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散文阅读答题规律指导(一)

时间:2022-07-17 09:18:08

高考散文阅读答题规律指导(一)

文学类文本阅读,是最能体现语文阅读特质的阅读。不少高考考生在高考语文选考部分选择放弃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感到文学类文本阅读难度大,答案“不可捉摸”,答题过程容易盲人摸象,似乎无章可循。其实,任何事物都有其内在规律性,作为集中体现人类精神文明成果的“文学作品”更是如此。只要我们掌握其规律,完成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也是能够取得优秀成绩的。

考生可能对“考纲”关于文学类阅读的种种“专业性”表述感到迷茫和困惑,以致“知难而退”。如果用通俗的话语表达,我们大致可以作这样的理解:文学类文本阅读主要考查我们理解鉴赏文本中重要的词语、句子、文本材料、表现技巧、作者倾注字里行间的情感倾向和作品艺术形象意义的能力。

具有文学作品的阅读能力,是一个高素质的现代文化人必须具备的基本素养,所以,提高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能力,不仅是“高考”的需要,也是做“现代人”的需要。

为了便于大家具体地理解文学类文本阅读考查的基本内容,这里,我们先看一道2011年高考“全国卷”文学作品试题,探讨其中的阅读答题规律(限于篇幅,试题文本有删节)。

【高考真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7题。

针挑土

芳菲

从湘西回来,和朋友说起黑妮;说起在凤凰的偶遇,说起跟她去苗寨跑了一天,看她做的种种事,感慨得很;说想起一句记不全的俗语,“什么什么像针挑土,什么什么像水推沙”,黑妮就是在针挑土;黑妮!黑妮……

一边说黑妮,脑子里一边浮现她朴素清瘦的样子,不知为什么有隐隐的心疼。凤凰是她的故乡,但和我们这些外人在一起,倒是她有几分害羞腼腆。黑妮如今工作、居住在意大利,做湘西扶贫工作的时间不短了。最初是一帮一地助学,先后帮了几十个孩子。前些年申请到一笔经费,设计了“湘援游”这个项目。如今每年都会回来几趟,带来游人,带来捐款;关键是,耐心地、苦口婆心地,教苗族妇女如何保存她们优美的刺绣艺术。“负责任的旅游”,听黑妮说,这一旅游概念正在欧洲兴起,它强调旅行者对目的地生态和文化的责任,在旅游资费中,捐出一部分作为扶持当地可持续发展的基金。

黑妮就在其中做穿针引线的工作。

她在大山里找出苗族传统文化仍保存良好的村寨,从房屋构造、村寨形态、人伦礼仪……最后落实到妇女们的苗绣――这是可以直接带来经济收益的活计……

老家寨的妇女已得知黑妮要来,身着节日服装的她们已聚集等候,先用快乐的迎客歌在院子里欢迎,然后进屋拿出各自的绣品,等黑妮来评判。

……

下午去另一个苗寨,又是近两小时车程。“这一个绣得比较好,就是村寨的形态不如老家寨,建了些新房。”黑妮对一个个的目的地都很了解。等到回城,太阳已经有倦容了。

晚上我们在沱江边吉夫开的咖啡馆休息聊天。

咖啡馆的壁挂上有一个插页,取下一看,是凤凰手绘地图,封面图案取自传统苗绣,那五彩灵动的喜鹊,我看得呆了一下,原来这样好。地图10元一份,买下可算对湘援游的支持,还可得一枚徽章作奖励。我想了想,红着脸买了四份,说回去送朋友,肃静的黑妮眼睛亮了。老天!

这有什么用!我心里说。

有没有用,真不知道,但我忘不掉他们,我查了针挑土的俗语,原来是这样说的:“成家好似针挑土,败家好似水推沙。”“赚钱好似针挑土,花钱好似水推沙。”一下把我的心挑亮了!既然世世代代,要成就一件事都这样难,从来就这样难,那么,以难易成败来衡量黑妮们的行为,有什么意义呢?且写下这一短文,送上对她的祝福吧。

15. 解释下面这句话在文中的含意。(4分)

等到回程,太阳已经有倦容了。

16. 文中反复出现的“针挑土”有哪些丰富的内涵?(6分)

17. 面对黑妮的“针挑土”行为,“我”表现出怎样复杂的情感态度?文中的相关笔墨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6分)

【答题误区】

回答这样的试题,不少考生的得分很低。其主要原因,一是答题缺乏科学思路,“跟着感觉走”;二是理解句子不懂得抓住“关键词”联系上下文和文章主旨去把握句子内涵。如上述第15题,有考生的答案是,等到回去时,太阳下山了;有的答案则是,说明大家都很疲劳了。这样作答虽然不能说完全错误,但不得要领,内容不完整,自然得分就很低了。

