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财务收支的区分与审计救济途径选择

时间:2022-07-17 12:35:24

财政财务收支的区分与审计救济途径选择

摘 要:依法推进法治政府是审计机关实施审计监督的重要任务。从财政收支与财务收支的区别入手,就其学理含义及法律含义进行阐述,并从审计救济途径上来选择合理的方法,以促进政府审计工作取得实效。

关键词:财政收支;财务收支;审计救济;途径选择

根据《宪法》、《审计法》的规定,对于审计机关要从权责上履行好有权必有责、有权必监督、违法必追究的监督职责。推进依法行政,落实好法治政府建设,审计机关要从审计实践中,从维护法律尊严上促进人人守法。审计救济主要有政府裁决、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对于审计救济途径的选择需要与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的合理、正确区分上入手。对于学理上及法理上的含义差异,本文将从定义阐述上加以梳理,并对三种审计救济途径进行明晰。

一、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的区别

(一)学理上的区别

从《审计法》的规定中来看,对于被审计对象对审计决定不服的,可以依法提出行政复议或行政诉讼。对于有关财政收支的审计决定不服的,可以提请本级人民政府裁决。对于该规定中的财政收支与财务收支的概念,作为常用词,也存在多种理解。从实践来看,对于审计人员来说,财政收支、财务收支是易混淆的词汇。其学理含义对比如下:财政是国家政府职能单位,既属于经济范畴,又表现为政治现象。它是国家政治权力进行国民收入分配和再分配的基础。财政收支分为财政收入和支出两部分,财政收入包括预算收入、预算外收入,而公共财政体制将财政收入分为税收收入、非税收收入和债务收入。财政支出主要是政府对公共产品或服务所进行的财政资金支付,如对各项社会基础设施的支出等。从性质来看,财政支出又分为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可见,对于财政收支是基于国家管理视角的资金形态,是属于国家分配范畴内的各项资金活动。财务收支是隶属于某一部门,不同的主体如企业、单位,对其经济活动中的各项资金活动进行概括。财务是反映经济活动中的利益关系,对于财务活动有投资活动、营运活动、筹资活动、分配活动等,不同主体下的投资与受资、债权与债务关系是不同的。从上可知,对于财政收支与财务收支的区别,主要以其主体而变。但需要认识的是,对于两者的联系又是交叉的。从国家视角来看,对于财政收支主要属于国家分配范畴内的各项资金活动。从部门视角来看,财务收支主要是反映企业、单位各项经济活动的资金流向,如各类财务投资、筹资、及资金分配等活动,通常要受到相关企业、单位及职能部门之间的协调,以客观反映其资金运动。从上述学理分析可知,对于财政收支与财务收支所包括的内涵是不同的,不仅需要依托其主体,还要从资金的流动上进行区别。如对于国家某部门的预算资金来说,从国家视角是财政收支,但从单位角度则习惯称之为财务收支。同样的一笔资金,却具有多重定义。

(二)法理上的区别

从法律角度来看,对于财政收支、财务收支既是理论概念,也是法律概念,在法理上两者的含义为:《宪法》规定,对于审计机关的工作主要是对国务院各级政府机构的财政收支及企事业单位的财务收支进行审计监督。可见,对于受审计对象,如果是国务院下属各部门或地方各级政府,则应该是对其财政收支进行审计监督;而对于企业事业单位来说,审计监督的对象是财务收支。我国《审计法》在其概念的明晰上,对于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的区别主要依据被审计单位的性质。如对财政收支的规定,国务院各部门或地方各级政府,对财务收支的规定为国有金融机构或企事业单位。由此可见,对于财政收支的审计是从各级政府各部门及下级政府预算的执行情况进行收支监督,而对于各级政府部门的直属单位,《审计法》提出的是本级政府的直属单位,而《预算法》在概念明确上不包含企事业单位。《国务院组织法》中对直属机构的明确上,基于精简需要设立若干负责专门事项的办事机构。如某省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等。可见,对于“直属单位”概念的澄清是其区别的关键。《审计法实施条例》在对财政收支与财务收支的界定上也存在差异。依照条例可知,对于被审计单位属于国有金融机构,以及国家规定的应该接受监督的相关单位,其在财务审计中对各项会计事务的核算是属于财政收支的。这与《审计法》中规定的依据被审计单位性质来区分财政收支与财务收支是一致的。同时,《审计法实施条例》中对两者法律含义的明确又存在差异。财政收支与财务收支是不交叉的,在审计实践中,应该从法律规定的科学性、严肃性上遵照执行。《审计法》第22条规定“政府投资或以政府投资为主的建设项目的预算执行情况和决算”,对政府或以政府投资为主的主体,其在接受审计监督中应该是政府,应该属于财政收支。而在《审计法》第18条规定中,对于中央银行的审计则列入了财务收支,由此带来的差异性与中央银行隶属国务院的下属部门相关。

