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城乡居民消费结构与产业结构和谐性分析

时间:2022-07-19 04:22:11

我国城乡居民消费结构与产业结构和谐性分析

中图分类号:F224 文献标识码:A

内容摘要:文章首先基于和谐理论,构建我国城镇、农村居民消费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和谐矩阵,然后计算和谐度,进行和谐度评价分析,最后通过结构差异的显著性评价、格兰杰因果检验、扩展线性支出模型的建立,进行和谐度分析。结果表明:我国城乡居民消费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和谐度呈现存在差距、趋势相同、逐步和谐的特征。

关键词:居民消费结构 产业结构 农村 城镇 和谐度

问题提出

消费结构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人们(包括各种不同类型的消费者和社会集团)在消费过程中所消费的各种不同类型的消费资料(包括劳务)的比例关系。产业结构,亦称国民经济的部门结构,包括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之间以及各产业部门内部的构成。在社会经济发展中,消费结构与产业结构有着密切的关系。消费结构变化是引导产业结构变化的重要力量,消费结构升级为产业升级、产业结构调整及经济增长提供强劲动力,产业结构升级为消费结构升级提供有力保证。产业结构决定了消费结构的变动方向;反过来,消费结构的变动将通过产业间的关联这一传导机制在产业间扩散进而影响产业结构的调整。

我国目前已有文献对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关系问题的研究甚多。已有研究主要有两种思路:一是对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相互关系进行理论性分析,如黄丽馨将经济增长作为中介变量引入,认为经济增长促进居民收入影响消费结构,进而影响产业结构,最终达到经济进一步增长;马铂钧认为两者的评价标准相统一,消费结构优化是促进产业结构优化的标准。二是对两者关系进行实证分析,如王俊构建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结构与产业结构的VAR模型,发现消费结构会影响第二产业结构的转换。另外,文启湘对河南省消费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和谐度进行测定,认为需要努力调整生产结构,适应消费需要结构的变化,更好地满足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

和谐理论基本模型

(一)和谐理论基本思想

和谐理论的核心基础是任何系统之间及系统内部的各种要素都是相关的,且存在一种系统目的意义下的和谐机制。和谐机制在最大程度上与效率是一致的。在现实生活中,不和谐态的存在是绝对的,而和谐则是相对的,和谐管理的目的即是使系统由不和谐逐步趋近和谐的状态。和谐理论追求管理的“完美”(和谐态),并认为和谐是可以测度的。消费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和谐是指消费结构系统和产业结构系统是否形成了相互促进、充分发挥两个系统的能动性和积极性的条件和环境,以及两个系统是否具有总体协调性。

为了更加深入地研究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和谐性,建立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和谐性度量模型,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1:居民消费构成的各项目均与产业构成的各项目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状况相关;

假设2:根据和谐理论,对系统优化的目的就是为了使系统接近或达到一种理想的或标准的和谐状态,因此假定存在一种标准的居民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和谐的状态。

(二)和谐模型构建

在上述假设的基础上,根据和谐理论,消费结构与产业结构和谐度测定的步骤如下:

1.确定指标体系,横向列各产业,纵向列各消费项目,以消费结构各消费项目人均消费与各产业的人均GDP之比作为基本指标,构建消费结构与产业结构和谐评价的指标体系。

2.量化处理,确定标准的消费结构与产业结构的比例关系,对实际指标进行量化处理,得出消费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和谐矩阵。

由于指标是反映消费结构与产业结构和谐度的参数,为了正确体现反映消费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和谐关系,需要根据标准的消费支出项目与第一、二、三产业的比例关系,对实际指标进行处理。具体处理方法如下(以食品消费为例,其他消费支出项目以此类推):

设标准的食品支出与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比例关系分别为F1`、F2`、 F3`,若Fi>Fi`,则有fi=1-(Fi-Fi`)/Fi`;否则,fi=Fi/Fi`,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保证指标在处理后不会大于1,因为根据和谐理论,和谐度在[0,1]之间。这也意味着有些实际指标可能超过标准指标,超过会产生负效应,因此,也是一种不和谐。

3.确立指标权重。一是确定每一消费项目人均消费与各产业人均GDP之比的权重:主观赋权法,如两两评分法、德尔菲法、层次分析法等;客观赋权法,如主成分分析法、熵值法、多目标规划法等。二是确定各消费项目与整体产业之比的权重:一般可以用各消费项目占消费支出总额的比例。

