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观设计课程教学对策

时间:2022-07-17 03:50:14

景观设计课程教学对策

引言

院校转型是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常态的大背景下,从国家战略层面出发,将部分高校从学术型高校转为应用技术型高校。旨在将应用技术型高校建设成为直接融入产业链价值创造过程以及地方行业、企业共同成长的新型大学。要求在办学过程中思想观念要发生根本性转变,从过去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要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建立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复合型人才价值观。环境设计专业就是伴随着改革开放成长起来的新兴应用技术型专业,并且紧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课程设置、教学以及人才培养模式都处于动态发展之中。

一、应用技术型高校景观设计课程教学现状

当前我国城镇化进程正在快速发展,自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国家更注重人与环境的和谐相处,人居环境建设已提高到国家层面,全国城镇化会议上提出要建设记得住乡愁的景观,对景观设计从业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据不完全统计,全国范围内有近1800余所院校开设有与景观设计相关的课程。从院校背景分类看,主要集中在理工科类院校、农林类院校、师范类院校、艺术类院校,还有其它类型的各种院校等,整个专业设置与分布处于过度混乱的局面。虽然景观设计教育在数量上较多,但是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是起步晚,底子薄,以及开设课程的方向性和目的性不够明确,造成教学过程中存在较多问题。为了使培养的人才更能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对景观设计课程教学进行改革就变得迫在眉睫。

二、环境设计专业景观设计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20世纪后期由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化的可持续发展思想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共识,可持续发展思想逐渐成为各国发展决策的理论基础。环境设计是建立在客观物质基础上,以现代环境科学研究成果为指导,创作理想生存空间工作的过程。以原在的自然环境为出发点,以科学和艺术的手段协调自然、人工、社会三类环境之间的关系,使其达到一种最佳的运行状态。环境设计专业具有相当广的含义,它不仅包括空间实体形态的布局营造,而且更重视人在时间状态下的行为环境的调节控制。①引言部分对开设景观设计课程的几类院校已进行了说明,从专业设置角度分析也可以得出同样的结果。这些院校均开设有环境设计专业,不同的是因院校类型、办学条件的不同。既存在环境设计专业景观设计方向,也有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开设景观设计课程,处于转型过程中的昌吉学院就属于后者。

(一)课程起步晚,教学条件差

环境设计专业大部分设在院校之下的二级院系,如艺术学院、设计学院、美术学院等,基本脱胎于艺术设计、室内设计、环境艺术设计等专业方向。随着高校学科专业建设发展以及环境设计专业内涵的丰富,从2005年至今十年里,各高校相继开设了景观设计课程,与其它课程相比,景观设计课程在应用技术型高校中开设比较晚。这类院校的前身多数为专科高校的美术系,最初主要以美术教育为主,大学扩招以后逐渐增加了非师范类的艺术设计专业。因我国中小学还没有开展设计教育,目前只是在美术和通用技术课程里增加了一点设计类知识,而美术教育在我国教育体系中尚处于边缘地位。由于需求优先,因此,具有师范历史的院校设计专业的规模较小,各个院校对专业建设的投入也随之减少。②类似于昌吉学院环境设计专业的情况还比较多,现有教学资源也仅仅是专业院校的零头而已。昌吉学院环境设计专业现有学生160名,只拥有基本教学设施,教学条件简陋。如计算机机房只有40台PC电脑,一个多媒体教室,与其它两个专业共用一间300平方米的展厅,再无其他与专业相关的实训实验室。大四上学期的专业实习主要以学生自己主动联系和教师推荐实习单位,教学条件的简陋严重制约着专业建设,课程教学质量也难以保障。

