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传统文化 塑造健全人格

时间:2022-07-19 09:17:42

弘扬传统文化 塑造健全人格

[摘 要]受外部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大学生的心理问题越来突出,心理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人生价值取向及学生健康成长。如何有针对性解决大学生的心里问题,培养大学生正确人生价值取向成为大学教育应该重视的课题。培养大学生正确人生价值取向的途径是多方面的,而中国古代文学对大学生教育所起的潜移默化的作用是其它学科不可替代的。

[关键词]古代文学;大学生;价值取向;素质教育

大学生是祖国、民族的希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不仅关系到其自身的发展,也与祖国未来息息相关。目前我国的大学教育处于转型期,由传统的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这一教育的转型使大学培养人才的目标不再是单一的学术性人才,而是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在培养目标转型的过程中大学生受社会诸多因素的影响,有些大学生出现了问题心理,这些心理问题的存在影响了学生的健康成长。针对存在的问题必须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建构正确的人生价值取向,才能使学生少走弯路歧路,身心健康的成长。

一、大学生心理问题分析

拥有良好心理素质对大学生成才至关重要,实践证明,大凡拥有良好心理素质的大学生大都塑造一个完整的人格和完整的人生,具有完整人格和完整的人生的大学生大都具有相对稳定和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反之,哪些有心理问题的大学生,不能建构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消极悲观、行为孤僻、不能和同学和睦相处,甚或出现极端行为,成为令师生头痛的“问题”学生,也成为家庭的负担。

目前由于大学生心智尚未成熟、情绪不稳定、缺乏社会经验等诸因素使大学生极易受外部环境的影响,从而导致部分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出现。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存在是个案还是普遍存在,这里有一组详细的调查报告可以管中窥豹。根据《北京高校大学生心理素质调查报告》,早在2007年,调查机构对23所高校6000名在校大学生的调查测试过程中,发现有16.51%的学生存在中度以上的心理问题。近年来的研究也表明,大学生中相当一部分学生在心理上存在不良反应和适应障碍。心理疾病的发病率高达30%左右,并呈明显上升趋势。据一项全国调查显示:近年来全国大学生中心理疾病患者达20.23%,在另一项调查巾,87.5%的大学生认为利他行为只是一种手段,索取才是真正目的,48.8%的学生认为生活的第一需要是金钱,59.1%的学生认为择业的首要标准就是经济收入。可见,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心理素质问题己日益凸现出来,并在事实上影响了一部分大学生的健康发展。如何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如何培养大学生正确人生价值取向成为大学教育重视的课题。

(一)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现状及成因分析

从在校的大学生来看,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1.心胸狭窄,自私自利。这类学生往往以自我为中心,斤斤计较,唯我独尊,受不得半点委屈,不会换位思维替别人考虑问题。只关心自己的得失,不顾别人的死活,只希望自己比别人好,否则就会怨天尤人,想方设法去压倒别人,甚至损害别人的利益。

2.消极悲观,不思进取。这类学生往往对学习不感兴趣,学习没有动力,对自己的前途没有明确目标,消极悲观。学习上得过且过60分万岁,甚至逃课整天沉溺于网吧消磨时光。

3.情感脆弱,意志薄弱。有些学生,从小受父母的娇惯,在父母的羽翼下成长,成为温室的花朵,没有经过困难和挫折的历练,进入大学后面对复杂的人际关系繁重的学业,稍微遇到点困难挫折不能很好的处理往往就会一蹶不振。

4.盲目自负,孤芳自赏。有的大学生性格内向心灵闭塞,不善交际,性格古怪孤僻,令人望而却步;有的大学生自命不凡,孤傲清高,不愿与“凡夫俗子”为伍,形单影只;有的大学生有自卑感,为了不在众人面前暴露弱点,不愿坦诚地与人交往,把自己游离于集体之外。

5.集体观念淡漠,与人合作能力差。集体荣誉感是对集体的热爱以及对周边人和事的关爱,这是一种积极的心理品质,是催人奋进的力量。有些大学生,没有集体荣誉感,对集体的事情漠不关心,或者忙于自己的事物,不愿意参加集体的活动

6.盲目攀比,超前消费。超前消费是指脱离自己家庭收入水平和收入能力的盲目消费行为,以追求享乐为目的,以消费高品牌、高档次的商品为特点。是一种不顾家庭收入的多少而盲目攀比、不计后果的消费方式。有些大学生把心思没有用在学习上,不顾自己家庭经济状况,盲目和家庭条件好的学生攀比,盲目追求高档奢侈品,有的甚至为了追求高档奢侈品而不惜出卖自己的人格和尊严。

