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增生症的诊断及治疗

时间:2022-07-19 05:11:24

乳腺增生症的诊断及治疗

【中图分类号】R655.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2720(2009)06-0194-02

【摘要】乳腺增生症是妇女常见的一种既非炎症亦非肿瘤的乳腺疾病、组织学表现为乳腺组织实质成分的细胞在数量上的增多,以乳腺结构出现不同程度的紊乱为病理改变。本病与内分泌失衡有密切关系,好发于30~45岁的中年妇女,乳腺增生症目前命名未统一,世界卫生组织称之为乳腺结构不良症,本病的不同发展阶段有一定癌变率,因此要求医生加强对该疾病的正确、客观和全面认识。

【关键词】乳腺增生;诊断;治疗

1 诊断

乳腺增生症主要临床表现为周期性或非周期性疼痛及不同表现的肿块。①疼痛的特点:疼痛性质可为胀痛、刺痛、隐痛,多数发生在月经前或在此期疼痛加重,少数病人整个月经周期都有疼痛,有时疼痛向颈部、腋窝、上臂内侧放射。②肿块的特点:肿块一般质韧而不硬,腺体呈局限性或弥漫性增厚,可分为布于单侧或双侧。少数病人伴有溢液。在病理学上,依乳腺结构在数量和形态上的异常将乳腺增生症分为乳腺组织增生,乳腺腺病和乳腺囊性病。乳腺组织增生临床表现为乳痛症,多见于年轻女性,特点是症状重而体征不明显,主要表现为经前胀痛,月经后消失,有肿块一般不常见。乳腺癌性病患者年龄偏大,疼痛多不重,但肿块明显,质韧偏硬。乳腺腺病是以上二者发展过程中的中间类型,临床表现介于两者之间,既有胀痛也有肿块,但疼痛轻于乳腺组织增生而重于乳腺囊性病,肿块不如乳腺囊性病明显。

2 发病原因及鉴别

根据病史、体检、乳腺增生症的诊断并不困难,重要的是识别病人是否发生癌变。乳腺癌变发生的基本病理演变过程:正常上皮增生上皮(轻、中、重)非典型增生原位癌浸润癌。临床上单纯增生症有自愈倾向,绝经后多能自行消失,真正有癌变危险的系指重度乳腺增生症,这部分病人年龄大,肿块质硬,多为单发结节,久治不愈。病理表现包括纤维性腺病、硬化性腺病,导致内状瘤病,导管及小叶非典型增生。对可疑病人要进一步辅助检查。

2.1 超声检查:超声检查,简便,无创伤而便于多次检查及复查,且能准确测定肿物大小,依据肿物的囊、实性及肿物周围乳腺组织关系,可对乳腺囊肿、腺纤维瘤与癌作出初步的鉴别诊断。肿块的超声诊断应据肿块形状、边缘、肿块内部回声情况,周围组织的变化,边缘回声增强与否等作出综合分析,囊性增生或乳腺病变区,显示部位不均质的低回声区以及囊肿区的无回声,乳痛症者多无明显改变。乳腺癌的边界往往不定形或呈蟹足状,内部回声不均,肿块后壁回声衰减,有明显肿块后影或中间声影。目前一般报告肿块直径大于2cm者,其诊断正确率在90%以上,对小于1cm者较难诊断。

2.2 X线检查:乳痛症乳腺钼靶摄片常无明显改变,在腺病期、囊性增生症期,增生的乳腺组织呈现边缘分界不清的棉絮状或毛玻璃状改变的密度增高影。伴有囊肿时,可见不规则增强阴影中有圆形透亮阴影,文献报道钼钯X钱的正确诊断率达80%~90%。

2.3 红外线透照检查:由于乳腺组织对红外线的吸收程度不同,透照时,可见黄、橙、红、棕和黑各种颜色。乳腺腺病一般情况下透照无异常,增生严重者可有透光度减低,但血管正常和局部性暗影,乳腺癌与周围组织对比透明度减低,呈棕色或棕黑色暗区,也有浅如云雾状者,肿块界限模糊,中央密度大,呈棕黑色向四周逐渐变淡,病变侧整个乳腺透光度明显低于健侧,病变附近血管增多、不规则、增粗迂曲、终断或中断,越接近病变处,血管改变越明显,乳腺癌的阳性符合率在75%左右。

