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探析

时间:2022-07-17 04:25:39

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探析

摘 要:工学结合人才培育模式已成为当前高职院校进行人才培养改革和创新发展的根本方向。工学结合模式具有教育主体多元性、教育对象二元性、教育目标针对性、教育内容与方法灵活性的特质。工学结合培养模式,一方面给高职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带来契机,也带来新的困境。因此,要善于把握工学结合模式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充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内容,发挥校企双主体育人的功能,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与手段,改进教学评价体系,促进高职学生进一步认同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高素质高技能型应用人才。

关键词:工学结合;高职院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职业教育领域积极探索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特别是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在关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中,明确指出:“坚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强化教学、学习、实训相融合的教育教学活动。”工学结合模式有利于促进教育与生产实践相结合、学校与企业相结合,进一步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专业技能人才的需求,已成为高职院校进行人才培养改革和创新发展的根本方向。工学结合模式不仅对高职院校的专业教学、技能培养提出了新标准、新要求,也让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深刻复杂的教育环境。高职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必须正视工学结合模式带来的新发展和新变化,切实加强和改进培育的方法与途径,才能真正提高高职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把他们培养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与接班人。

一、工学结合模式的内涵与特质

工学结合作为一种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最早主要起源于英国桑得兰德技术学院1903年开展的“三明治教育”,并经美国辛辛那提大学1906年实施的“合作教育”及德国的“双元制”教育进一步扩大影响,为各国大多数高等职业学校认可并倡导。“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以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型应用人才为主要目标,以学校为主导,以学校、社会(企业)为主要教育空间场域,充分利用学校、社会(企业)两方面的教育资源,把理论学习与生产实践相结合,对教育对象进行知识、能力和素质培养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这种培养模式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职业素养与职业技能相结合、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结合,相对于以往单一的学校教育教学,具有以下特质:一是教育主体多元性。教育主体既有高职院校专业教师、思政教师、辅导员等学生工作者、学校管理人员,还包括企业的管理者、专业技术人员、普通工作人员,共同组成了多元性的教育,通力合作,ρ生进行培养。二是教育对象二元性。作为接受教育的学生,身份体现为二元性,在学校里是学生,系统接受专业课理论教育及思想政治教育;在企业里是准员工或员工,遵守企业生产实践的规章制度,接受专业师傅的指导,完成岗位要求的工作任务。三是教育目标针对性。“工学结合”模式以培养高素质和高技能型人才为目标,满足企业、经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四是教育内容与方法灵活性。教育的内容与方法针对企业的生产特点与具体工作岗位,体现职业性,因此要合理安排教学时间,灵活设计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把学习与实践紧密结合,培养学生职业能力。

二、工学结合模式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之契机及挑战

工学结合模式作为我国当前高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要方向,它促进高职院校的管理、教育、科研、社会服务等进一步变革,同时也对高职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提出新课题。一方面,它给高职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带来新平台、新机遇、新契机,另一方面,也为高职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带来新难题、新困境、新挑战。

(一)工学结合模式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之契机

1.增加教育效果。工学结合是学校与企业合作高度融合、纵深发展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相对于以往的学院式教育教学来说,是重大的改革。学生不是只是在课堂接受理论教育,而是以企业准员工、员工的社会人角色接受教育与启迪,这种真实性是学院式教育无法比拟的。学生在实习过程中,通过对生产线、生产管理模式、企业文化等了解,以及以准员工身份参加社会生活,与社会真实接触,深刻体会与感受到国富民强、企业民主管理、企业员工与社会成员在工作、生活中的礼貌文明、和谐共处;深刻体会与感受到企业按市场经济规律自由、平等发展,社会主义法律的健全与完善,深刻体会与感受到作为员工与企业讲诚信的重要性,同事之间的友善相处,并认真遵法企业管理的规章制度,爱岗敬业,激发对祖国朴素的热爱情感。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指出,实践是实现人全面发展的唯一途径。高职学生在企业实习及社会实践中,必然会更深刻认识、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深邃内涵及现实意义,并外化为具体的践行行为,实现学生全面发展。

