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检验工作中的安全防护

时间:2022-07-18 02:41:53

血液检验工作中的安全防护

摘要:检验人员在检验过程中,每天面对和接触大量的不明原因的感染性病原体,长期接触传染源,有很多难免的危险操作和意外暴露。因此,了解危害因素的常识,加强自身防护,与预防为主非常重要。发生意外紧急处理,也是每个检验工作者掌握的。

关键词:检验;危害因素;自身防护

【中图分类号】R4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3-0461-02

采血人员在采血过程中因各种原因不慎被血液溅污或被血液污染的针头刺伤的情况时有发生,采血车周围的环境空气污染、噪声等潜在性危害威胁着采血人员。如防护不当,有可能发生被传染的机会,因此,检验过程中做好自身防护及应急处理措施非常重要。下面,就危害因素的来源及自我防护措施,并对发生意外时如何处理做具体分析介绍。

1 血液检验工作中存在的危害

1.1 生物性危害

1.1.1 吸入含病原体的气溶胶引起感染:在采血窗口,直接与携带病病菌人面对面接触交谈,易感染呼吸道疾病。此外,在分离标本时,有离心、溢出或溅洒等能引起气溶胶的形成。

1.1.2 由皮下或黏膜透入:见于含病原的血液液体溢出或溅洒在皮肤或黏膜上,皮肤或黏膜接触污染的表面或污染物,以及通过由手到脸的动作造成传播(如戴眼镜等)。也可通过皮肤上的损伤,直接引发感染。

1.1.3 摄入病原体:在实验室吃东西、饮水和抽烟,将手指放入口腔、鼻腔,可使液体溅入口中。

1.2 血源性危害:首先检验人员被针刺伤或其他原因的手破损,直接受到病菌的感染。最常见危害较大的传染病有以下3种:

1.2.1 乙型肝炎:我国是HBV感染和发病的大国,HBsAg的携带率为8%~20%,约有1.3亿人[1]。HBV是检验人员面临传播危险性最大的血源性疾病,HBV在血液中的浓度可以高达108~109拷贝/ml[2],检验人员感染率较高。HBV主要传播途径是经血液的传播,病毒携带者血液中HBV的浓度很高,针刺伤时,只需0.004ml带有HBV的血液足受伤者感染HBV[3]。

1.2.2 丙型肝炎:丙肝病毒(HCV)在血液中的浓度在102~103/ml左右,主要经血液传播,因此通过注射、针刺、含HCV血液污染的伤口和其他密切接触传播。丙型肝炎大多数患者的症状不明显,往往不容易被发现,可表现为流感样症状,有时会造成比HBV更严重的后果。

1.2.3 艾滋病(AIDS):近年来我国AIDS的流行对检验人员造成了日益严峻的职业性感染威胁。HIV在血液中的浓度通常在100~104拷贝/ml,被HIV污染的锐器刺伤而感染的比率为0.3%。

1.3 化学试剂危害

1.3.1 有毒化学物质:二甲苯、甲醛、苯酚以及氰化物等。甲醛和苯酚会刺激黏膜易引起呼吸道症状、急性大量接触可导致肺水肿。二甲苯属于低毒类物质,可经呼吸道、消化道吸收引起中毒,刺激皮肤引起皮炎。短时间内吸入高浓度二甲苯会出现中毒症状,主要表现为对中枢神经系统产生麻醉作用,出现头晕、头痛、恶心、呕吐、四肢无力、意识模糊、步态蹒跚等症状,严重者有躁动、抽搐或昏迷,并伴有眼及上呼吸道刺激症状,若不慎溅入眼中,还会引起结膜炎及角膜损伤。氰化物有剧毒,虽然试剂中含量低,但若遇酸会产生剧毒的氰氢酸气体。

