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研究

时间:2022-07-16 05:56:09

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研究

摘 要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已成为西方主要国家应对危机、提振经济的战略选择。美国、日本、欧盟等发达国家都将注意力转向新兴产业,并给予了前所未有的强有力政策支持。我国已经具备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基本要素和条件,应充分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抓好落实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工作,以争夺未来世界经济和产业的主导权。

关键词 战略性新兴产业;金融危机;产业政策;培育对策

中图分类号 F06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3-0461(2012)12-0074-08

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经验表明,新兴产业是新兴科技和工业、商业及金融的深度融合,代表着未来科技创新的方向和产业发展的方向。在科技革新力量推动下,一批又一批新兴产业在战胜重大经济危机的过程中孕育成长,且以其特有生命力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成为摆脱经济危机的主要力量,并在危机之后推动经济进入新一轮繁荣。战略性新兴产业将成为世界产业结构调整、产业转移和技术转移的重心。我国应该抓住机会,促进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

一、主要经济体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战略性新兴产业强调三个关键词:新兴科技、新兴产业和战略性,它具有明显的优点:一是产品具有稳定且发展前景看好的市场需求;二是具有良好的经济技术效益;三是能带动相当一批产业的兴起。金融危机发生后,世界各国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发达国家纷纷提出“再工业化”、“低碳经济”和“智慧地球”等新理念,抢占未来发展的制高点。

1. 美国:“再工业化”和“新能源”战略

金融危机发生后,美国实行了短期经济刺激和长期经济促进相结合的经济战略和政策。其中短期经济刺激政策的主要手段是财政援助和减税,目的在于拯救危机中的美国经济和创造社会就业;长期经济发展战略可以归纳为两个方面,即“再工业化”战略和“新能源”战略。“再工业化”是奥巴马政府近期促进产业发展的主要战略方向。该战略主张重新加强国内工业尤其是制造业发展,通过促进制造业高速增长,让美国回归实体经济,并力图转向“出口推动型”经济发展方式。为此,美国政府主要采取了降低制造业成本和提升制造业创新水平两方面措施。发展“新能源”战略是奥巴马政府近期经济发展战略的重点之一,投资发展“气候友好型能源”是核心。美国计划在未来10年,通过投入1,500亿美元资金进行新能源开发,创造500万个新工作岗位。另外,美政府还准备启动一项每年对100万个低收入家庭实行能源增效的计划。

2. 欧盟:“2020战略”

2010年3月,通过分析“后危机时代”世界经济的特征,欧盟委员会了《欧盟2020战略》的正式文本,描述了未来10年欧盟的经济发展战略。该战略文本认为,“后危机时代”欧盟的经济发展战略目标是,通过高效使用资源和鼓励自主创新,实现经济更加健康和更为“绿色”地发展。

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方面,欧盟“2020战略”重在提高“绿色技术”和其他高新技术水平,决定在2013年前投资1,050亿欧元用于“绿色经济”的发展。规定欧盟各国救助汽车业的资金必须用于节能型汽车的研制及生产,必须用于小排量、洁净型或者混合燃料汽车和电动汽车技术的研制与产品生产。同时政府辅之以消费优惠或补贴政策,从而起到开发新产品、保持就业稳定、带动消费和扩大市场的总体目标。

3. 日本:转向“需求引导型增长”模式

日本把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点放在商业航天市场、信息技术应用、低碳产业、新型汽车、医疗与护理、新能源(太阳能)等新兴行业。2009年3月,日本政府出台了为期3年的信息技术发展规划,侧重于促进IT技术在医疗和行政等领域的应用。2009年4月,为配合第四次经济刺激计划,日本推出了新增长策略,发展方向为环保型汽车、电力汽车、低碳排放、医疗和护理、文化旅游业、太阳能发电等。

随着世界金融危机的逐步消退,2009年12月,日本政府在此前“新经济增长战略”基础上,提出要制定“新增长战略”,旨在确立金融危机后日本长期经济发展方向。目前,虽然这个战略的具体政策措施还在修订中,但战略体系已经基本明确,并将成为日本未来10年经济发展战略的主要实施框架。

