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投资项目考核调查报告

时间:2022-07-18 01:19:05

工业投资项目考核调查报告

受领“金点子”─改进工业投资项目考核机制的分解任务之后,我局及时与“金点子”提出人门业董事长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与探讨。“金点子”提出“以亩均投入、亩均产出、亩均税收以及单位工资、行业带动性和人才培养的能力等方面来考核项目投入质量”的建议意见,有的放矢,切合实际,具有可操作性。但考虑到项目考核机制是项目整个管理机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考核机制的改变牵一发而动全身,必将引起整个管理体系的变化,因此我们就从如何改进和完善项目管理机制的角度提出建议如下:

一、项目管理现状

从2004年国务院投资管理体制改革之后,原有计划经济时代的项目管理模式已不再适用。面对改革后的新形势,近几年来我市在项目管理方面进行了许多积极有益的摸索,市政府相继于2005年12月在学习经验的基础上出台了《市工业投资项目审议协调制度》、2007年4月出台了《关于市级工业基地工业项目准入管理暂行办法》、2008年5月拟订了《市工业投资项目竣工复核验收制度》(虽未发文,但已组织实施)、2010年初又开始试行了《市工业项目规划及建设设计方案会审办法》(已经两次讨论论证,为首创),从而初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项目管理机制,即制定准入条件—项目审议—规划方案会审—竣工复核验收为主体的项目管理模式。

现行的管理机制在实际工作中经过不断的健全和完善,较好地解决了民营企业项目投资的管理问题,并在提升项目投入质量、促进产业集聚集约发展、提高土地利用率、优化投资环境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应该说这一管理机制在全省也是比较先进的,尤其是项目审议制度得到了省经信委的肯定与推广。

二、存在问题

我们也清楚地看到,由于用地指标紧缩、节能减排强化等客观形势的变化,项目管理中出现了项目过度包装、圈地占地、投资不足、建设缓慢、效益低下等突出问题,这反映出了现行管理机制中存在的漏洞:

1、准入条件设置不科学。目前我市准入条件中最大的问题有三个:一是两个省级开发区的投资强度标准设定为200万元/亩,其他乡镇功能区为120万元/亩,简单地采用了不分产业一刀切的做法,既不科学(省规定投资强度标准不同产业高低相差2.8倍),又不切合实际(欠发达地区实际达到省规定标准已属好项目),人为拔高标准也是造成项目过度包装的主要因素之一;二是以用地量作为入园门槛,山海协作区、莲华山区都将用地50亩作为项目准入的最低标准,而有的项目实际投资和按建设内容根本不需要如此多的土地,但为了能够入园,只得夸大投资、夸大用地量;三是亩均税收缺乏刚性要求,市领导在项目审议中一再强调市级开发区新建项目须达到亩均税收5万以上,落实时只是业主按要求调整一下可研数据而已,没有后续的督促检查措施。

2、项目用地控制不严。现阶段工业项目用地指标紧缺,已成为影响工业投资的最核心问题,为此各地相继采取了比较严厉的控地措施(如常山供地30亩必须有亿元以上投资)。我市在项目审议中也采取了提高投资强度、实行分期供地等措施,但效果并不明显。目前我市盛行“用地倒算法”,即项目编制可研报告时根据拟征用地量,再按园区要求的投资强度标准倒算出项目总投资,有的甚至充有大量的流动资金。过度包装不仅造成了项目投入产出的严重失实,也助长了业主圈地占地行为,大大降低了土地利用率。试想同样出让100亩,分50亩一个仅有2个亿元项目,分30亩一个就有3个亿元项目,差距不言而喻。经核查,目前我市在建、待建的项目中,用地80亩以上的项目就有23个之多,而实际投资与用地规模相比却存在很大差距。还有因故搬迁项目原用地仅有10来亩,却以多供20-30亩作为搬迁的一种补偿。我们在竣工复核验收中,常常遇到占地几十亩的项目,由于业主投资实力不强等因素,在两年建设期甚至3-5年内根本达不到审议、备案时确定的投资强度要求,验收难以通过,企业怨声载道,形成很大压力。