4.和谐度的计算。一是各消费支出项目与产业结构关系的和谐度计算。以食品消费项目为例,食品消费与产业结构的和谐度计算公式为:hf=∑wifi,其中fi表示经过标准化后的食品消费与第i个产业的比,wi为食品消费对第i产业的权重。二是消费结构与产业结构总的和谐度计算。H=∑wjhj,其中H为消费结构与产业结构的总体和谐度,hj为第j个消费项目与整个产业结构的和谐度,其中j=(f,d,j,n,c,e,s,o),wj为权重。

5.和谐性评价。和谐度取值在0-1之间,和谐度越大,说明系统越和谐,最大的和谐度是1,表示整个系统处于完全和谐的状态,也是一种理想状态。H=1,消费结构与产业结构之间处于完全和谐状态;H=[0.8,1],系统处于较好的和谐状态,消费结构与产业结构相互之间和谐运转良好,消费结构与产业结构互相促进; H=[0.6,0.8],消费结构与产业结构处于基本和谐状态,但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必须有所调整;H=[0,0.6],消费结构与产业结构处于不和谐状态,需要大力调整产业结构以适应消费结构的变化。

我国城乡居民消费结构与产业结构和谐度的测定

(一)数据来源及整理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1-2009)提供的数据,运用上述和谐度计算方法对我国居民消费结构与产业结构进行和谐性分析。根据每年三次产业占GDP的比重和人均GDP的值,可以计算出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的人均GDP。进而计算出2000-2008年城镇、农村居民各人均消费项目与第i(i=1,2,3)个产业的人均GDP之比,得到各年城镇和农村的消费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和谐指标实际值。

(二)标准指标体系的确定

根据假设2,存在着一种标准的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和谐状态。2008年我国人均GDP达22698元,以当年的汇率6.948∶1计算,人均GDP达3266.85美元,因此本文选取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人均GDP3000美元水平的居民消费支出构成平均值(见表1)以及产业部门比重的平均值(第一产业9.8%,第二产业38.9%,第三产业48.7%)作为评价我国人均GDP3000美元左右时的消费结构与产业结构和谐性的标准。

以2000-2008年各年的全国人均GDP、城镇及农村居民人均总消费支出为基础,结合上述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人均GDP3000美元水平的居民消费支出构成平均比重,钱纳里、艾金通和西姆斯模式人均GDP3000美元的三次产业比重,计算各人均消费项目与第 产业的人均GDP之比,得出各年城镇、农村居民消费结构与产业结构和谐指标的标准值。按照消费结构与产业结构和谐度测定的步骤,对实际指标进行量化处理,得到2000-2008年各年城镇、农村居民消费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和谐矩阵。

(三)和谐度计算

根据消费结构与产业结构关系的特点,采用定量赋值比较困难,因此本文选取文启湘相关研究成果中的赋值作为权重。在上述和谐矩阵以及指标权重的基础上,根据和谐度计算公式,分别对我国2000-2008年各年城镇、农村居民消费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和谐度进行测定。

(四)和谐度评价

根据上述测算结果,2000-2008年间我国城镇、农村居民消费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和谐度在[0.6,0.8],2008年分别达0.7092、0.6658,处于基本和谐、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必须有所调整的状态(见图1),可以概括为趋势相同、存在差距、逐步和谐的状态。

1.城镇、农村居民消费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和谐度发展方向一致。由图1可以看出,2000-2008年间我国城镇、农村居民消费结构与产业结构整体向和谐方向发展,两者和谐度的曲线走向相同,有共同的发展趋势,其相关系数达0.95。一方面与城镇、农村居民消费构成有关,以2008年为例,城镇、农村居民消费支出中都是食品项目所占比重最高,杂项商品与服务项目支出比重最低,居民消费支出构成在一定程度上也决定了消费结构与产业结构和谐度的高低;另一方面反映了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正在逐步适应城镇、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其和谐度逐渐提高。

2.城镇居民消费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和谐度高于农村。2000-2008年间,我国城镇居民和谐度普遍高于农村,两者之间的差距呈现扩大―缩小―扩大的发展趋势。首先,城镇居民收入水平高,消费支出相对较多,以2008年为例,我国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达11242.85元,而同期的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为3660.68元,占城镇的比重仅为32.56%。其次,就两者的支出结构而言,农村居民各消费项目支出分布比较集中,2008年农村食品消费所占比重为0.44,几乎占全部支出的一半;而城镇居民消费项目支出分布相对均匀,且与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人均GDP3000美元的消费支出构成相比,有较大的相似性。最后,虽然和谐度的差距无明显的发展趋势,但就分析的期初、期末而言,2008年和谐度之差小于2000年,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国家收入分配政策的改善。