“新经济增长战略”认为,“后危机时代”是日本经济彻底摆脱“失去的十年”的绝佳机会,日本经济增长模式要从以前依靠公共投资和遵从“市场原教旨主义”,转向需求引导型增长模式。为此,日本政府将从利用国内要素和扩大对外开放两方面寻求经济增长的动力。其中,在利用国内要素和促进国内产业发展方面,日本政府准备在环境和“新能源”产业领域投资50万亿日元,创造140万个就业机会;在医疗、健康产业领域投资45万亿日元,创造280万个就业机会。在扩大对外开放方面,日本政府将致力于建立亚太自由贸易区,同时通过发展对外旅游业,进一步提升日本在亚太地区的经济地位。

4. 韩国:“绿色增长”战略

2009年7月,韩国了《绿色增长国家战略及五年行动计划》,提出“绿色增长”的经济振兴战略,重点发展绿色环保技术及可再生能源技术,实现节能减排、增加就业和创造经济发展新动力三大目标。

未来5年,韩国将累计投资107万亿韩元发展绿色经济,并将创造156万至181万个就业岗位。韩国政府还计划在大城市开展“变废为能”活动,充分利用废弃资源。到2012年,在全国建立起14个环境能源城;到2020年,建成600个利用农副产品实现能源40%自给的低碳绿色村庄。此外,韩国政府还计划在未来4年内拥有200万户使用太阳能热水器的绿色家庭。

二、中国大力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成长

面对百年不遇的世界金融危机,我国加快科技发展、抢占未来经济发展的制高点,增强自主创新能力。2009年3月,国务院出台《关于发挥科技支撑作用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意见》,推出加快实施重大专项、为重点产业振兴提供科技支撑、支持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等六项科技支撑措施,实施加大财政投入、加强科技人力资源建设等四项保障政策。

2009年5月13日,中央财政预算计划2009年安排328亿元、2010年安排300亿元左右,带动企业投资,主要推动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大型飞机等11个科技重大专项的实施。同时启动实施一批自主创新产品规模化应用示范工程,加快实施技术创新工程,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6月5日,《促进生物产业加快发展的若干政策》公布,就加快培育生物产业提出了“加大财税政策支持力度”等33项措施,旨在将生物产业培育成为高技术领域的支柱产业和国家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2009年7月7日和9日,国务院两次召开的经济形势座谈会提出,要支持和推进新能源、生物医药、第三代移动通信、“三网融合”、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创造新的市场需求,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设想一提出,立即引起海内外广泛关注。

2009年11月3日,总理在《让科技引领中国可持续发展》的讲话中指出了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选择标准和方向,并特别指出,要着力突破传感网、物联网关键技术,及早部署后IP时代相关技术研发,使信息网络产业成为推动产业升级、迈向信息社会的“发动机”。

2009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次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作出部署——要抓紧研究提出培育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总体思路,强化政策支持,加大财政投入,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2009年12月27日,总理在中南海紫光阁接受新华社专访说,每一次国际金融危机都会带来一场科技革命和大变革,中国开始考虑对产业的科技支撑,着手研究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特别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在无锡中科院物联网研究所调研后,连续召开三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座谈会,科技、经济和企业方面的人士参加,来研究中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除了发挥诸如像装备制造业我们传统的优势以外,应该大力发展互联网、绿色经济、低碳经济、环保技术、生物医药,这些涉及未来环境和人类生活的一些重要领域,比较系统地提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发展的方向,把它同“十二五”规划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到2015年,主要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将达到8%,到2020年将升至15%,而目前这一比重连2%都不到。

2010年9月8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确定了7个产业发展的重点方向、主要任务和扶持政策。目前,国家有关部门正在编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这将成为中国在本轮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继4万亿投资和十大产业振兴规划之后的又一轮刺激经济的方案。在“十二五”规划编制中,将新兴战略性产业的编制作为重点,产业的发展方向、战略重点和重大举措也需要随之确定。