2.丰富教育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当代中国社会文化的中轴,具有统摄性、概括性、抽象性。在工学结合模式下,通过企业文化教育与建设,相对抽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为具体的企业文化,进一步丰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包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元素的企业价值观念、经营准则、企业精神、道德规范等企业文化渗透到实习高职学生的工作、学习、生活中,进一步规范实习高职学生的操作技能,激发其创造性,增加其凝聚力,促进企业的顺利发展。

3.创新教育方式。工学结合的模式以满足企业需求和高职学生职业发展为导向,融专业教学、社会实践、就业发展于一体,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参加社会实践,丰富学生职业经验,也改进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方式。工学结合模式下,学校或企业开设了企业文化课题,还通过优企业家、优秀毕业讲座提高学生职业素养。校企双方创新对学生教育管理的工作交流机制与平台,运用微信、QQ等新媒体手段,还通过设立实习班组等自我管理组织,开展对企业文化研讨与交流等方式,强化教育与引导。这些新创举、新做法、新举措,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手段、方式、方法的多样化。

(二)工学结合模式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之挑战

1.教学时间变化带来的挑战。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院校的教学课程划为理论课与实践课两大部分,而为了确保实习效果与质量,往往又会压减理论课教学时间。为了增加学生的实习时间,一些高职院校对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一减再减,满足不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时间要求。而相对较为有教学时间保证的实践课,一般又只注重技术技能等实用性知识的教学,较少涉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内容。这造成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教学时间受到严重的挤压,一些原定有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教学课程无法完成原来的教学计划,教学的连续性、系统性受到影响,更无法保证教学质量。

2.教育场域变化带来的挑战。工学结合模式下,学生被分配到不同的单位不同的岗位实习,打破了学校原有的集中育模式,原来在学校相对单一封闭的校园空间,变成学校与企业并存,出现了空间分散多点、学生接触面广等特点。这带来两个问题,一是如何适应这种分散式空间,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将相对分散的空间变成相对集中,确保教育的质量,这需要教育管理的变革。二是“走出校门”的学生,如何在深刻变革的社会环境中有效地增强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抵御不良的社会思潮、思想观念的影响,坚持科学正确的核心价值观。这是在工学结合模式下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得不面对、不得不思考的一个重要课题。

3.师生身份变化带来的挑战。工学结合模式下,教师与学生的身份都发生了变化。首先,教师不只是学校专业教师、思政教师、辅导员,还包括了企业的师傅、高级技师。在学校里,学校教师按教学任务进行教学,但学生在企业实习期间,学校教师联系企业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时间与精力有限。而在企业实习期间,企业的师傅与高级技师,更多是注意技能与技术的传授,往往忽视对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其次,学生的身份是双重的,既是学生又是准员工,在企业的时间往往比在学校的时间还长,而在企业中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间相对又少。这种教育主体多元化以及教育对象二元性,增加了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难度,对高职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形成了挑战。

三、工学结合模式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对策

工学结合模式下,加强对高职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有利于进一步提升高职学生的综合能力与综合素质,促进高职学生全面发展。因此,高职院校要认真落实现代职业教育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目标,深入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丰富教育内容,创新教育手段,为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1.充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内容。在工学结合背景下,高职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应改变传统以教材为主的课堂教学内容,注重“工学结合”模式的职业性、导向性,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与职业道德相融合,侧重对高职学生职业道德等职业素养内容的教育,拓展与丰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一方面,在学校的教育教学中,把职业道德作为思政课的重要内容,把职业道德的理论、重要性讲清楚,通过专题学习、案例分析等教学方法,结合学生的实习企业与具体事例,培育学生爱岗敬业、钻研业务的职业素养,锻造遵守纪律、乐于奉献的精神品格,养成服务基层、艰苦奋斗的思想作风。另一方面,在企业实习过程中,结合具体的专业及岗位要求,围绕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把职业理念、职业心理素质、职业行为素质融入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内容体系。还可以让企业师傅结合实习工作、自身体会与经历、企业的事例等生动活泼的素材,引导学生自我教育,使社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在职业道德养成方面发挥了明显的作用,缩短学生(准员工)与企业的磨合期,更快地融入企业。

