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入分配过程中需要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时间:2022-07-18 02:48:00

收入分配过程中需要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摘要:现阶段我国的收入分配格局有其深刻的体制背景,是建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基础上的市场经济运行机制。因此,收入分配原则既要反映效率,又要体现公平。稳步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要在坚持效率优先的前提下,对初次分配和再次分配中的公平问题给予更多关注,实现效率公平的有机统一。这样,才能激发起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推动社会的快速发展

关键词:收入分配;效率;公平

中图分类号:F0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8)04-0012-02

关于在收入分配过程中效率和公平的关系,理论界向来有不同的表述,也有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此前我国收入分配的主要原则是: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十四大报告提出“兼顾效率公平”;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分配原则?眼1?演151;十五大报告、十六大报告、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都坚持了这个说法;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在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的同时,注重社会公平”;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十七大报告指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创造机会公平,整顿分配秩序,逐步扭转收入分配差距扩大趋势。”?眼2?演我们一定要深刻领会十七大报告的深刻寓意,正确处理好收入分配过程中的效率与公平的关系,这是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关键所在。

一、效率仍是分配的最佳尺度

效率,是当今社会特别是市场经济所追求的基本价值之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必须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使有限的资源流向那些为社会所需要、能够产生最大效益的生产领域,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眼3?演179-183。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分配过程中突出注重效率,适当拉开收入差距,有利于实现有限资源的合理配置,鼓励更多的人通过市场竞争走上富裕之路,激发不同生产要素所有者追求高效率的投资热情,创造更多的财富,从而提高整个经济运行的效率。改革实践证明,如果不打破“大锅饭”,就不可能有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综合国力的迅速增强。特别是当前,我们坚持的是按劳分配的基本分配制度,就必须把劳动报酬同劳动效率挂起钩来,既要注重劳动的投入量,又要注重劳动的质量和绩效,奖勤罚懒、奖优罚劣,这样才能有效激发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推动生产力快速发展。

二、初次分配中也要注重公平

初次分配是指企业单位内部的分配,其依据主要是效率原则,即根据各生产要素在生产中发挥的效率带来的总收益多少进行分配,高效率获得高回报。“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分配原则,在当初打破平均主义,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确实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也有效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走到今天,平均主义虽然解决了,贫富差距问题却越来越突出了。究其原因,一个重要的方面是在初次分配领域存在不公平现象,像由于不合理的行业垄断所形成的企业之间市场竞争环境失衡所导致的分配不公;企业之间由于生产经营条件的差别而产生的分配不公平;企业内部资本所有者、经营管理者和劳动者之间的分配不公平等,造成了收入水平相差甚远。比如,一个电力抄表工年薪10万,大量的农民工则只能踩着最低工资标准的底线。这与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曾经深刻指出的“在社会主义社会,生产者的权利是和他提供的劳动成正比的,平等就在于以同一尺度――劳动来计量,这种平等不承认阶级差别,因为每个人都像其他人一样只是劳动者”?眼4?演188-197相差实在太远。我们是社会主义社会,公众期待公平,公众呼唤公平,政府也必须做到公平,决不允许出现资本值钱、劳动力不值钱;资本是强势、劳动力是弱势;经营者是强势、职工是弱势的现象。就现实的国情而言,绝大部分老百姓的收入来源都是劳动收入,要真正改变收入分配不公的现状,实现一个“两头小、中间大”的分配格局,建设稳定的“橄榄型”社会,就必须兼顾好初次分配的公平性并着实提高劳动收入。

(一)通过深化改革和完善制度实现初次分配的公平

针对劳动者因客观条件不同而出现的收入分配中的事实上的不公平,政府要通过完善经济调节、缩小按劳分配实施对象客观条件的差异,弱化由此而导致的收入分配中事实上的不公平。一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维持自由竞争的市场秩序是缩小收入差距、形成公平的收入分配格局的基本条件。促进包括劳动力在内的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促进完全竞争的市场格局的形成。二是打破不合理的垄断。深化电信、电力、石油、民航、金融、铁路等行业改革,进一步引进竞争机制,防止其凭借垄断地位为其从业人员谋取高工资、高福利,为企业创造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三是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要进一步完善政策、增加投入,建立农民增收减负的长效机制,健全最低工资制度、完善普通劳动者工资增长机制,努力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四是创造公平的就业机会。要建设城乡一体的劳动力市场,保证人们可以公平地获得就业机会和劳动报酬?眼5?演6-8。五是改善低收入人群的教育状况。通过改善教育,缩小人们在人力资本的差距,为人们创造一个平等的起点。六是促进产业结构转换。加速产业结构的转换,积极发展第二三产业,推动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特别是向第三产业的转移。七是实现同工同酬。让岗位工资回归其内在价值,在初次分配中实现真正的公平。八是强化企业的社会责任。现代企业是投资者、经营者和劳动者的利益集合体,它不仅要追求利润对投资者负责,而且要对企业员工负责。

