、动漫等产业蓬勃发展,给日本配乐人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日本的配乐文化在全球占有重要位置,已成为亚洲的翘楚。近年来,甚至出现了中国电影大片配乐基本上由日本音乐家包揽的现象。比如《满城尽带黄金甲》、《霍元甲》、《太阳照常升起》、《七剑》、《墨攻》、《花样年华》、《2046》、《十面埋伏》等,就连反映日本侵华暴行的《叶问》也是由日本音乐家(川井宪次)作曲的。日本音乐人力量雄厚,不仅占领了中国大片配乐市场,同右渤寤髁撕国电影配乐市场。如《冬季恋歌》、《欢迎来到东莫村》、《武士》等等,都是日本音乐家配乐的作品。日本配乐文化不仅在亚洲领先,而且在好莱坞也有一席之地,涌现了喜多郎、久石让、板本龙一等一批风靡世界的配乐家。如今日本配乐不但人才辈出,而且无论是质量还是产量世界瞩目。

任何事物的形成与发展,都有它的由来。梳理、分析、研究日本配乐文化发展的脉络,有利于我们借鉴、发展我国的配乐文化。

一、日本普遍重视音乐基础教育

日本普通老百姓对音乐基础知识的掌握、对音乐艺术的鉴赏能力与参与热情,与我国有着鲜明的对比,音乐素质整体较高。这与日本重视音乐素质教育密不可分。

日本政府自明治五年(1872年)就颁发《学制》规定中小学设“唱歌”与“奏乐”课程。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音乐教育得到进一步发展。政府颁令,扩大了音乐教学领域,增加了欣赏教学、乐器教学以及基础乐理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音乐素质。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日本特别重视社会和学校音乐师资的培养。1879年文部省专门成立“音乐调研所”,培养了一大批中小学音乐教师。后该所于1887年改为东京音乐学校,1903年改为音乐专科学校。而且,日本音乐师范的创建,正是引进了欧美国家的近代教育思想、制度以及师资,为日本吸收西方音乐元素打下了基础。②

在微观层面,日本音乐教育既重理论,更重实践,讲求实效。通过对日本中学音乐课的教学内容与方式等方面的研究,不难发现,日本对音乐教育从课时计划到课程的形式及内容都很有特色,日本的中学教育与其小学甚至学前的音乐教育,形成了一个比较连贯的整体。

日本中小学音乐教育比较系统,两大目标明确。一是知识能力目标。通过听赏、演唱各个时期音乐作品,并结合历史、文学知识,感受和体验作品的情感,能基本掌握日本音乐发展脉络,辨别各个时期音乐及进行简单创编。二是情感态度目标。通过了解日本音乐文化内涵,思考如何培养出开放的耳朵和思想,更好地了解世界民族音乐。通过中小学教育一般中学生都有能掌握音节调式特点,并进行简单创编。③日本的基础音乐教育提高了全民音乐素质,为培养音乐人才打下了基础,也为日本配乐的生产与消费营造了坚实的基础。