2.4 针吸穿刺细胞学检查:针吸穿刺细胞学检查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它的敏感性与阳性结果的准确率得到了肯定,但假阳性较高。乳腺增生症病理形态学改变比较复杂,很难统一认识,特别是重度增生上皮细胞与状瘤细胞有时异型性明显,因此,发现有可疑癌组织时应切除肿块行病理检查。

2.5 开放手术活检:包括摘除活检,由于切取活检有导致癌细胞转移的可能,现已废弃不用。有下列情况者应行摘除活检,以确定疾病性质。①35岁以上,属乳腺癌高危人群。②乳腺内已形成边界清的片块肿物者。③行药物治疗6个月以上不见好转者。④细胞学检查(穿刺物、溢液等),查见不典型增生的细胞,摘除活检时应包括肿块周围少部分正常组织1cm,以尽量减少癌细胞脱落、种植、转移。

2.6 麦默通乳腺抽吸旋切系统活检:该系统是目前最先进的活检设备,适用于乳腺可疑病灶包括纤维化、结节、肿块的活检,能得到充分大小的样品组织,保证准确诊断,凝血功能障碍者禁用,该活检方法定位准确、操作简单、术后瘢痕极小,完全符合微创原则,临床上应用越来越广泛。

2.7 其他:CT、磁共振成像等方法可用于乳腺增生症检查,有些因为可靠性未肯定,尤其CT价值不大,以超声及红外线透照作为乳腺增生的首选检查方法为妥,除少数怀疑有恶性倾向的病例外,35岁以下的病例钼靶摄影一般不做常规应用,对临床诊断为乳腺增生症的病人,应嘱病人2~3个月复查1次,最好教会病人自我检查的方法。

3 治疗方法

3.1 中药治疗:本病是属于乳“癖”其产生原因系郁怒伤肝,思虑伤脾,气滞血瘀,痰凝成核而引起肿块茎,似以肝郁气滞为多,因此以治疗时以疏肝解郁、活血化瘀、软坚散结以及调经通乳为主。

3.2 常用方药:乳痛消结汤,牡蛎30g,昆布、海藻、鸡血藤、淫羊藿、菟丝子、三棱、莪术、皂刺各15g,柴胡、香附、鹿角各9g,通草6g,丹参12g水煎服,每天1剂,除月经期外,可连续服用,或两次月经之间开始服用至下次月经来之前,可连续服用3个月经周期,以巩固治疗。

3.3 中成药:消遥丸、乳癖消、乳腺散结胶囊、小金丹等。

3.4 化学药物治疗:①性激素类:作用机制是利用雄激素或孕激素对抗增高了的雌激素,以调节体内的激素,维持平衡,减轻疼痛,软化结节。临床常用:黄体酮、雌激素、三苯氧胺等。②维生素类药:维生素A、B、C、E等调节性激素的代谢,同时还能改善植物神经功能。

3.5 手术治疗:乳腺增生症的手术治疗指征包括:①病变时间较长,程度较重的中年妇女,经药物治疗2~3个疗程无效。②经治疗症状缓解后近期又出现肿块,且肿块不随月经周期改变。③孤立的局限性病变。④有乳腺癌的高危因素。⑤溢液,特别是血性溢液,不排除癌变。⑥钼靶片随诊过程中有恶变可疑的,乳腺癌、癌前期病变的主要治疗仍然是手术切除,手术方式需综合考虑,可采用区段切除、皮下乳腺切除、单纯切除等。

【参考文献】

[1] 乳腺增生的治疗.中华实用医学杂志,2005,10:90.

[2] 女性内分泌变化的临床意义.中华综合临床医学杂志,2007,9(10):24.

[3] 乳腺叶头肿瘤.中华实用医学杂志,2006,6:59.

[收稿 2009-01-12]

上一篇:医院不合理用药现状及对策 下一篇:缺血性心脏病伴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