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温州民营企业“破产潮”

时间:2022-07-18 07:45:44

反思温州民营企业“破产潮”

摘 要:根据温州中级人民法院披露的信息,今年第一季度全市两级法院共受理破产案件86件,日均约有1家企业申请破产,此外还有多家企业正在走向破产中。温州在继“跑路潮”后出现了新的“破产潮”,本文结合温州实际情况,分析了新一轮“破产潮”的形成原因主要有产品缺乏创新、实体产业空心化、过度依赖高利贷等,针对这一系列原因,提出了推进产品技术创新、引导民间资本回流、打通中小企业融资渠道等措施与建议。

关键词:温州民营企业 实体产业空心化 高利贷 技术创新

2011年9月份,温州爆发民间借贷危机,中小企业资金链断裂,引发当地老板“跑路潮”。一年半后,为数不少的温州企业,再也无法顶住日益加剧的债务压力,2013年第一季度已有数家知名企业申请破产清算。根据今年4月中旬温州市中级人民法院新闻会披露的信息,2013年第一季度全市两级法院共受理破产案件86件,是去年总数(27件)的3倍甚至2007年至2011年这5年间受理的破产案件总数的3倍,日均约有1家企业申请破产。作为中国民营经济发展的先发地与改革开放的前沿地,曾经人人羡慕的创业圣地-温州,这个曾经充满活力与激情的城市,为何会发生“破产潮”呢?难道真的仅仅只是宏观经济增长放缓,核心市场萎缩所致吗?

一、温州民营企业出现“破产潮”的根源

温州民营企业在继“跑路潮”后又出现“破产潮”,究其原因,主要如下:

第一,产品缺乏创新,实行“低附加值,低价格”竞争策略。现阶段温州产业结构以低端的传统加工制造业为主,处于产业链和价值链的低端,同时产品生产以劳动密集型为主,附加值低,平均利润率薄弱,而温州主导的服装、皮革制品、打火机等产品缺乏研发力和自主创新,同质化现象严重。由于中小企业受到自主研发风险高周期长、平均经营寿命短、品牌建设投入大等因素的影响,很多企业不愿将精力过多地投入到研发环节和品牌建设上,导致中小制造企业多数都以贴牌加工为主,缺乏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自有品牌[1]。此外,温州市场竞争观念极为深厚,每一分投资都希望获得最优回报,尤其是短期的最优回报。因此,纵然是在温州本土自有资金充裕的情况下,温州亦未有大量资金投入到自主创新及研发上。根据2013年温州政府工作报告,2012年全社会研究与开发投入40.88亿元,仅占GDP的1.12%,远低于杭州的2.88%。由于产品缺乏创新,技术含量低,这使得温州产品长期游走于国际市场的中低端;加之温州长期赖以生存的低价竞争策略,使其在国际市场竞争中长期处于不利地位,这无疑加重了企业的运营成本,制约企业转型升级,进一步将企业拖入“低价低利”的泥潭。

第二,企业热衷炒快钱,实体产业空心化。2008年金融风暴后,温州受到国外市场的冲击,民营企业损失巨大。当企业收入停滞不前,客户群不断萎缩时,企业家们总是急于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由于温州经济主要依靠粗放式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带动,然而近年来伴随着人民币的不断升值,劳动力和原材料价格不断攀升。在效益最大化的趋使下,企业家们总想找出“最好”的行业,总认为“那边的草场更绿”,因此盲目进行扩张,大批企业跳出本业进入房地产、矿产资源、光伏和金融投资等高风险行业,导致温州的实体产业迅速被掏空。2004年温州123家企业集团中,有68家(55%)涉足新行业;然而到了2009年,温州上规模的企业中约有70%的制造企业投资房地产。2010年温州市百强企业中,除2家房地产公司和6家建筑公司外,有40多家制造企业涉足房地产,出现了“大企业造楼,小企业炒房”的现象。在温州全民炒房的大环境下,面对“比刀片还要薄”的实体利润(约3%~5%),又有多少企业能禁得住短期迅速高额回报的诱惑,做到“任尔东西南北风,我自岿然不动”的坚守本业呢?正是在这种形势下,实体产业空心化日益严重。