(二)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仅流于形式

景观设计课程在环境设计专业开设具有较强的时效性和一定的盲目性。应用技术型高校对学生的职业能力要求很高,所以学校越要考虑到学生未来进入专业领域和市场的要求。随着市场对环境设计需求的细分,教师越来越发现已有的课程设置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就业需求,甚至不能让他们在专业发展前沿占有一席之地,于是广大教师也一直处于焦虑状态,而一直未找到好的解决方法。目前很多人才培养方案将过去四年课程压缩成三年,课时压缩,课程减少。在授课的过程中,教师基本上采用课程讲授、单独辅导、集体讲评三结合的方式,具有传统美术教育口传心授、师徒承袭、现代课堂相综合的特点。景观设计课程教学通过对实际项目进行实践性模拟实训,对学生进行设计能力的培养,同时将景观设计流程、原理、方法融入教学之中。但是教师大部分出身于绘画、美术教育、艺术设计等专业,在授课过程中受诸多非理性因素影响,会因教师的不同而产生较大的随意性,讲概念、重形式,对项目的场地分析、需求分析流于形式,设计最终以效果图表现为主。从而忽略了课程的教学目标要求,教学质量难以保障。

(三)师资结构扁平化,学科缺交叉互补

应用技术型高校环境设计专业教师队伍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和积累,年龄和职称结构逐渐趋于合理,但主讲教师仍以讲师和少数副教授为主。景观设计课程教师团队的知识结构呈扁平化特点,具有生态学、植物学、规划学、建筑学等专业知识背景的教师严重缺乏,难免出现因人设课的现象。授课内容和讲授方式是课程设置得以实现的最重要基础,而这个基础的执行者就是任课教师。但大多数教师是从室内设计专业跨界而来,或者是园林设计专业刚毕业不久的青年教师,这些教师虽然有高学历,但是都比较年轻。从学校毕业后就从事教学工作,对设计项目实际操作把握不到位,教学实践能力相对欠缺,繁重的教学任务和生活压力造成教师对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力不从心。从艺术设计专业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环境设计专业自身很年轻,教学经验和实践能力主要是在前几年室内设计课程教学中积累的。转型院校的师资基础本身就很薄弱,学缘结构相对单一,从室内设计向景观设计跨界对教师的要求高,对各学科知识交叉整合要求更高,也是各高校普遍存在的瓶颈。

三、对昌吉学院景观设计课程教学的思考

地方新建本科院校转型设置势在必行,随着新疆成为新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新疆的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大量的能够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应用技术型人才,既为昌吉学院的发展增添核心驱动力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准确定位,因材施教

处于转型背景下的昌吉学院经过多年的积累和发展,已建成很多优势学科和特色专业。作为环境设计专业教师,我们必须理清思路,认识自己,进而把握时机,准确定位,希望在新的时期有所作为。环境设计专业将从工业化、批量化向艺术化、精细化方向深入发展,应用技术型高校应该具备“大设计”的概念,模糊与其它艺术与设计专业的界限,冲破固有思维桎梏,积极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创新需求对接,主动出击,寻找机遇,把握恰当时机,为办学争取资源和创造条件。准确定位是一个动态发展的概念,当前的高等教育基本是在国家教育部要求的人才培养方案大框架下根据自身条件进行最优化配置。毕竟大学扩招以后,我国教育指导方针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通过对本专业近几年毕业生就业跟踪调查统计分析,得出毕业生就业率很高,对口率较高,满意度较好,五年内改行者甚多的结果。作为景观设计课程任课教师,需要遵循学院专业人才的办学定位,更要对景观设计课程进行准确定位。如针对学生良莠不齐的实际情况,我们设定了初级、中级和高级三种目标。即初级目标,能够对住宅庭院景观进行调研分析、场地规划、方案设计;中级目标,能够对小微场地进行调研分析、场地规划、方案设计、扩初设计;高级目标,能够对一般场地进行前期调研与分析、概念设计、方案设计、指导扩初和施工图设计、指导项目施工等。要明确自己所授课程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位置,学生的背景有哪些差异,针对不同的学生采用何种方式更为有效,在课程考核中怎样才能不失偏颇,体现公平公正特点,切实做到实事求是,因材施教。