3.农村和谐度波动提高。我国农村居民2000-2008年间和谐度呈波动提高的趋势。从消费支出构成来看,食品和谐度在0.8以上,处于较好的和谐状态,食品支出在农村居民消费支出中所占比重也最大。衣着和谐度在0.5左右,处于不和谐状态,从各年的数据来看,我国农村衣着消费占总消费的比重不足6%,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人均GDP3000美元的衣着消费比重为9.68%,我国农村消费水平低、消费市场不完善是导致不和谐的主要原因。居住和谐度相对较高,但呈现降低趋势,由2000年的0.87下降至2008年的0.78,随着收入的增长,农民用于居住的支出增加,居住消费比重自2000年的15%升至2008年的18.5%,离标准的13.52%越来越远。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和谐度在0.5左右,处于不和谐状态,但从2004年之后和谐度在逐渐提高,一方面是因为农村消费的大多是中低档耐用消费品,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启动农村消费如家电下乡等政策的效应逐步显现。

农村居民医疗保健和谐度逐步降低,2008年下降至0.54,处于不和谐状态。近年来,由于人口结构老化、人们保健意识增强,农村居民医疗保健消费支出比重持续上升,存在畸形扩大趋势,已引起社会广泛关注。交通通信和谐度有明显的增加趋势,2008年达到0.81,达到较好的和谐状态,近年来,交通通信业发展较快,消费支出也逐渐增加,产业结构的发展正在逐步适应消费结构的变化。教育文化娱乐服务呈现和谐的发展趋势,2008年和谐度增加至0.7,农村教、娱支出增长较快,且大于标准值,一方面与我国高等教育的普及有关,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农民收入微薄,其消费支出的大部分用于教育。

4.城镇和谐度呈现和谐―不和谐―和谐发展趋势。我国城镇居民2000-2008年间和谐度呈现和谐―不和谐―和谐发展趋势。从各消费项目来看,食品消费和谐度最高,且呈增加趋势,2008年为0.93,达到更高层次的和谐。衣着和谐度在[0.8,0.86]范围内,处于较好的和谐状态,与农村相比,城镇居民用于衣着的消费支出所占比例较大,和谐度相对较高。居住和谐度在0.67左右,明显低于农村,且城镇居民居住支出比重低于标准值,这种现象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与城市的“炒房热”哄抬房价有关。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和谐度高于农村,但呈逐步降低趋势,说明该项目相关产品及服务的供给不能满足城镇居民消费需求的转变。医疗保健和谐度在0.5左右,低于农村,处于不和谐状态,城镇居民医疗保健支出比重大于标准值,可以说旺盛的医疗保健消费需求与落后的医疗保健服务呈现不和谐状态。交通通信和谐度在0.8左右,基本和谐,但呈现和谐―不和谐的发展趋势,目前我国城镇居民交通通信消费支出增长较快,2008年远高于标准值。教育文化娱乐服务的和谐度0.2左右,处于严重的不和谐状态,近年来我国的教育规模迅速扩大,教育服务价格连年上升,使得家庭教育支出大幅增加,与社会经济发展不协调。

我国城乡居民消费结构与产业结构和谐度评价分析

我国城镇、农村2000-2008年间居民消费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和谐度虽然逐渐增加,但存在一定差距,本节对消费结构与产业结构构成进行结构差异的显著性评价,通过格兰杰因果检验分析影响关系,并建立扩展线性支出模型分析城镇、农村居民各消费项目的边际消费倾向,进行进一步的探讨。

(一)结构差异的显著性评价

根据和谐度计算公式,和谐度的大小在很大程度上与标准的选择有关,因此文章运用χ检验分别对2008年产业结构、消费结构与人均GDP3000美元标准指标进行结构差异的显著性评价。

首先,产业结构差异的显著性评价。H0:2008年我国产业结构与人均GDP3000美元的产业结构不存在明显差异;H1:2008年我国产业结构与人均GDP3000美元的产业结构存在明显差异, 显著性水平α=0.05,计算χ2统计量,查χ2分布表,χ2(0.05,2)=5.991>χ2=4.19,因此,接受H0。