第三,借高利贷,“饮鸠止渴”。2008年金融风暴后,各大金融机构银根收紧,温州中小企业几乎难以从银行获得贷款。与此同时,温州民间资本却极为丰富,地下金融迅速发展,长期以来温州民营企业杠杆率较高,其中短期负债尤高。因此当企业出现资金短缺时,不少老板的第一选择是高利贷。根据央行温州支行2011年7月公布的《温州民间借贷市场报告》,温州民间借贷极为活跃,大约89%的家庭个人和59%的企业都参与了民间借贷,规模高达1100亿元。伴随着水涨船高的人力和原材料成本,加上疯狂的高利贷(月息2~6分,折合年利率高达180%),使得企业的运营成本逐步攀升,进一步压缩企业的利润空间。据报道,今年3月份初刚提起破产申请的奥古斯都企业的资产负债率更是高达156%。面对高企的偿债压力,很多企业不得不走上拆东墙补西墙,以债养债的“饮鸠止渴”不归路,形成资金周转的恶性循环。为了维持企业运作,寻找新的利润突破点,这也促使企业转战上述高风险行业。伴随最近几年国家宏观政策调整,“那边的草地未必绿”,而高利贷却在一步步吞噬制造业的利润,最终成为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二、针对温州民营企业“破产潮”的措施与建议

继2008年金融风暴大量企业倒闭后,温州民营企业又出现新一轮的“破产潮”,其中的缘由既有经济环境的影响,更有民营企业身产业结构的原因。因而,要从根本上避免大量企业破产,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推进产品技术创新,实现产业转型升级。温州“低价、低附加值”的传统劳动和资源密集型制造业,已难以适应国内外经济发展的新形势。因此必须通过产品创新、质量提升、品牌建设以摆脱目前企业的困境。单纯依靠技术模仿和价格竞争策略是难以为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唯有充分借助温州丰富的民间资本,加大技术研发投入,整合行业资源,形成以自主品牌为核心,以优良质量为保障的产品体系。通过创新,充分提升产品地位与竞争力,带动温州产业由传统的制造产业向高科技产业转型升级,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产业转移,以此改变温州目前传统产业集群的实体经济。当然,这个过程与政府的政策的扶持引导是分不开的,同时也与企业自身的努力分不开。

其次,产业与金融结合,引导民间资本回流实体经济。由于资本的逐利性,当前民间资本脱离本业转向高风险行业亦并非其目标,因此,政府应给民间资本以信心引导,给民营企业以“制度红利”。即通过技术创新,产业升级,让企业家们看到实体经济有利可图,让其从实体投资中享受到可观的利润回报,重新振兴实体经济。而实体经济的振兴不仅可以让民间资本回流实体经济,还可以吸引大量的外来资本内流,进一步推进产业升级和实体经济的发展,从而打破温州产业空心化的预警。同时政府还可以依托温州发达的民间资本,加快推进金融改革步伐,由政府引导建立产业投资联盟。此外,政府还应出台相应的产业引导政策,打破行政垄断和行业垄断的现状,降低民间投资的准入门槛,放开民间投资的准入领域。借助产业投资联盟及产业引导政策,减少投资的盲目性,让民间资本在实体经济的“沃土”上“落地生根”,切实解决温州产业空心化的现状。

最后,因地制宜,借助金融改革,打通中小企业融资渠道。2012年3月28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批准实施《浙江省温州市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总体方案》,决定设立温州市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在温州市金融综合改革的十二项主要任务中谈到:“规范发展民间融资,创新发展面向小微企业和“三农”的金融产品与服务。”因此,针对企业融资难问题,应因地制宜,因事而异,建立与中小企业需求相适应的融资体系,发展满足实体经济需求的金融工具创新和服务创新。银行应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提供多样化、差异化、个性化的金融服务如科技贷款、经营权质押贷款、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等信贷业务。此外,更多的中小企业可依托金融改革进行债券融资;同时还可借助在金融改革后设立的数家小企业借贷专营机构、温州中小企业融资服务中心及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拓宽企业的融资渠道,使企业从单纯依靠高利贷的融资困境中摆脱出来。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温州人以敢想、敢闯的姿态在改革放的异军中突起,通过“小商品大市场”的模式,将打火机、皮鞋、眼镜等商品,渗透至国人生活的点滴中,使之成为中国市场化进程的草根力量崛起。而今,三十余载过去了,“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的现象在温州呈现,媒体铺天盖地的报道温州企业破产潮。温州要想改变企业“破产潮”的状况,必须重新回到实业振兴的道路上来,回到依靠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的道路中来,让自主创新成为温州发展的强大动力,并再一次扮演引领中国创新的先锋队[2]。

参考文献:

[1]任建军.后危机时期中小制造企业产品创新策略[J].制造业自动化,2012(2)

[2]陈周锡.温州或面临企业破产潮[EB/OL].第一财经日报,2013(3)

[3]温州民营企业“跑路潮”的启示[J].上海管理科学,2011(5)

[4]徐滇庆.温州民间借贷危机与金融改革-温州金融改革启示之一[J].武汉金融,2012(9)

作者简介:伍玉华(1983-),女,企业管理硕士,浙江东方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现代企业经营管理

上一篇: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专业教学特点分析 下一篇:循环经济下宁波再制造产业发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