(二)着实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在经济数量的腾飞面前,劳动者的权益、劳动者的尊严是最主要的。只有照顾到了劳动者――人的权益的发展,才是科学的发展,才是“又好又快”的发展,也才是和谐发展。一方面是确保在初次分配途径的劳动者的劳动报酬随经济发展能够得到逐步提高,另一方面也能推动再分配途径劳动报酬的协调上升,从而激发全体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一要改变以往“勒紧腰带搞建设”的观念。现在国家富强了,实力发展了,可以让老百姓得到更多实惠,实现“藏富于民”,让人民群众更多地享受改革开放的成果。二要保护劳动主体的权力。要保护劳动者应有的经济地位、精神尊严和合法权益,将劳动者权益纳入法制轨道,放到重要的分配平台。三要适当提高劳动力成本。加强对劳动者的教育和培训、鼓励创业、加强对公民合法财产的保护等多种措施,让更多的低收入者进入中等收入者行列,不断扩大中等收入者队伍。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四要研究出台新的分配机制。以“提低、扩中、限高”为目标,特别是提高低收入者收入增长率,以改善贫富差距的状况。

三、再次分配要更加注重公平

再分配是指在初次分配的基础上,政府通过税收、社会保障、公共建设等手段,调节各收入主体之间现金或实物的再分配过程。再分配注重公平,有利于保持社会稳定。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由于人们所拥有的禀赋不同、对生产要素占有的差异,按生产要素分配必然带来社会成员收入上的差距。差距过大,会降低社会消费倾向,从而导致需求不足、投资相对过剩,影响经济发展,甚至激化社会矛盾,引起社会动荡。而且,收入结构的失衡会导致消费结构的失衡,最终影响经济总量的增长和经济结构的平衡,反过来又影响企业的效率。所以,再分配过程中,政府要充分发挥调节功能,实现收入分配的相对公平,限制社会各类人员之间收入差距的过分悬殊,特别要谨防再次分配中存在的收入高的人反而能够得到好的福利待遇的现象。一要扩大转移支付力度,逐步提高扶贫和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对弱势群体给予补贴和救助。二要加大财政对农村教育、卫生、就业等公共服务领域的投入,建立健全覆盖全社会的社会保障体系。三要强化税收调节,使其一部分财富通过税收等形式交给国家,用于二次分配。四要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措施,加大税收征管力度,严厉打击偷税、逃税、漏税等行为。五要进一步提高收入和财产的透明度,完善累进的个人所得税和财产税,稳定和减少社会富裕阶层的规模分配。六要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使高收入者个人、阶层、行业或机构收入的一部分再转化为社会的收入,并使低收入阶层成为收入再分配的主要获益者,保证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以实现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发展?眼6?演。

四、要实现效率和公平的有机统一

公平与效率之间存在一种此消彼长的替代关系。过分的公平会降低效率,而过分追求效率则又会影响社会的公平。因此,在收入分配中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有着重要的意义。中国实现收入分配公平,不是要回到从前的“大锅饭”,也不是全盘否定“效率优先”;而是要在“优先”的前提下做到“兼顾公平”,做好效率和公平结合的文章,但决不能将“兼顾”变成“不顾”。通过为农村劳动力提供技能培训、就业服务等,强化农民收入稳定增长的机制;让更多的人拥有财产性收入;在保护好合法收入的同时,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大力提高人民的收入水平,以增强人民的消费能力,提高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参考文献:

[1] .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2]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N].济南:大众日报,2007-10-25.

[3] 张宇.社会主义经济理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4] 刑贲思.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03.

[5] 李培林,等.使经济发展成果更多体现到改善民生上[J].求是,2007,(17).

[6] 易宪容.改革分配体系 让民众分享繁荣成果[N].北京:中国经济时报,2007-10-17.

上一篇:双重理性:道德经济人的行为选择状态 下一篇:服务供应链与服务外包关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