二、不同收支下的审计救济途径选择

全国人大在修订《审计法》过程中,针对财政收支审计争议的裁决交由政府,而在前些年,审计中出现部分本审计单位提出异议的现象,特别是国务院下属个别部门在提交审议预算执行等报告时提出一些异议,不利于对政府形象的维护。财政收支与财务收支的区别,对于审计救济途径的选择至关重要。从审计救济的定义来看,国家机关依法对审计执法行为造成的不利后果给予的法律补救机制。如对于不同被审计主体,主要是有关国家机关,而审计客体是审计执法行为及其后果,审计救济是从消除和减免审计执法不利后果上,对于被审计机关及责任人的合法权益给予补救,如对所造成的损失进行补偿或赔偿。在选择补救途径上,审计救济主要包括行政内救济和行政外救济,对于行政内救济主要是行政复议和行政裁决,其方式有撤销或变更审计决定,责令重新审计等。对于行政外救济主要从通过司法机关对审计执法行为进行救济,其主体是人们法院,而客体是各类审计机关的执法行为,救济方式是行政诉讼,主要是针对合法性救济,而不考察是否合理性。对于政府裁决的选择,依照《审计法》规定,对于审计单位作出的财政收支决定不服的,可以提请本级人民政府裁决。其涉及的审计对象主要是本级政府下属各部门,以及直属各机构,政府参与的投资项目,审计救济途径为提请作出审计决定的本级人民政府。对于行政复议或行政诉讼,依据《审计法》规定,对于被审计单位提出的审计决定不服的,可以申请行政复议或提起行政诉讼。对于该规定中所要求的审计对象,应该属于国家事业单位、国有金融机构、以及使用财政资金的各事业单位;在国有企业中,由政府参与或受政府委托的各单位,以及社会捐赠的其他基金、资金,政府援助、贷款项目等,对于审计救济途径的选择应该是行政复议或提起行政诉讼。针对经济责任审计中的审计救济,在《审计法》中的规定中,审计机关对于国家机关或属于审计机关监督的其他责任人,在财政收支、财务收支及其他经济活动中应该履行经济责任的审计对象,其审计救济途径的选择应该根据审计机关作出的经济责任审计决定,如果是财政收支内容的,则可以选择行政复议或提起行政诉讼;如果是属于财务收支审计的,如中央银行、国有事业组织、国有企业的主要责任人,可以选择政府裁决。

三、结语

总之,对于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的含义区分,主要从其法律主体上来界定。我国《宪法》、《审计法》、《审计法实施条例》等法规在概念界定及执行中,要从系统论的观点入手,划分好财政收支及财务收支的性质及含义,避免审计纠纷。对于政府投资及政府参与的建设项目,以财政收支审计来选择政府裁决;对于政府投资的参建项目中涉及到有关建设、施工、采购等审计的,根据《审计法实施条例》,应该对其有关的单位进行财务收支审计,其救济途径应该为行政复议或提起行政诉讼。

参考文献:

[1]高志明.《审计法实施条例》修订后财政财务收支的正确区分和审计救济途径的准确告知[J].审计月刊.2010(05).

[2]苏彩玲.财政收支运行差异对资金流动性的影响[J].上海金融.2013(12).

[3]艾春丽.我国审计法律制度的缺陷与完善[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4(24).

[4]王龙飞,刘文.国家审计法治建设初探[J].现代审计与经济.2014(06).

(作者单位:商丘市睢阳区审计局)

上一篇:加强企业会计监督的思考 下一篇:酒店管理中整体服务意识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