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孔乙己》中的“君子固穷”背后的深刻意蕴

时间:2022-10-23 10:17:14

摘要:《孔乙己》是鲁迅先生创作的经典小说之一,仔细研读《孔乙己》一文,其身上处处散发着封建文化的气味。他坚守孔孟之道,“君子固穷”的传统价值观。正是这样的一种价值观,使得孔乙己沦为不会营生的废物;毒害着他的心灵;并且操纵着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常态价值观。本文从这三个方面着手,旨在探索“君子固穷”背后的深刻意蕴,从而对孔乙己的悲剧命运做出新的考察。

关键词:孔乙己;君子固穷;深刻意蕴;悲剧意义

《孔乙己》这篇文章中,出现了两处论语中的话,其中一是“君子固穷”,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深思。“君子固穷”语出《论语》,原意是指君子安贫乐道。[1]这句话是孔乙己与咸亨酒店的酒客争辩,一时情急之下说出的话。鲁镇酒店的酒客拿他寻开心,出他的丑,丢他的脸,揭他的短,说是“亲眼看到你偷了何家的书,吊着打。”一般说来,我们往往认为孔乙己说这话时因为受到封建思想的毒害过深,情急之下的脱口而出。然而,在我看来,“君子固穷”的本意不止于此,其背后隐藏着深刻的意蕴,“君子固穷”的传统价值观其实是造成孔乙己悲剧命运的根源。

君子固穷的价值观,使得孔乙己丧失了根本的生存之道。文中的孔乙己仕途不顺,屡次进学都以失败告终。可悲的是,他又不肯放下读书人清高的架子,像短衣帮那样选择营生,因而,他的命运注定是不可避免的悲剧。他认为自己是所谓的“君子”,那种粗鲁的“短衣帮”生活不符合他的身份,有损读书人的颜面;宁愿受尽嘲笑,也不肯脱下象征他身份的长衫。即使他沦落到了那样的地步,依然以“君子”自命,这并非是简单的安贫乐道可以解释。对于孔乙己来说,偶尔做些偷窃的事儿,并非是仕途不顺或者命运坎坷,直接原因是贫而好喝。如果说他“能够安于贫困”,他就应该贫死不去做“偷窃的事儿”。他当了酒客们的面承认了“窃酒”的事实,并且能够用“安贫乐道”这样的话进行辩解,可见是懂得“君子固穷”的确切含义的。然而,这样的一种价值观使他丧失了养活自我的本领,使得他沦为别人谈话的笑柄,更可悲的是,他因为个人偷书而被吊打进行辩解,成了众人的笑料,实乃可悲!他宁愿为自尊受辱进行辩解,却不愿营生,实乃可恨!他并非“君子”,只是一般社会的“苦人”,却无法认清自身价值,实乃可怜!他丧失了生存的根本,终日浑浑噩噩地生活,却仍然选择选择自欺欺人,认清不到自己的价值,其结果只能是悲剧。

“君子固穷”的传统价值观,深深地毒害了他的心灵。“君子固穷”的价值观本身并没有错,然而,在等级森严的社会环境下,它已经衍生为科举制度的一种寄生虫,潜伏在知识分子的心灵深处,无意识地操纵着人的心灵,吞噬着人的灵魂,使其变得麻木,迂腐。比如说文中的孔乙己教小伙计写字,本是一件寻常事,不寻常的是他教小伙计写“茴”字,并且教他“茴”字的四种写法。他认为,这是读书人才会的“本事”,“短衣帮”那些俗人是不懂的。他以自己的本事而自豪,并且将此作为他炫耀的额资本,在他看来,“短衣帮”那群人只是懂得干苦力的粗鄙之人,不懂得知识分子的文化;正因为他保持着读书人的清高,使得自身无法和短衣帮那群人交流,只能向小孩子说话,来遮掩内心的窘迫。此刻的孔乙己貌似是在寻求自尊,其实早已失去了自尊,沦为他人嘲笑的资本。正是因为所谓的孔孟之道,他有着强烈的等级观念,他与周围的世界格格不入,甚至连孩子都嘲笑他。他是清高的“君子”,鄙视劳动,看不起劳动人民,不以劳动人民为伍,对“短衣帮”的问话不屑置辩。他是科举制度的牺牲品却以读书人自居,他那满口“之呼者也”,一“排”一“罩”的动作也是读书人的文雅动作,“从不拖欠”的品行也是所谓的读书人才具有的,“君子固穷”的传统价值观早已潜入他的内心,他的灵魂早被啃噬得一干二净。

