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在新课标下教师思想的转换

时间:2022-07-17 04:28:00

谈谈在新课标下教师思想的转换

摘 要:课程改革的成败关键在于教师,教师是课程改革的推行者,因此,教师必须转变教育观念,提升课程意识,改进教学方法,变"教书匠"为"专家型教师"。

关键词:课程改革 以人为本 以学定教 心理接生婆

课程改革是一项关系到几亿人,几代人的生命质量的宏大工程,当前的课程改革浪潮,势必为今后教育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但同时也给教师带来很大的挑战。因为教师是影响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因素,任何课程改革都不能忽视教师的作用。所以,这就要求教师尽快确立新的教育观念,提升课程意识,改进原来习以为常的教学方法、教学行为和教学手段,重新认识和转换自己的角色。教师角色能否快速转变,关键是思想观念要转变。[1]

一、“以人为本”的思想

新课程理念提出的基础教育观是“以人的发展为本”的教育,即是目中有人的教育。德国著名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真正的教育应先获得自身的本质。教育须有信仰,没有信仰就不成其为教育,而只是教学的技术而已。在美国,比如哈佛大学50周年校庆时,曾有人问学校最值得自豪的是什么,校长回答:哈佛最引以自豪的不是培养了6位总统36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最重要的是给予每个学生充分的选择机会和发展空间,让每一颗金子都闪闪发光。这句话充分体现了哈佛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所谓以人为本,从根本上说就是要依靠人、为了人、尊重人。教育以人为本就是要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将其贯穿到教育工作的方方面面。 但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只关心学生在知识方面的增长,而不问道德和人格的发展,为了追求升学和精英主人的教育,教师把学生的经验局限于薄薄的书本上,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人格发展的缺失和学生心态的扭曲。学生逃学,甚至以极端的方式对抗教育的事件时有所闻,学生为竞争和考试而心灵扭曲以至残杀亲生父母的骇人事件也并非绝无仅有。作为教育者,能怪罪学生吗,我们自身不应反思吗?

二、“以学定教”的思想

长期以来,教师往往把复杂的教育活动简化为“教书”,似乎把书本上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就是全部教育的真谛。这种观念给教师带来一种错觉:教师的职责在于教书,教得越卖力,对教育事业越忠诚。这种错误的价值取向直接影响着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于是照本宣科、“满堂灌”、“填鸭式”就成了主宰学校讲台的生动写照。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新课标的“新”体现在教学要注重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人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而提升全民族的综合素质。教师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以教导学,以学促教。现代教育名家陶行知早在1919年就在《教学合一》一文中提出“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的教育原则。在《创造的儿童教育》一文中,他运用形象的比喻,对“以学定教”进行了理性解读,他明确指出“培养儿童的创造力要同园丁一样”,“需要因材施教”,“首先要认识他们,发现他们的特点,而施以适宜之肥料、水分、太阳光,并须除害虫,这样,他们才能欣欣向荣”。

三、“关注个性差异”思想

学校不是加工厂,学生也不是同质化的原材料,而是有着不同文化家庭背景、不同认知方式、不同的兴趣、爱好和个性心理特征,不问青红皂白“一刀切”,必然会杀掉学生之间的差异。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关注人的心灵发展的职业,苏霍姆林斯基说:“尽可能深入地了解每个孩子的精神世界,是教师和校长的首条金科玉律。”每个学生都有其个性特征,每一个学生内部潜藏着一种独特的发展式样和不同的发展程序。如果条件适合,它就会发芽生长,最后成为人才,如果条件不适合,它就会拒绝萌发和成长。作为教师应该明白,如果一味地将自己的思想认识强加于学生,就等于对学生进行压制和打击,从而影响学生积极思考和发展。教师的角色就好像是一个只起帮助和启发作用的“心理接生婆”。应用传统的说法就是:“没有教不好的学生。” 因此,在我的教学中,除了学习课本知识外,我更关注的是学生态度的发展、情感的滋养、信念的形成、人格的完整,关注学生整体生命的健康成长.我们教师不只是严谨地执行写得详细、系统而完整的教案,而且根据教学实况随时改变原来的计划、调整教学活动和进程;教师不只是“吃透”教科书、准确无误地宣讲教科书,而是把教科书当作与学生进行交往、对话的部分材料,能够根据学生的需要来改变教科书中的次序或在内容上有所补充和舍弃;教学过程不只是准确、计划周密、环环相扣、层次清晰,而是有着一些松散、一些随意、甚至一些杂乱以及在这种松散、随意、杂乱的情景中师生智慧、情感的真切流露;教学气氛不是刻意营造、而是在相互理解、彼此尊重、共同合作的活动中自然形成的。

四、“平等融洽”思想

新课程提倡教学是平等民主的教学,沟通合作的教学,互动创生的教学,促进人全面和谐发展的教学,这就要求教师改变“师道尊严”的面孔,放下作为权威和“知识化身”的架子,走进学生中,与学生平等对话,不再是居高临下,教师要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向现代的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引导者,组织者和研究者,与学生一起学习,一起探究,对学生的探究进行积极引导,促进学生有个性化的发展,而不是提供一个标准化答案就行了。[2]

五、能力素养思想

不少教师认为,课程改革,还不是“穿新鞋走老路”。错了,新教材的一个明显变化就是,难度降低了,知识面加宽了,对教师的能力素质要求更高了,这对那些知识储备不足,教学能力一般,身心素质不高的教师,无疑是一大问题。新课程的实施需要教师拥有广博的学科知识及教育教学理论,有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的劳动特点决定了教师应该成为一个善于学习的人,如果头脑装的新东西少了,时常跟着感觉走,走到哪里算哪里,始终是被动的,因此,作为教师必须向实践学习,在实践中学真知,在实践中练思想,在实践中求发展,在实践中跳出一条新路,开辟前进。

六、行为态度

新课改注重从培养学生的素质出发,在课堂上营造轻松和谐的气氛,改变过去呆板、生硬、粗暴的教学态度,变体罚和变相体罚为耐心教育,激励表扬为主的教学形式,不要一副面孔对着学生,应以微笑的态度去组织课堂教学,作为教师应该改变过去习以为常的僵化式的思维教学,新课改中的教师,应像一个出色的“厨师”,既要迎合大众口味,又要做出个性特色。

在实施新课标的过程中,需要一个积累的过程,这过程是一波三折的,需要广大教师在实践中寻找一条宽广的路,走向胜利的路。世界上本没有路,只要方向准,勇气足,人心齐,方法对,就一定能开辟出一条通向成功的金光大道,正像《西游记》主题曲唱的那样――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

参考文献

[1]赵丽,新课程理念下如何进行教师角色重建[J] 2011年11期。

[2]单新梅,新课程背景下教师的角色定位及其专业发展[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上一篇:试谈我州初中英语学困生的转化策略 下一篇:教学改革的有效途径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