3、项目管理前紧后松。我市现行项目管理机制存在前紧后松现象,项目实施前的落地审议、平面规划会审等机制较为健全,把关也较为严格,但项目建成后的竣工复核验收因未与政策兑现相挂钩而显得力度不强。目前,只要项目进入各级园区,无论投入产出实绩好坏,可同样都能享受优惠政策,以致许多项目可研敢于随意夸大,严重脱离了项目的实际投入和效益。我市的许多文件对项目投资都有严格的规定要求(如不按期动工、闲置土地的处罚等),然而具体到落实上却雷声大、雨点小,至今没有取消过一家有问题企业的优惠政策,也未收回一分土地。目前仅有项目竣工复核验收制度这一关在苦苦支撑着,形成一道督促投资的脆弱防线,却面临多方面的重大压力。如果没有政府及相关部门、乡镇(街道)执行制度的共同意识、共同决心,那么节地增投行动就不能落实到实处。

三、建议

要解决当前遇到的问题,关键是要引入项目的绩效评估与优惠政策挂钩这一管理机制,具体讲就是要构建起制定准入条件—项目审议—签订承诺书—规划方案会审—项目建设—竣工复核验收—绩效评估—政策兑现为主体的项目管理新模式。鉴于项目审议、规划方案会审、竣工复核验收正在施行当中,已有一定的管理基础,建议下一步工作中应重点突破以下环节。

1、完善园区准入标准。准入标准是项目审议、竣工验收、绩效评估的基本依据,应废除以征地50亩以上作为入园条件的不合理做法,合理设定不同区块、不同产业的投资强度、容积率“双控”标准,并增设亩均税收标准。

2、严格实行“投资倒算法”。项目审议以省规定的用地控制指标为准绳,既不拔高也不降低标准,按建设期2-3年为限,切实根据项目的实际投资额来审核用地量,重在核减项目用地。对征地50亩以上的项目更要从严把关,要从业主投资实力、项目建设要求、建设进度、预期效益等方面进行反复核实论证,以提高土地利用率。对因故拆迁企业坚持同比例安置,适当预留发展空间的原则安排用地。

3、建立企业承诺制。在项目审议之后,还须由业主就固定资产总投资、建设期限和亩均税收三个方面向开发主体作出书面承诺,若不能如期完成,则同意放弃享受相关的优惠政策并返回未建的闲置土地。将承诺书作为项目竣工复核验收和兑现政策的依据,是一项强有力的管理措施,施行后可有效制止当前盛行的土地多征多占之风。

4、增加绩效评估环节。项目竣工复核验收主要审核的是投资强度、容积率和建设内容三个方面的履约情况,达到要求的即可换发土地使用权证,以解决企业抵押贷款问题。而绩效评估侧重于项目投产后的亩均产出、亩均税收等情况,目的是为政策兑现提供客观依据。具体操作可在项目建成投产半年后,由业主提出绩效评估申请,再由市府办牵头组织经信、财政、国土、规划、开发主体等部门参加,按实际完成比例量化出综合得分,并形成书面绩效评估意见。

5、强化制度执行力。坚持以项目审议会议纪要、备案核准和企业承诺书来管理项目,尤其政策兑现要打破现行的操作模式,建立起按绩效评估为依据的新模式。优惠政策主要涉及土地优惠出让、税费返还、“一企一策”特别政策三个方面,具体实施时按绩效评估综合得分的比例予以兑现;综合得分低于50%的则取消全部优惠政策,闲置用地由政府回购。其中土地优惠可采取“先交后返”或“先优惠后追回”的办法来处理。

上一篇:司法局律师队伍开展警示教育意见 下一篇:皮肤科教学摄影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