另外,失去灵魂的孔乙己的尊严被践踏,其实是自己作贱自己。文中有一处细节描写:“幸而写得一笔好字,便替人家钞书,换一碗饭吃。”[2]可见,孔乙己是可以养活自己的!可他最后却落得如此下场,实在是自作自受!有人曾经把孔乙己的悲剧归结到封建科举制度和封建社会。但这是不全面的,一个人的悲剧不可能全部都归结于时代和制度,我们在考察他悲剧命运背后的同时,不能疏忽个人的因素。正如文中的孔乙己,他的悲剧很大程度上源于他自身。像孔乙己这样的文人其实有很多,难道每个人都像他一样,明明有养活自己的本领,却依然选择去干些偷盗的事儿,以至于落得如此悲惨的下场吗?当然不是,孔乙己身处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他却无法认清自身的角色,固守一己之见,愚蠢不知变通,其结果只能是悲剧。假若他想要过上温饱的生活,那么他大可凭借抄书的本领白养活自我,也不必落到如此悲惨的地步。鲁迅塑造孔乙己这样一个落魄的知识分子形象,让我们深思,究竟毁掉孔乙己的是什么?所以我们绝不能仅仅把他的悲剧归结于封建社会。我们可以从鲁迅所塑造的一系列知识分子中看出,孔乙己实际上属于麻木、还未觉醒的知识分子。同为知识分子,他与鲁迅笔下的魏连殳、吕纬甫存在着本质意义上的不同,后者在某种程度上是觉醒了的知识分子形象,但在强大的现实面前却无路可走,终于被现实所吞噬。而孔乙已不是这样,他无法认清自身的角色,更为可悲的是,孔乙己自身的人格没有丝毫的觉醒,属于麻木并且被撕碎而毫无反抗精神和思考的悲剧人物。他写得一笔好字,却依然养活不了自己,他认为读书人的事儿不算偷,只肯说“窃”。[3]可见,“君子固穷”的理念对孔乙己的毒害太深,即便他是懂得它的确切含义,却依然以此为借口,为自身开脱,来维护自己仅有的可怜自尊,最终只能走向命运的深渊。

“君子固穷”的传统价值观,统治了孔乙己的思想,并且操纵着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常态价值观。儒学思想作为中国传统的主流思想,统治了中国近千年的历史。传统的儒学思想对于君子内在信念有着众多的要求,《论语》中有多处记载孔子及其高足讨论君子和小人之辩的文字。如“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而已”。”可见,孔子认为真正的君子并不需要太多技巧来求得生存,他们不应该过于考虑生存层面的问题,更应该关注人道的推广。因此,儒家经典所教育人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成为君子。中国传统的知识分子显然都受到了这样的影响。“君子固穷”的传统价值观成为了知识分子的常态价值观。然而,就是这样的一种价值观,在不同的时代却能产生不同的结果。小说中的孔乙己处处实践行着儒家所规定的“君子”之风,从他的言谈中他不自觉地流露出深厚的儒家功底。当人家取笑他偷书的时候。他说了一句“君子固穷”。对他而言,这句话是下意识的反应。他的内心深处一定是看不起这样短衣帮的,他宁可饿死也会去“多能鄙事”的。他按照儒家规定的君子人格标准生活着,矛盾着,痛苦着。在行为上,他也尽力践行着“君子” 要求。他主动教小伙计写字,凸显他的善良诚挚;他从不拖欠,可见他的言而有信;他只偷“读书人”的书,也可以看出他独特的操守。可见,鲁迅笔下的孔乙己,其实是传统儒家文化的一个代表,一个想做“君子”却被他人视为“小人”的尴尬者。在这样的一种环境下,传统的知识分子所信奉的儒学理念在新时代必然会走向没落。像孔乙己这样的知识分子还有很多,他们无法与时俱进,因而只会丧失生存之道和灵魂,成为悲剧性的人物。

当然,更为悲剧的是,这样的一种价值观在当时的“底层人”看来,是滑稽可笑的。文中的孔乙己自认为是“君子”,其实只被他人视作“小人”。掌柜,短衣帮,小伙计成为无所不在的否定力量,无情地粉碎他的生存之梦,使得他的生存空间成为一种麻木,冷漠,无望的世界。酒店里的每个人都笑他,众人笑他的原因大多一样,是因为孔乙己自身连半个秀才也没有捞到,却总是端着读书人的架子。这种所谓的“君子”作风在他们看来简直是可笑。他们不仅鄙视像孔乙己这样清高的读书人,更是彻底鄙弃“君子固穷”这样一种传统的价值观。在他们看来,像孔乙己这样无能的“小人”,比那些胡作非为的“小人”更可恶。因此,他们“竭尽所能”地讥讽他,嘲笑他。面临这样的生存空间,孔乙己早就失去了自我,沦为命运的奴隶,走完了悲惨的一生。

孔乙己的一生是悲惨的,“君子固穷”的传统价值观不仅使他丧失了生存的根本之道,更让他成为科举制度的牺牲者,孔孟之道的殉道者。他循规蹈矩地按照儒家规定的君子人格标准生活着,却沦为时代下的畸形儿,只能被他人视为“小人”的悲惨者。“君子固穷”传统价值观造成了他悲剧的一生。然而,在其背后,更加掩藏着他的可怜,可悲,可恨!

参考文献:

[1]董清洁.关于君子固穷的注释[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1982(00).

[2]钱理群,王得厚.鲁迅作品全编・小说卷[M].浙江文学出版社,1998:23.

[3]张光兵.中的人性探究[J].时代文学(下半月),2014(04).

上一篇:经历“一无所有”的人生第二次起航 下一篇:浅析电视剧版《红高粱》对原著意象的继承和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