1.3.2 有腐蚀性或有挥发性的化学试剂:如各种酸、碱试剂以及含氯制剂等。此类试剂易损害皮肤或呼吸道黏膜,减弱其抵御疾病的能力,甚至造成严重的深层组织损伤。如ELISA试剂底物有一定的毒性,终止液对皮肤有腐蚀性,应尽量避免接触。

2 抽血过程中的防护

2.1 采血:从采血、标记试管到试验操作,都要戴乳胶手套,还必须戴好帽子与口罩。实际工作中,由于戴手套时静脉穿刺有一定的困难,很多人不愿应用,这是很危险的。用过的针头不要套回针帽,避免刺伤。不小心被带血的针头刺破皮肤,或者病理性血液沾染皮肤,都可造成感染。凡是肝炎患者和透析患者的血液标本及有黄疸的血标本,都视为肝炎的污染标本,应贴上红色危险标记,放在规定区域内,引起警惕和防止扩大污染面。

2.2 废弃针管的处理:针头、针管都要用高效消毒液浸泡(如1∶20的84消毒液),或者妥善放置后,焚烧处理。

2.3 标记试管:标本管必须是有盖的(最好用负压静脉采血管)标记试管时要注意防止试管口处的血样污染。溢出试管外的血液,应立即用碘酒擦试干净,注意防止玻璃碎片刺伤手。

3 操作过程中的防护

3.1 离心时注意事项:离心时,各种原因造成的试样溅出、试管破碎,都可造成污染,离心时试管要加盖。

3.2 加样时需要特别地小心:由于此时全血、血浆或血清全部是开放的,在加样与取样的过程中很容易引起污染。特别是在加样中使用加样器,在自动退出吸头时,很容易蹦溅。像HAV、HBV、HIV等各种病毒;还有细菌,都可引起直接传播。

3.3 实验过程中,还要防止间接传播:接触了样本的手污染了操作台、仪器、物品等,都可造成间接传播。临床实验区域内禁止以下与实验室无关的活动:抽烟;吃东西;喝水;涂抹口红及化妆品;漱洗打扮等。熟练掌握锐利器械的使用,避免锐器损伤。 感染性的各种针管、吸管、吸头、试管、玻片等用后及时放在专用容器内;锐器损伤后立即挤出伤口处的血液,用肥皂水和流水清洗伤口,2%碘伏消毒后纱布包扎,可套橡皮指套(或橡皮手套),下班前洗手再重新消毒包扎,并准确记录上报,确认损伤器械是否来自有传染性疾病的患者,以使受伤者及时得到监测和治疗。

3.4 样品的处理:实验完毕,要将试管连同样本一起置于套有红色塑料袋的桶内,桶要贴上生物危险标签。连同实验过程中使用的滤纸、试纸条、反应板、一次性手套等各种废弃物品一并焚烧。不便焚烧或多次使用的物品,要用消毒剂浸泡清洗,用过的废液要经过消毒处理后才可倒掉。

4 工作结束后的防护

4.1 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试验结束后,要用消毒剂对窗台、桌面、工作台以及地面全面擦试消毒,空气可用紫外线灯杀菌。

4.2 洗手:洗手是自我防护的一项重要的措施。洗手时一定要用肥皂搓洗。手心、手背、手指及指甲缝都要仔细擦拭,每次至少30 s,要连洗3遍。

5 预防性防护

要接种乙肝疫苗。每年检查一次乙肝抗原抗体水平,抗体滴度下降时,应及时加强接种。不疲劳工作,身体不适时,抵抗力下降,更容易引起感染。

参考文献

[1] 李宁.经血传播疾病对医护人员的职业危害及防护概况[J].右江,2005,5(33):541-543

[2] 巩翠贤,张芳.检验科血液检测中的安全防护[J].齐鲁医学检验,2005,4(16):63-64

[3] 戴青梅,王立英,刘素美,等.医护人员职业性损伤的危险因素及防护对策[J].中华护理杂志,2002,37(7):532-534

上一篇:基层医院档案的管理认知 下一篇:成本控制在消毒供应室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