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艺术

时间:2022-07-17 09:41:47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艺术

吉林省梅河口市牛心顶中学 (135000)

一堂成功的历史课,应该是课文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统一,是历史知识教学与能力培养的结合。

首先,历史教学要突出形象性与情感性特点。

初中教师面对的是12~16岁的青少年。历史课堂上,他们愿意听、乐于记形象性强的人物事迹和故事。教 师授课时就应紧紧抓住这一特点,因势利导。讲历史事件,要力求渲染气氛,要讲得有声有色,要把简单枯燥 的文字变成生动 具体的场面;讲历史人物,则应突出人物鲜明而富有特色的个性,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鲜明 、突出。如讲《火烧圆明园》一节,可这样叙述:“侵略者焚烧圆明园的大火,延续了三天。黑色的云团长达 50多公里,久久不散,飘荡在整个北京上空。大大小小的灰星落满了大街小巷,到处是一片天昏地暗,就像发 生了日食一样……圆明园,这座被称为‘万园之园’的艺术杰作,这座中国历史上最宏伟、最精美的皇家园林 ,就这样被这群野蛮的侵略者烧毁了。”这里,有对具体情景的描述,有对精美无比的圆明园被烧毁的叹惜, 更有对侵略强盗野蛮行径的控诉。像这样有声有色的叙述,学生怎能不受到强烈的感染呢?

其次,历史课堂教学要注重关联,讲清发展,突出结构,理清条理。

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历史的发展。在课堂上,教师除了讲清块状的知识点外,还要注意纵向(或横 向)的联系,突出关联,讲出“发展”来。所谓关联,应该有三个方面:1.两堂历史课之间的关联。2.一堂课 历史知识的内在联系。3.历史与现实的关联。前两点教参上多有说明,而后一种联系,教师一般不够重视。如 目前国内外重大新闻、古今中外科学文化知识等,都可作为联系课文的好材料。如《第一次世界大战》一章, 课文中提到的首次用于战争的简陋的飞机、笨拙的坦克、远程大炮等武器,教学时可联系现在先进的水陆两用 坦克、隐形飞机、海湾战争中的“飞毛腿”和“爱国者”导弹。教师略加讲解,学生即可饶有兴趣地了解到武 器发展的粗略历史,明白现代技术的巨大进步给未来战争带来的残酷性。再如讲《明治维新》,可从日本向西 方学习获得巨大社会进步的事实,联系日本在奴隶社会末向中国隋唐学习、社会性质发生根本变化的历史,使 学生了解:一个民族的进步与发展,除了要有一定的历史条件之外,还需要有开放的胸怀,学习外国一切有利 于自己的先进东西,从而提高了学生对当前改革开放的认识。这样联系,拉近了历史与现实的距离,学生听来 饶有兴趣,易于接受,思想觉悟、认识能力相应也随之而得到了提高。

第三,要有较好的课堂检测形式。

不少历史课缺乏检测,即使检测,也是一背了事。事实上,好的课堂检测对课堂教学有补充、深化作用。 在实践中,笔者尝试了两种形式的检测:一种是巧妙利用板书,检测基础知识。在板书时,教师可对简单而学 起来又易错的地方,以填空题的形式列出,让学生练习。另一种是设问答疑方式。可以采用教师提问题让学生 解答,或学生提问题让教师解答的方式进行。如《第一次世界大战》一章,课文总结这场战争的性质是“一场 掠夺性的帝国主义战争”,但学生对具体交战国的参战性质并不能一一区分。我就这样提问:“塞尔维亚参战 是否也属于非正义性质呢?”大家讨论后统一了认识:塞尔维亚的参战带有反抗侵略的民族解放性质,是正义 的,但从交战范围、参战人数来说,影响小,不改变整个战争性质。

第五.人们的思维活动通常是由疑问而产生的,更何况初中学生正处在思维活跃的心理发展阶段,作为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一优势,恰当的给学生设置富有启发性的问题,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活跃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通过外在的信息刺激,培养学生的勤于思考的品质。在《鸦片战争》这一节是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些思考题: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其直接原因是什么?(中国的禁烟运动打击了英国的鸦片走私活动。为了维护可耻的鸦片贸易,打开中国大门,英国发动了鸦片战争)中国为什么进行禁烟运动?(英国鸦片输入给中国带来深重灾难。其表现……)英国为什么向中国输入鸦片?(在中英贸易中英国入超,英国为改变这一不利局面)。英国为什么在中英贸易中处于入超地位?(主要是中国自然经济的抵制以及清政府闭关自守政策,再加上中英出口对方的商品在对方国家的需要不同)。这样就把鸦片战争爆发跟中国的经济特征和中英两国经济发展状况有机地联系在一起。

总之,教师转变观念,建立和谐的课堂.才能提高教学质量。在教学实践中,我深深体会到,教学方法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教学中要坚持让学生“动”起来,把学生看作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千方百计地给学生创造“动”的机会,营造愉快的学习氛围,来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就一定能够搞好历史教学针对目前学生认为学习历史没有用,学习是为了应付考试的实际,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学习的目的性、重要性教育。教学时尽可能的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学生就会“越学越想学”,才能为学生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上一篇:在劳技课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下一篇:爱就是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