(二)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当代大学生存在心理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家庭教育的忽视

当代大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家庭教育大多也只关心学生的成绩的好坏,忽视对学生健全人格的塑造。同时,家长对孩子的过分溺爱,凡事大包大揽,使独生子女上大学之后缺乏最起码的独立生活及为人处世的能力,进入大学独立生活后,对学习、生活、交往等方面的问题不知所措,无以应对,经受不了挫折和困难。他们往往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不会关心他人,待人冷漠更不会对集体有爱的情感。

2.学校教育方面的缺位

在素质教育旗帜高高飘扬之下,当前很多学校仍然对学生分数过于注重而轻视对学生心里问题的关注。对学生的评价机制说到底还是唯分数马首是瞻。高分学生在学校和老师心中成为宠儿,学习差的学生几乎不会被关注,甚至普遍被遗忘,学习成绩排名靠后的学生由于没有一种被认同感,这些学生极易产生心里问题。

3.竞争及就业压力的影响

近几年来,由于社会竞争的加剧,就业市场的不景气,大学生找工作越来越困难。这对大学里众多高年级学生造成很大的精神心理压力,焦虑、自卑、失望、无助从而失去安全感,许多心理问题也随之产生。

4.社会环境的影响

在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成就的今天,国家的精神文明建设工程却出现了道德滑坡现象。在利益的驱使下,有些人可以昧着良心踩在别人的身上追名逐利,人的价值观发生转变,道德观念的迷茫,道德判断失去标准。社会的不良习气也慢慢侵蚀象牙塔的学子们。

二、中国古代文学在当代的价值

如何解决学生的心里问题,使大学生能建构正确的人生价值取向,专家学者的观点和方法可谓见仁见智,学校采取措施,开展各种心理保健活动,进行必要的教育和培养,这些方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在方法的运用上学者和专家往往忽视了传统文化尤其是中国古代文学对学生的教育和规训意义。

文学即人学。文学,是作者对人性和社会的诠释,他在社会的大背景下,用笔写下了自己的对于人及人性的理解。中国古代文学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灿烂辉煌的历史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是中国古代圣贤先哲智慧的结晶。当我们重温经典时总能从这些优秀的作品中读到感动、读到人生的真谛、读到令人茅塞顿开的智慧。春秋时期的大教育家孔子在强调诗歌的社会功能时说:“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论语・阳货》)意思是:同学们怎么不学诗呢?诗可以激志,引起读者的感动与奋发;可以观察了社会生活盛衰得失;可以在社会人群中引起思想交流,相互感染,从而保持社会群体和谐;可以对不良的社会现象表示否定的情感态度。近可以侍奉父母,远可以侍奉君王,还可以知道不少鸟兽草木的名称,诗是有用的。“兴、观、群、怨”这是是儒家对诗歌功能最早的全面的权威的总结,也是孔子的诗美理想。著名的国学大师叶嘉莹先生在百家讲坛中说过“在现在经济挂帅的时代,我们学习这古老的古典诗歌,有什么用处呢?这就是它最大的用处,不但使你有一颗不死的心灵,而且使得你的心灵在跟古人的那些个学问、品行、修养都达到很高的境界的人,不但有一种心灵的交汇,而且在这种心灵之中,体验到你自己当下的存在,提升了你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叶嘉莹《从现代观点看几首旧诗》)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和意义已有精彩的论断。在中共中央政治局2014年2月24日下午就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传统美德进行第十三次集体学习。中共中央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强调,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

三、中国古代文学对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的建构

既然古代文学作品有如此重要的意义,那么如何用来感染熏陶当代大学生,规训其行为,矫正其心理问题呢?笔者以为,需要有鉴别的吸收,有针对性的弘扬,发掘其深层次的内涵。例如在上古神话中有许多优秀的作品其中就包含了教育启迪的作用,“夸父逐日”(《山海经・海外北经》)显示了人类英雄的勇气,显示了人类对自身不可动摇的信念;“精卫填海”(《山海经・海外北经》)讴歌了人类顽强的生命力,不畏困难的精神;《山海经・海外西经》中所载的“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的天神刑天即使断首以死也要对着天帝大舞干戚,反映了邢天与帝争神中反抗的信念、奋战不急的精神对唤起学生昂扬的斗志、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勇敢承担责任的决心都是非常有利的。