二、日本配乐融合了丰富多彩的外来因素

日本的岛国特点,赋予了日本善于走出去、引进来,构成配乐的各类音乐也是如此。日本音乐有着和本民族风格相似的独特形态,不同于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日本音乐(包括乐器)原生很少,包含着世界多个民族的音乐元素。其多元化的音乐元素,在经过时间的酝酿,并与日本自身固有的特征交融后,便形成了更加具有日本现有特色的音乐。比如日本的雅乐,它是现存日本传统音乐中最古老的乐种,是各类配乐中常用的乐种。追究雅乐渊源,此乐种是公元七八世纪从朝鲜、中国及亚洲其它地区传入的。该乐种传入日本之后发生了与日本的音乐风格和文化风格相融合的变化。雅乐作为外来文化,本属于纯乐器演奏的一种形式,在中国、朝鲜是一种舞蹈音乐。但日本在消化吸收中,将部分乐曲添加了歌词,使之成为可以被歌唱的音乐。与中国祭祀性质不同,雅乐传入日本后成为了一种宫庭伴宴用乐,带有娱乐性。④这是日本消化吸收东方音乐的例子。最能体现日本吸收、融合、发展西方音乐能力的,要数现代各类配乐中被广泛应用的J-POP(japanese的缩写,是指受西方影响的日本流行音乐,并曾用它来代表“新音乐”,而后在日本被广泛地用来代表不同类型的音乐,包括流行音乐、摇滚、舞曲、嘻哈和灵魂音乐等)。它起源于昭和年间(也就是裕仁天皇时期),从西方引进的爵士乐。二战结束,爵士乐流行,1952年更被定成“爵士音乐年”。从1956年起,日本又跟随美国吹起了一股摇滚热潮,至1959年达到高潮,其时,摇滚音乐不仅充塞了电影的配乐和演唱中,也催生了吉他的生产制造(日本吉他世界领先)。值得一提的是,日本摇滚乐虽然受美国摇滚乐的败亡而衰退,但是,日本音乐家将传统的日本流行音乐和摇滚乐融合起来,并取得成就。如以此为目标的音乐家板本久於以他的歌曲《昂首前进》于1966年在美国、日本、美洲地区取得了排行榜第一,并获得销售一百万张的“黄金纪录”。

由此可见,日本是一个善于学习吸收外来文化的民族。大量的各国异质音乐传入日本后,一方面给日本音乐家以多方面的启示,另一方面又刺激了他们借鉴外来元素,创作本土音乐的热情。外来音乐与本土音乐经过一系列的冲击、碰撞、吸纳和理性的融合后,使外来音乐成为具有日本民族特质的多姿多彩的音乐。与此同时,正因为日本特质音乐中包含外来元素,使得日本的音乐更能为世界其他民族接受,这也是日本配乐领骚亚洲、占领欧美的重要因素。

三、日本配乐人有良好的发展环境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发达的配乐文化,必然有适宜其发生、发展、成长、成就的环境。就配乐人发展环境与我国配乐文化环境相比,比较明显在以下三方面处于优势。

(一)国民教育以及对知识版权的重视,使得音乐人在日本受到良好的保护和重视。在日本,侵犯版权,特别是音乐版权的行为几乎没有。即使在音乐界,日本音乐人骨子里没有那种听到好的旋律,就拿来改编、使用的思想。在配乐上,一般音乐人采取的态度绝不是拿来或直接改编使用,而是对好的音乐的编排、技巧等进行分析、研究、借鉴、重构,吸纳好的音乐家的创意、技巧、方法等,提升自己的配乐水平。这与我国少数娱乐场所肆无忌惮侵犯音乐人版权,音乐人之间相互抄袭,不尊重他人知识产权,形成鲜明对比。在配乐上,我国大量的电影、电视片、动漫等无偿使用他人作品,甚至国外音乐人的作品,像《苍狼》、《士兵突击队》抄袭《火影忍者》(日本动画)配乐屡见不鲜。我们不得不承认,版权问题使得我国很多音乐人不得不放弃而转行,人才就在这里流失了。

(二)日本庞大的配乐市场为配乐人生存、发展打下了厚实的物资基础。日本的文化产业在亚洲第一,其产值在1993年就超过了汽车工业,2010年日本文化产业规模已超过11070亿美元,约占GDP总量的15%,其比重超过我国文化产业占比三倍以上。而其中作为世界第一的游戏业和动漫产业正是配乐人生存发展的土壤。日本游戏产业号称“一兆日元产业”,是世界游戏业的先锋,日本游戏软件的销售额排世界第一。而有“动漫王国”之称的日本动漫文化产业规模巨大,它是日本文化产业的主要构成部分,是世界上最大的动漫制作和输出国。目前全球播放的动漫作品中60%以上出自日本。在欧洲日本动漫比例超过80%。中国的动漫迷几乎都是迷日本动漫。目前,动漫产业已经成为日本的第三大产业,日本动漫形象已经被全球的人们所认识。⑤仅游戏产业和动漫产业,就为其衍生产业配乐业提供了庞大的生存、发展空间,保证了日本配乐人的生存与发展的安定性。庞大的配乐市场,安定的生存环境,使得日本配乐人有足够的时间、精力拓展配乐空间,推动了日本配乐走向世界,成就了日本配乐人占领世界配乐市场成为亚洲配乐的翘楚,实现了生存与发展的良性循环。