第16题,我们看到了考生这样一些答案:①比喻做事很艰难;②用针挑土,比喻方法不对;③表现了这里的人做事效率很低。

除了第一个答案还有些靠谱,第二、三个答案都让人感到匪夷所思。这样的答案都是考生不懂得阅读规律,“跟着感觉走”的结果。

【答题思路】

下面我们为大家介绍这类试题的答题思路。

上述第15题这样的“句子”理解题,答题基本要点是:第一,抓住句子的关键词,联系上下文理解其在文中的含义;第二,分析该句子的修辞手法或表现方法;第三,指出该句子与文章主旨意义的联系。

第16题是一道文中“词语”意义的理解题。我们要注意的是,这样的“词义”决不是词典意义,也不是像一些考生所理解的脱离文本的所谓“深刻含义”。回答这样的试题,就要“以本为本”,“以旨为据”。我们可以遵循这样的基本思路:把握词语的基本意义,理解词语的语境意义,明确词语的情感意义。

我们以上述高考试题为例,解说如何运用我们所述的答题思路。

按照上述答题思路,第15题句子理解题,我们首先容易抓住其关键词是“倦容”,其意义为“疲倦的样子”,其次,太阳“疲倦”显然是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而作者的目的则是借此表现人物(黑妮)为了湘西旅游发展而奔忙的辛劳。

我们若将这样的理解整理好写成连贯的句子,就可以得到该题的完整答案。高考评卷参考答案:既以拟人手法交代回程时天色已晚,又点出当天行程紧张、工作辛劳。

同样,根据我们的答题思路,回答第16题,首先明确“针挑土”的基本意义是指做事情的过程漫长而艰难,而在文中几处不同的语境中其具体意义又有差异,在文章开头引用的意义则是指的是“针挑土”的基本意义,而在记叙了黑妮工作的难度及其坚持精神后,再度引用其俗语,显然是指“援湘游”工作进行的难度和黑妮工作的坚持不懈(语境意义),表现黑妮迎难而上永不言败的精神(主旨意义)。这样,我们将这一分析整理后,就可以得到该题的比较完整准确的答案了。高考评卷参考答案:①黑妮工作状态的写真:从一点一滴做起,持之以恒,积土成山;②“援湘游”现状的隐喻:苗绣传统文化正慢慢消退,要促使湘西生态和文化可持续发展,如针挑土;③水滴石穿、永不言败的精神象征:“成家好似针挑土”,“赚钱好似针挑土”,“世世代代”,生生不息。

下面我们再看一道2011年高考山东卷的现代文阅读试题。

最近我读了一些鼓吹人类到地球以外的行星上去另谋生路的文章,之中最著名的是美国德克萨斯大学艺术和人类学教授透纳的《到火星上去生活》,文中乐观地声称,将火星改造成一颗可供人类生存的星星正在变得越来越可行。他的口号是:“把火星改造成为花园吧!”――通篇都是私人的幻想,而不是眼睛的科学论证。

如果我们都对火星或者金星的严酷自然环境缺乏想象力,那就请把目光转向新疆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它是世界上最大的流动沙漠,“塔克拉玛干”的蒙古语意思是“进去不出来”。这是一片32万平方公里的死亡沙海!我可不愿意看到整个地球有朝一日变成塔克拉玛干。在宇宙太空中,地球原是一条很安全的、很舒适的小飞船。如今它因人类的错误误触了点礁,漏了些水,人类理应积极行动起来,亡羊补牢,拨正航向,这才是唯一的出路,而不是弃船逃走。

听听在航天飞机上负责地球观测、摄影的飞行专家斯普林格说的话吧:

“实际上,在飞船上你能一瞬间瞥见整个大陆,至少是从东到西的大陆。你能看到,最有价值的财富是陆地;你还能看到,地球环境里发生了什么事情。当你看到到处都有被砍伐的森林的地块时,心里真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这迫使人民认识到,我们必须要开始保护我们的环境,要比现在做得更好些。”

因为,天堂是没有的。

(选自《天地徜徉录》,有删改)

20. 结合文章,简要分析划线部分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4分)

这道题考查考生对表现手法的理解。回答这种试题,我们要注意这样三点:一是明确修辞手法或表现方法;二是指出运用这一手法的作用;三是概括运用这一手法对表达思想情感的意义。

这样,我们容易回答该问题:首先句子运用了比喻手法,用小船比喻地球,把因人类对地球环境的破坏比喻成小船触礁;其次,理解到这样的比喻明确了人类对于地球环境的责任,人类应该将自己破坏的“小船”(地球)修补好,而不是实行抛弃小船(地球)的逃跑主义;第三,其情感意义上强调了人类对于地球的责任和义务,突出了人类对于地球环境保护的必要性和责任性。高考评卷参考答案:运用了比喻手法,以小飞船喻地球,用触礁、漏水喻地球灾变,强调了地球对人类的重要性,以及人类积极行动起来保护环境的必要性、紧迫性。

修辞分析要求掌握常见的修辞手法及作用,在文章中结合内容详细分析,不可泛泛而谈。答案要素包括修辞名称、表现形式、作用三部分。

可见,回答文学作品类的试题,也是有规律可循的,掌握了它的规律,就容易把握作者在文章中的情感脉络,从而理解作品的思想意义。

当然,文学作品讲究“涵咏”和“意会”,很多“情味”不是通过“科学”分析能够“一言以蔽之”的。但高考答题却是要求有“科学评价”的,而文学既有艺术的复杂意蕴,也体现科学的逻辑关系,所以,我们掌握并运用科学规律回答高考试题,是获得文学类阅读试题高分的有效“法宝”。