2.发挥校企双主体育人的功能。工学结合模式的特点是校企育人高度融合、系统培养、紧密协作、管理互动。在这一人才培养模式中,学校与企业作为两个育人主体,本着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要求,积极参与学生的教育与管理,在学校与企业两个不同的育人环境中,共同承担包括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技能技术教育等在内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任务。学校与企业通过教学管理、实习和文化活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工作,拓展、渗透到学生学习、生活、工作各个环节。重点在做好两个层面的工作,一是在宏观层面,共建联动机制。学校与企业共同建立专门的组织机构、科学的管理制度和规范的流程标准等方式,在组织、管理、机制、评价等方面进一步强化合作育人的体系,确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与专业教学、企业实习共同发展、紧密融合。二是在微观层面,共建师资队伍。由学校与企业人员共同组成“双师型”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师资队伍,人员结构互组,教学任务互派。在学校里,除了学校专业教师、思政教师教学外,还请企业人员进校讲授企业文化、岗位要求、职业道德等知识。在企业里,学校教师要深入了解企业文化、企业对员工的道德要求、劳动纪律等,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到专业知识和岗位要求中创造条件。

3.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与手段。为了克服工学结合模式中教学时间断裂性和教学地点分散性不足,要及时有效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必须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时间与空间上满足教育教学的要求。除了建立学习小组等管理方式上变革外,还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网络阵地。互联网覆盖面广、便利及时、形式多样,可以克服工学结合模式中教学时间断裂性和教学地点分散性的不足,打破校企边界,实现育人跨界融合,在校企、师生、学生之间搭建共同交流、共同参与、共同互动的平台。而且,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及科学技术的普及,现在的高职学生几乎人人都有手机,人人都有电脑,这为构建网络平台,运用先进的科技传播手段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提供了物质与技术条件。同时,网络对青少年学生吸引力也越来越强,这为利用网络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提供了心理条件。因此,学校教师、企业师傅一方面在加强自己的网络知识学习,掌握新媒体的使用方法。另一方面,在走访了解学生思想状况以及网络爱好的基础上,建立集思想性、知识性、技能性、服务性为一体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专题网站,建立QQ群、微信群,保证师生、师傅与实习生及时交流与沟通。通过建立的网络平台,教师、企业师傅对学生学习、工作、生活、心理、思想等方面的困惑与问题进行解答,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确保学生掌握技术技能,适应工作环境,完成角色转变。

4.改进教学评价体系。教学评价体系包括对学生、教师和课程的评价。对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评价、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成效的评价,不能简单通过课堂理论考试等方式完成。而应将理论知识和职业技能相结合、职业素质与现实表现相结合、思想认识与行为习惯相结合。既考查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知识的掌握,又考评学生在现实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表现;既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与技术技能的掌握程度,又重视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等非智力方面的发展状况。同时,为体现考核和评价的全面性、合理性,评价的主体不仅包括老师,还包括企业师傅,使评价全面展示学生的思想、能力、技能等综合素质。

当前,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已经在各高职院广泛开展。我们要善于把握工学结合模式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总结规律,更要进一步优化教育内容,改进教育方法,完善管理机制,健全考评体系,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与工学结合模式紧密结合,促进高职学生健康成长成才,成为高素质高技能型应用人才。

参考文献:

[1]钱广荣.实践教学所要解决的几个认识问题[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7)

[2]李光胜.高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制约因素[J].继续教育研究,2016(11)

[3]许俊生.高职院校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机制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5(20)

项目基金:广东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4年度研究项目(德育专项) (2014JKDYY23);2015年度广东省级学校德育创新项目(2015DYYB053)”;广东高校校报研究会2014年度课题 (2014YB010)。

作者简介:

林华开(1977-),男,硕士,广东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上一篇:彩票店主“截留”千万大奖是盗窃还是侵占 下一篇:论“来”、“去”的运动轨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