此外,配乐在各类作品中的预算,国内可以用“寒碜”表示,就纯配乐而言(不包括声音其他部分),美国大约占产品制作总投资8%-10%,日本也占5%以上,而中国一般只有1%。配乐占产品预算比重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配乐人与日本配乐人的社会地位。

(三)日本配乐制作模式与流程适应当今配乐市场的发展。日本是一个复杂的民族。有人说日本是一个少数精英统治群体“愚民”的国度。在配乐文化教育上,日本音乐人十分注重讲规则、守秩序,体现到配乐制作上,却形成了一套适合配乐文化发展的制作模式与流程。值得借鉴的配乐团队式体制完备,分工详尽明确。留心的观众在日本电影、动漫等片尾字幕中可以发现,一大批名单,说明了日本配乐是一个团队。作曲家主要担任谱曲与指挥,除作曲家外,团队中还有合成器编配、音乐总监、制作经理、制作统筹等等。这种配乐制作方式,与电影、动漫等制作模式一致,既经济有效,又保证不耽误产品成品日期。完备的团队式体制,在配乐上,每一个环节该做什么,谁去做,做到什么效果,分工详尽,目标明确。日本的配乐团队工作严谨,对重要的产品,制作团队甚至每一段配乐都会研讨。高效、不出差错以及严谨的体制,就是中韩大片选择日本音乐团队的主要原因。

目前,尽管我国的配乐业与实际需求还有差距,队伍尚未形成应有的规模,但可喜的是新生力量不断加入,甚至出现许多知名音乐人加入配乐队伍的良好发展势头。任何事物都不是一成不变的,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借鉴吸收日本配乐文化的合理因素,不断改革创新,中国的配乐业定会走向康庄大道。

注释:

①[日]岩崎昶.日本电影史[M].中国电影出版社,1981.

②许冰,马达.日本学校音乐教育发展脉络及其特点[J].集美大学学报,2008,1(9):1

③李雪梅.日本中学音乐教学一瞥[J].上海师范大学,2009-04-09.

④拓植元一,植村幸生.日本音乐在亚洲[J].吉林艺术学院学报,2006(1).

⑤郑雄伟.文化产业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主流形态[J].2012-01-20.

参考文献:

[1][日]岩崎昶.日本电影史[M].中国电影出版社,1981.

[2]拓植元一,植村幸生.日本音乐在亚洲[J].吉林艺术学院学报,2006(1).

[3][日]增山贤治,龚林,张文娟译.现代日本音乐的文化[M].

[4][日]下牧建春著.一个微电影的诞生[M].陈铖译.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14-02-01.

[5][日]伊庭孝.日本音乐史[M].郎樱译.人民音烦霭嫔纾1982.

[6][日]久石让.感动,如此创造-日本电影配乐大师久石让的音乐梦[M].何启宏译.中信出版社,2012-4-1.

[7][日]南谷美保著.音乐――日本文化大讲堂[M].吕顺长译.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06.

[8]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R].

[9]文化产业振兴规划[S].国发[2009]30号.

[10]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R].2011-10-18.

[11]关于推动我国动漫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R].[2006]32号.

[12]程桂林.日本的传统音乐与音乐的现代化[J].内蒙古民族大学报,2010(6).

[13]裴雅勤.动画声音[M].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3-1.

[14]郑雄伟.文化产业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主流形态[J/OL].2012-01-20.

[15]许冰,马达.日本学校音乐教育发展脉络及其特点[J].集美大学学报,2008,1(9):1.

[16]李雪梅.日本中学音乐教学一瞥[J].上海师范大学,2009-04-09.

[17]日本音乐产业繁荣的五大原因[DB/OL].来源:音乐攻略.编译:蚂蚁.

作者简介:

江苇航(1991-),男,江苏镇江人,学历:硕士,日本流通科学大学硕士。研究方向:市场营销、教育。

上一篇:谈谈琼剧的彩旦 下一篇:外婆家的青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