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有效教学的几点感悟

时间:2022-07-17 08:04:15

初中历史有效教学的几点感悟

(福建省泉州市德化县第三中学,福建泉州362500)

【摘要】随着课改的深入和有效教学的开展,如何使一节历史课既有效又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这看教师如何引导。本文从语言、心理、情感、结构等四个要素来分析,创造一节有效的课堂。

【关键词】有效;教学;课堂

面对当前新课程改革,作为历史学科教学者应该怎样去做呢?这是每一位一线历史教师必须思考和面对的问题。目前的教学工作总是提到要紧扣课程标准,围绕大纲展开教学工作,同时还要体现新课改的理念,这就无形中给教师增加了巨大的压力。

但是一堂历史课究竟应该怎样上才能充分发挥出学生的主体优势,才能在45分钟内最大限度地激发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每个学生参与到教学中去,同时又能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呢?下面是本人在教学中的几点感悟,具体如下:

一、语言关

作为授课教师要注重自己的语言,讲一堂好的历史课,必须具备良好的语言素质,要使语言精炼、有穿透性,力争做到几句话说出之后即能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尤其授课过程中不能出现小声、乏力、啰嗦等现象,这样会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感。

二、心理关

不同的学生,在不同的阶段心理特点是不相同的,这就要求教师学会把握各个时期学生的心理变化,调整好自己的授课风格来适应学生的心理需要,这样才能在教学工作中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结构关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讲,学生听,听后背的教学模式,这就钳制了学生思想的发挥,同时也违背了新课标理念中提出的以学生为主体,而是以教师为主体了。同时这种教学模式也不适应我们泉州地区中考实行开卷的考试形式需要。那么新课标要求下我们应构建读—讲—剖—感—练五环的课堂结构,下面具体介绍一下这一课堂结构。

1.读:课上在教师的引导下,要求学生利用5—8分钟阅读教材,并把历史课本中的主要内容画出来,也就是通过读书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全文,对教学内容有了一定的了解。这也是针对当前中考实行开卷考导致很多学生不重视历史学科,从不预习的弊端,而且可以培养学生阅读材料和从材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2.讲:在读书的基础上,选1—3名学生讲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对学生在讲述过程中出现的错误之处,请其他学生改正;其中,前两个环节是在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与表达能力,同时也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自我展现的平台,真正让学生变成学习知识的主动者而不是被动接受者,使学生感到我学习我受益,我参与,我快乐。

3.剖:剖析中考的考点,针对中考的考试说明,做到教学有针对性,同时要设置一系列具有探究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感到历史知识不再是枯燥、乏味的“老古董”,而是有生活乐趣的学科,让学生在一系列的问题中轻松度过,对于积极参与回答问题的同学给予鼓励(赏识教育),此环节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巩固知识,如何运用知识,为以后的应试做准备。

4.感:以小组讨论的方式感受所学的知识,对待知识,努力有自己的想法,即把知识生活化。也就是通过学习历史事件,让学生对历史有所感悟和认识,使学生真正体会到学史可以使人明智,从而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达到教育者的最终目的——让每一位学生思想健康,为国家的建设服务。

5.练:选择精题当堂训练,以达到知识的巩固。这就要求教师课下要多做题、选精题,学生少做题、做精题,以减轻学生的负担。例如教师可以选用配套的课辅教材《初中历史导学与训练》上的题目,因为该书结合课标和我们泉州中考实际而设计的题目,教师可以很好的利用本书。

以上的教学符合感性—理解—巩固—运用的教学过程,同时上面五个环节环环相扣、不可分割,能真正体现新课标的要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充当导演的角色。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落实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才是一节有效的课堂。

四、情感关

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对情感的把握,要善于抓住历史事件中有情感的事件,能够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也能弥补现实教学中的不足之处——学生缺乏“情感”,最终也达到了以“情”致“动”的良好效果。例如在讲授《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时,可以观看影片《开国大典》和回忆上学期学过的中国人民屈辱史来激发学生的情感,真正体会中国人民站起来的自豪感。

最后,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不仅要多听课,多评课,更重要的是要多钻研,渐渐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形成系统学科思想,去引领学生自主学习。

总之,有思想的课堂才是有生机的、成功的课堂;这样的课堂,才是有效的课堂。

上一篇:如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进行问题情境的创设 下一篇:浅谈初中思想政治教学中常见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