其次,2008年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结构与人均GDP3000美元消费结构的显著性评价。H0:两组比重数不存在明显差异;H1:两组比重数存在明显差异,χ2=10.20

最后, 2008年我国农村居民消费结构与人均GDP3000美元消费结构的显著性评价。H0:两组比重数不存在明显差异;H1:两组比重数存在明显差异,χ2=16.64>χ2(0.05,6)=12.592,因此,拒绝H0,接受H1。

在95%的置信概率下,即有95%的把握认为,2008年我国产业结构与人均GDP3000美元的产业结构不存在显著差异,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结构与人均GDP3000美元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的消费结构不存在显著差异,而农村居民消费结构与标准指标存在显著差异。

(二)格兰杰因果检验

为了着重分析居民消费结构演进的特点,用恩格尔系数作为变量,产业结构用第二产业比重、第三产业比重作为变量,消费结构与产业结构的相互作用是通过居民的收入水平传导的,所以选取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作为消费结构与产业结构中间传导机制的替代变量。数据的时间长度为1990-2008年。

从结果来看,至少在90%置信水平下,第二产业变动是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变动的原因,消费结构与农民人均收入之间互为因果关系,第二产业与农民人均收入间互为因果关系,第三产业是农民人均收入变动的原因;第二产业变动是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变动的原因,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是引起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变动的原因,第三产业变动是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变动的原因。即,第三产业变动通过城乡居民收入进而影响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动,第二产业变动直接决定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动。

(三)扩展线性支出模型

通过2000-2008年我国农村、城镇居民消费与可支配收入,构建扩展线性支出模型(见表2),基本通过检验,且拟合度较高,通过对比边际消费倾向β发现:农村整体消费倾向大于城镇,可能的解释是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城镇居民随着收入的增长,边际消费倾向逐渐降低,而小于农村;城乡居民食品边际消费倾向都排在各自首位,这说明我国城乡居民在收入增加后,考虑较多的还是提高饮食质量的问题,同时也说明了我国居民的消费结构还处于比较低级的阶段;农村居民居住边际倾向高于城镇,这是因为农村居民普遍拥有土地,收入稍微增加,就会考虑建住房;在城镇,排第三位的是教育文化娱乐,且高于农村,这是因为城镇居民更加重视享受和发展型生活资料的支出,对于教育的重视和投资及娱乐的追求,特别是旅游等的愿望都要大于农村;由于大部分农村居民缺乏医疗保险,其医疗保健消费倾向要高于城镇;在衣着的边际消费倾向上,城镇也高于农村,城乡居民衣着消费观念存在差距,大多数农民对衣着的要求普遍停留在穿暖阶段,注重衣着的实用性,而城镇居民则更注重衣着的款式、质地、品牌等较高层次的追求;在家庭设备、杂项商品方面,城乡居民消费倾向比较相似,相对较低。

基于上述分析,文章认为要促进我国居民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的提升,提高和谐度,一方面,要提高居民的收入水平,尤其是千方百计增加农民的收入,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加快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立,促进消费结构的调整与升级;另一方面,要加快发展服务业,提高服务业在三次产业结构中的比重,进而调整生产结构,以适应消费结构的变化,更好地满足人们的物质文化需要。

参考文献:

1.黄丽馨.广西消费结构与产业结构关联的实证分析[J].改革与战略,2000.4

2.马铂钧.消费结构优化是衡量产业结构优化的标准[J].消费经济,2003.6

3.王俊.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结构演进与产业结构转换[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7.7

4.文启湘,冉净斐.消费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和谐:和谐性及其测度[J].中国工业经济,2005.8

5.黄丹,席酉民.和谐管理理论基础:和谐的诠释[J].管理工程学报,2001.3

6.益阳市统计局.拓展消费空间 推进全面小康[EB/OL].www.hntj.省略/sxfx/yiyfx/200309030024.htm,2003.9

7.西蒙•库兹涅茨.各国的经济增长[M].商务印书馆,1985

8.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M].中国统计出版社,2001-2009

作者简介:

尚岩(1963-),女,满族,辽宁海城人,石家庄市科技信息研究所统计室主任,研究方向:统计分析。

王燕(1984-),女,汉族,河北邢台人,石家庄市科技信息研究所,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数量经济分析。

上一篇:制度的正义性和自由性 下一篇:供应商参与制造企业新产品开发的时机与阶段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