【仿真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拾豆子

刘庆邦

下过一场秋雨,天放晴了。午后我和妻子在京郊的田野里闲走。霜降的节气过了,杂树的树叶已经有所变化,有黄有红有紫,呈现的是斑斓之色。田里的玉米棒子都收走了,玉米棵子有的被放倒,有的还在田里站立着。躺在地里的玉米棵子经雨水一淋,散发出一种甜丝丝的气息。田边的牵牛花儿正在开放,越是到了秋天,它们的喇叭花儿开得越密,色彩愈加艳丽。有的牵牛花儿把“喇叭”牵到酸枣树的最高处,仿佛在对天鸣奏。结满红珊瑚珠一样的酸枣树,似乎并不反对牵牛在它们头顶吹“喇叭”,或许它们正想借力宣传自己的果实呢。

来到一块割过豆子的地边,我提出到地里看一看,看能不能拾到豆子。我从小在农村长大,小时候每年秋天都到地里拾豆子。

豆子收割得很干净,乍一看只见豆茬,还有聚集在垄沟里的一些豆叶。但不管豆子收割得再干净,总会有一些豆粒在事先炸开的豆荚里跳将出来,散落在地上,并埋在浮土里。妻子先发现了一粒豆子,捏在手上给我看,很欣喜的样子。我发现的豆子比她还多,我一下子拾到了三粒豆子。我从随身挎着的背包里翻出一个塑料口袋,把我们拾到的豆子集中放在塑料袋里。若不是下雨,这些小小的黄豆粒是很难被发现的。黄豆粒大概也不愿被埋没,它们盼着:给我雨,给我水!雨下来了,雨水拨开了浮土,淋在豆粒身上,豆粒很快便以又白又胖的姿态呈现出来。被雨水淋湿的豆叶巴巴地贴在地上,散发的是一股股糟香。用手搂开垄沟里的豆叶,常常能让人眼前一亮,禁不住叫出好来。因为豆叶下面往往藏着一窝白胖喜人的豆粒。覆盖着的豆叶让我想起玩把戏的人常用的一块布单,布单一掀开,说声变,把戏就变了出来。这里的把戏是豆粒。

我记起小时候有一次拾豆子的事。夜里下了雨,第二天一早,母亲就把我和两个姐姐喊起来,让我们到西南地里去拾豆子。

拾豆子的小孩子太多,我那天拾的豆子并不多,该回家吃早饭时,我拾到的豆粒只有半茶缸。而我的两个姐姐提的是竹篮子,她们拾到的豆子都比我多得多。母亲看到了,会不会嫌我拾得少呢?我想了一个办法,用我拾到的豆粒,和村里的一个小伙伴交换了一些豆荚子。我把占地方的豆荚子垫在茶缸子下面,把豆粒盖在上面,这样一来,从表面看,豆粒几乎是一茶缸,就显得多了。湿豆子需要晾,两个姐姐一回到家,就把拾到的豆子倒在堂屋当门的地上了。尽管我把拾到的豆子跟两个姐姐拾到的豆子倒在了一起,我弄虚作假的事还是被母亲发现了。母亲很生气,认为我做下了一件错事,还是严重的错事。母亲说我从小就这么不诚实,长大了不知怎么哄人呢。为了让我记住这次教训,母亲不仅严厉地骂了我,还对我作了处罚,不许我吃早饭。这件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几十年过去,只要一看到豆子,或只要一提到豆子,我都会联想起这件事。

我和妻子心里都清楚,我们踩着湿地在地里拾豆子,并不是因为我们家缺豆子。人家送给我们挺好的豆子,我们拿回家就放下了,老也想不起吃。我们不在意豆子本身的价值,我们拾起的是一种比豆子宝贵得多的精神性的东西。

(选自2011年11月21日《文汇报•笔会》,有删改)

1. 文章最后说,“我们拾起的是一种比豆子宝贵得多的精神性的东西”,如何理解这里的“宝贵”一词的内涵?

2. 请你理解句子“玉米棵子经雨水一淋,散发出一种甜丝丝的气息”的意义。

3. 文章第二段里有“覆盖着的豆叶让我想起玩把戏的人常用的一块布单,布单一掀开,说声变,把戏就变了出来”,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

1.“宝贵”包括过去农村艰苦生活的经历、体验和记忆,少年时期获得的诚实做人的品质。

2.“甜丝丝”运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形象地表现了农田气息带来的美好愉悦的情感体验,表达了作者对农村生活的喜爱之情。

3.这里运用了类比的手法,表现拾豆子的愉悦感,真切地表现从土里发现豆粒的惊喜之情。

(作者单位:广州市第四十七中学)

责任编校彭琳

上一篇:高考小说阅读答题规律指导(三) 下一篇:高考函数考点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