(二)景观与室内协同,科学设置课程群

近代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几乎无法回避职业化教育要求的高涨。尽管有很多人对大规模的高等教育职业化倾向表示担忧,甚至极为反对,但至今仍无有效手段能阻止职业化需求的膨胀。③而应用型高校的办学理念、办学定位、办学体制就是要从传统的追求学术型向应用型转变,这是一种现代创新,而非导向趋利化,专业建设要从目前的封闭式向开放型转变。昌吉学院环境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处于动态发展之中,由过去单一的景观设计课程向课程群转变。学生基本能够掌握景观设计基本流程、原理和方法,对小微场地景观设计能够较好地把控和表达。随着房地产市场蓬勃发展,住宅的多元规划设计,带花园的平层大宅、复式楼、别墅群不断涌现,并且都需要设计和施工。因场地规模小,实用功能和审美要求高的原因,与建筑、规划、风景园林的同行相比,环境设计师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能够从客户需求、场地现状、材质属性、视觉元素、场所精神营造等方面,打通室内外空间设计的固有思维壁垒,将室内空间与室外场地整体考虑,运用环境设计师独特的思维,将场地、需求、功能、形式、情感完美统一,力求达到室内外空间多元融合,相得益彰。经过几年的课程教学实践和教学反思,深知需要进一步将景观设计课程与室内设计课程相协同,优化配置。在授课中要注重横向和纵向课程之间的连续性、逻辑性、交叉性,培养学生室内外空间设计知识的迁移能力,从而开阔学生眼界,提高环境设计专业师生宏观把控思维能力,发扬精雕细琢的精神追求。

(三)产教研结合,互动式教学

德国威廉•冯•洪堡倡导的教学-科研-学习的连结体是近代高等教育史上的重要教育思想,现代设计教育鼻祖格罗皮乌斯对德国包豪斯学校的设想中,坚持理论教学与实践实践设计相结合,他认为实践是教学、科研、学习最好的统合方式,应该说这种理论逻辑和洪堡的设想是一脉相承的,至今影响着整个设计教育界。国内大部分院校环境设计专业在教学中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尝试着从企业聘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设计师担任专业课教师,并将部分专业课直接安排到工地授课,对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大有益处。院校转型成为应用技术型高校,对师生有了更高的要求。环境设计专业的景观设计课程教师有着很强的形态构成能力和审美素养,动手能力强,擅长方案创作。但是缺乏实际项目操作经验和落地项目少的原因,经常沦为设计院的效果图。如果教师能够调整心态,放下架子,从项目前期调研、场地现状及周围环境分析,吃透设计任务书,进行概念设计、方案设计、指导扩初和深化设计,再跟进两个项目的施工,那么教师就基本具备了指导学生设计实践的能力。不但有深入调研还有科学分析,更有良好的创意和精美的设计表现,使得设计项目具有很强的操作性。教师能够更好的将课题研究、课程教学和设计实践三者结合,做到产教研联动,使得教学与科研更有价值和意义。环境设计专业学生大多数是艺术类考生,具有很强的模仿能力。如果教师能够走出去,相信学生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冒”出来。课堂讲授与实训,课后实习与实践的教学方式,能够使学生将现实的问题和前沿的知识带回课堂与师生沟通、交流、分享,从而从根本上做到教学相长,提高教学质量。

四、结束语

院校转型对于环境设计专业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在不具备开办景观设计方向的情况下,经过几年的建设和发展,课程建设和教学质量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是社会竞争的残酷和企业对设计师的严格要求,也是我们共同面临的一道难题。如何在有限的条件下将景观设计课程教学质量提高,是专业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问题解决的妥否,与我们自身发展休戚相关,任重道远。

作者:王小冬 单位:昌吉学院

上一篇:留学生眼科学教学思考与实践 下一篇:生物技术在林木遗传改良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