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阅读教学中的主问题设计

时间:2022-07-18 08:41:40

【前言】例谈阅读教学中的主问题设计由文秘帮小编整理而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教学《伟大的悲剧》这篇传记时,可在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后,围绕课题,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这是一个怎样的悲剧?悲剧为什么会伟大?伟大在何处?这个主问题紧紧地抓住了文章的题目,由此引导学生自选内容,自由品析。这种教学设计显得大气,给学生深入研读课文提供了一个...

例谈阅读教学中的主问题设计

语文阅读教学中往往会出现浅层次的“碎问碎答”,这使学生的思维僵硬,课堂气氛冷清,于是主问题设计应运而生。主问题是在整体阅读教学中,用一个或几个支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发表自我见解,通过自己的发现形成自己的答案,从而使语文课堂活起来。那么,如何对阅读教学中的问题进行设计呢?笔者认为可以从六个角度着眼。

一、着眼课题

课文题目是文章的眼睛,传神的题目往往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所以课题也能够作为设计主问题的突破口。

如,在《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一文的教学中,指导学生预习后,我从解题入手,设计了一个提纲挈领的主问题:本文主要叙述了闻一多先生作为学者和革命家方面的事迹,作为学者的闻一多是如何“说和做”的,而作为革命家的闻一多先生又是怎样“说和做”的?围绕这一主问题,师生深入课文,把握课文大意,提高学生概括的能力,从而引发学生自主去探究、讨论、创造。

在教学《桥之美》这篇说明文时,可巧妙地扣住文章的标题中的“美”字,带动全篇的阅读。这课的主问题是:作者认为桥“美”在何处?哪些桥体现了这种“美”?学生通过阅读圈点文章,真正走进了文本,感知了“桥在不同环境中所起的多种多样的形式美。”

教学《伟大的悲剧》这篇传记时,可在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后,围绕课题,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这是一个怎样的悲剧?悲剧为什么会伟大?伟大在何处?这个主问题紧紧地抓住了文章的题目,由此引导学生自选内容,自由品析。这种教学设计显得大气,给学生深入研读课文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平台。学生纷纷发表自身感受,对提高教学效率起了重要作用。

二、着眼关键句

每一篇课文都有关键句。它们或开门见山,或总结归纳,甚至用一两个简洁有力的词句,带动全文,收到纲举目张的效果,从而点明主旨,凝聚情感。

如,散文《行道树》中有句话既点明了主旨,又收束了全文:“立在城市的飞尘里,我们是一列忧愁而又快乐的树。”这也是一句关键句,我围绕“忧愁而又快乐”一词,设计了一个主问题:行道树为什么忧愁,又为什么快乐?请从文中找出理由来。通过这一设计,学生深入研读文本,真正理解了行道树忧愁和快乐的内涵,从而理解了行道树奉献者的形象,在理解的同时,也受到了思想的震撼和教育:要做一个奉献者。

三、着眼文章结构

在教学过程中,也可以通过把握文章思路结构,感知内容,提高学生分析理解文章的能力。

教学林海音的小说《爸爸的花儿落了》一文时,学生会被作者的叙述所感动,但因为作者的叙述在眼前和过去事之间跳来跳去,使学生有时不知身处何方。这时设计一个主问题就可以帮助学生理清思路:作者写的哪些事情是眼前事,哪些是过去的事,回忆的事情是怎样引出的?由这个主问题组织起来的课堂阅读教学,使学生怀着探求的兴趣,带着明确的问题进入课文。学生通过圈点勾画,在咀嚼品评,表达思考的过程中,将课文教学的将读、写、听、说、思融为一堂,能力提高和技巧训练合为一体,学生的阅读和教师的点拨也相辅相成。

四、着眼情节

文言文中,往往会出现一些有完整故事情节的叙事性文章。此时,可以通过编写一个故事来设计主问题,以便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重点凸显。

如,在《木兰诗》的教学中,教者着眼情节,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编故事形式,引出主问题,甚至可以在开场白就把主问题提出:请同学们根据课文内容创编“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通过这一设计,教者将惯用的课题解读、作者简介、背景介绍、课文诵读、整体感知等教学环节浓缩在一个主问题中,真正做到了简洁和新颖的结合,并使这个主问题形成一条教学线索牵动学生的阅读和思考,久而久之,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得到了很好的培养。

五、着眼文章的表现手法

表现手法的运用往往能使人物形象跃然纸上,主题思想脱颖而出,特别是对比的表现手法。

鲁迅在《故乡》这篇小说中,写出了故乡二三十年间人、景的变化。学生在初步感知文章后,会发现作者通过对比这种表现手法的运用,来帮助读者理解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于是我设计这样一个主问题:本文作者主要写了哪些人、景的变化?他们有怎样的变化?作者从中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情感态度?学生通过对这个主问题的把握,也就把握了文章的主题思想。

教学《我的叔叔于勤》这篇小说时,可以在学生初步阅读课文后,设计出主问题:作者运用对比,写出了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态度前后有别,试找出菲利普夫妇在意外遇到于勒前后的言行神态,探讨他们对于勒态度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教师通过这一主问题,引导学生了解人物的心理世界,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

再如,在《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一文的教学中,我设计了一个提挈全文的主问题:罗布泊在消逝前是怎样的,消逝后又是怎样的,是什么原因使它消逝了?由此,师生共同深入到课文内部,通过对罗布泊消逝前后的对比,探究出它消逝的原因,警戒世人。

六、着眼语言

语文教材中,绝大多数都是审美佳作,文章的主题、意境、语言都具有审美意义。如《春》《济南的冬天》《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等,不胜枚举。这时的主问题设计,应在关注内容的同时,关注语言。品味语言时,引导学生在“情”的带动下,感受体验语言的表现力和生命力。

如,在教学朱自清先生的《春》一文时,我从“文画结合”的角度出发,根据七年级学生的年龄和兴趣特点设计了两个主问题:(1)作者描绘了哪几幅春意盎然的图画?(2)哪一幅图画你觉得最美?说说理由。这两个主问题设计把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感知到对文本语言的品味,都连接了起来。因为文中有很多对春天美景的描绘,这既勾起了学生以往的生活体验,也加深了对大自然、对生活的热爱,获得了美的享受。

正如《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所说“阅读教学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这一主问题设计着眼角度,同样适合于生动性的说明文。如,在教学《看云识天气》的语言品味阶段,教师设计了这样一个主问题:请同学们再次走进课文,从语言之美角度去发现云彩的美妙之处。于是同学们以发现、欣赏的眼光,迅速伸向课文深处,踊跃发言。有的说:“‘它们有的像羽毛,轻轻地飘在空中,有的像鱼鳞,一片片整整齐齐地排列着;有的像羊群,来来去去’一句运用了排比、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了天上的云姿态万千,优美可爱。”有的说:“‘云就像天气的招牌,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云和天气的关系,我喜欢这句话……”像这样在教学中深层次的品析审美活动,是“碎问碎答”的教学模式所感受不到的,这是主问题教学实践所带来的课堂魅力。

一个浓缩了文本精华的主问题,既能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也便于教师成功驾驭课堂,使整个课堂显得丰满厚实又不乏趣味。

(作者单位 浙江省慈溪市新城初级中学)

上一篇: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教材分析 下一篇:采取有效策略突破概念教学难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