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促进人的身心发展的活动。[1]12作为当代大学生,如何尊德养性,应该具有何种品德呢?孟子给出了答案:“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滕文公章句下》)这是独立人格的最高表现。具备了良好道德的大学生同时还需要具有社会责任感,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离骚》)的忧国忧民精神,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宏论,岳飞的“精忠报国”的高风亮节,文天祥的“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坚贞品格,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义务感等等,所有这些对大学生建康人格的养成都具有健康、积极的影响。

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总会经历风风雨雨,面对人生逆境是就此消极颓废下去还是坦然面对绝处逢生?司马迁给出了答案:“盖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报任安书》)。古代名人的人生经历也给后世树立了典范,值得后人学习,例如,唐代大诗人高适、宋代著名文学家欧阳修均出身贫寒但都却胸怀大志,虽然历程坎坷却成就了一世文学伟业。高适屡遭挫折,但积极谋求用世机会,晚年身居要职,被封为渤海郡侯。欧阳修四岁丧父,家境清贫,母以“以荻画地教子”。后来成为唐宋家之一。宋代文学家苏轼,一生宦海浮沉,一生两次外放,两次遭贬,乌台诗案差点被杀头,然而,诗人并没有被困难吓倒,他在著名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表达面对人生风雨时泰然处之的人生态度:“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潇洒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词通过黄沙道中偶遇风雨这一生活中的小事,于简朴中见深意,于寻常处生奇景,表现出旷达超脱的胸襟,寄寓着超凡脱俗的人生理想。

尊老敬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我们当下应该提倡的美德,孟子曾说过“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孟子・梁惠王上》)。古代文学作品中有大量作品通过类似佛家箴言的方式对人进行规训,例如唐代僧侣诗人王梵志的诗歌,诗人就像一位智慧的老人,用浅易的语言,把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伦理道德、孝道思想用类似打油诗的形式表现出来,由于作者不是板着面孔疾言厉色的说教而多是委婉动人的劝勉,更容易被读者接受。[2]如《你若是好儿》:你若是好儿,孝心看父母。五更床前立,即问安稳不。天明汝心好,钱财横入户。王祥敬母恩,冬竹抽笋与。孝是韩伯俞,董永孤养母。你孝我亦孝,不绝孝门户。而有些诗则或对逆子的不孝行为予以谴责,或以子女不孝造成的恶果来规劝子女尊老敬老。如《只见母怜儿》:只见母怜儿,不见儿怜母。长大取得妻,却嫌父母丑。耶娘不括,专心听妇语。生时不恭养,死后祭泥土。如此倒见贼,打煞无人护。以此规劝子女孝敬父母,巧妙自然,发人深省。

大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需要立志,有了梦想,就有了希望,有了为之奋斗的动力,会在奋斗的路上努力走下去。这样就有了前进的目标和动力,如何立志?国学大师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指出: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为阑珊处。”此第三境也。王国维在这里所谓的第一境界即就是确立奋斗目标的过程,第二境界为这个奋斗目标执着的追求过程,第三种境界即就是达到成功彼岸后的顿悟。王国维指出,要想成大事业,大学问就必须有“为伊消得人憔悴”苦练内功的奋发有为的精神和勇气![3]

四、结语

大学生的心里问题存在的原因是复杂的,矫正大学生的心里问题需要学校、社会、家庭齐抓共管,单纯一个方面所起的作用是微乎其微的。这里我们所谓通过弘扬传统文化的优秀成分对学生心里问题进行干预仅仅是解决学生心里问题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不是包治百病的良药。教育机构通过弘扬中国古代文学的优秀成分,使学生从被动的接受知识到变成一种兴趣,使学生身心受到了优秀传统的潜移默化的熏陶、高尚情操的感染、顽强意志的激励,心灵得到净化,人格渐趋完善,认识到了人生的价值,树立了远大的理想,人生正确的价值取向的就会建构起来。

参考文献:

[1]刘国钦,武维根等.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2]宫臻祥.论王梵志诗歌的规训与教化[J].文学界(理论版).2012(10).

[3]宫臻祥.王国维“三种境界说”探微[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2(10).

上一篇:多捐一件衣 多杀一个敌 下一篇:探究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意义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