三、我国具有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基本要素和条件

在中央作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大决策后,相关部委、地方政府积极行动,发展规划、资金投入、扶持机制等政策环境不断优化,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在许多关键领域与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正在日益缩小,高新区作为新兴产业载体功能日趋完备,我国具备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较好基本要素和条件。

1. 新兴产业发展的政策环境不断优化

新兴产业在其发展初期,大多为缺少竞争优势的弱势产业,对这些产业进行必要的培育和扶持,是促使它们快速发展的重要条件。如前所述,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以来,中央多次明确提出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抢占新兴产业的制高点。相关部门抓紧落实具体发展措施,各地政府积极响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政策环境正在不断优化。

在中央作出发展新兴产业的重大战略决策后,国家发改委、科技部等相关部委迅速行动,酝酿具体发展措施,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如由发改委等部委组成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思路研究部际协调小组已经开始着手编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工信部将结合对“十二五”工业和信息化体系的总体考虑,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领域研究编制专项规划,如重大节能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集成电路、平板显示、软件、宽带及移动通信,新能源汽车、航空、海洋工程装备、卫星及应用等,积极引导和扶持相关产业发展。

由于新兴产业关乎经济发展的未来,地方政府对于发展这些高技术战略性产业积极性非常高,许多省市已经抢在国家出台具体规划之前,先行先试,出台本地发展新兴产业的相关规划,以对接国家可能出台的相关产业规划,而且有许多措施和创新,围绕着新兴产业的新一轮竞争已经拉开序幕。2009年9月27日,武汉市政府召开常务会议,原则性通过了15个新兴产业的《实施方案》,这是地方层面出台的首个系统性新兴战略性产业规划方案。武汉市已经敲定了五大新兴产业的2015年发展目标,其中仅光电子信息产业将实现工业总产值3,000亿元。江苏确定了主抓新能源、生物技术和新医药、新材料、节能环保、软件和服务外包、物联网六大新兴产业发展。重庆市提出要打造航空航天基地,未来将重点发展七大新兴产业: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信息网络、生物医药、航空航天、新能源汽车,到2015年产值可达到1.2万亿元,相当于目前重庆市工业产值的1.5倍。湖南省也规划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方向。广东省提出要“腾笼换鸟”,“腾笼”就是说要把那些科技含量低的传统产业腾到其他地方去,“换鸟”就是把新的高科技产业,战略性的新兴产业引进来。

2.高新区作为新兴产业载体功能日趋完备

高新区具有良好的制度、政策和服务环境,建立了从技术研发、技术转移、企业孵化到产业集聚、集群的一整套企业创新和产业培育体系,探索形成了培育成长型企业和产业集群的有效模式,成为我国新兴产业持续涌现的发源地。

首先,企业创新资源不断向高新区聚集。目前国家高新区集聚了7,000家研究开发机构,700多个国家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和开放实验室,300多家产业技术检验检测平台,科技资源的共享和公共服务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

其次,涌现了一大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型企业。2008年,国家高新区拥有5.3万家企业,其中规模过亿元的企业近6,000家,上百亿的99家,上市企业927家。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如华为、联想、中兴、百度、京东方、尚德等开始走出国门,参与国际竞争。

再次,高新区产生了多项具有战略意义的创新成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技术源头。如“中国芯”的组群、千万亿次高性能计算机、人用禽流感疫苗、抗肿瘤蛋白质药物、第三代通信移动技术、中文搜索软件、下一代互联网、卫星导航、燃料电池等等。

最后,高新区的科研力量和研发投入高度密集。目前,国家高新区拥有各级科技人员135万人,占全国的30%。2008年,高新区企业的R&D投入为1,658亿元,占区内生产总值的7.9%,这个数字接近甚至超过了许多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2008年,国家高新区人均生产总值为25.9万元,土地利用效率、投资强度和投资效益都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3. 技术创新对新兴产业的驱动力日益增强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在于核心技术的开发与储备,技术创新和应用是新兴产业的重要驱动力。我国政府高瞻远瞩、提前谋划,在不少领域的技术研发启动较早,与国外差距很小甚至同步,局部领域还取得领先优势。如在电动汽车方面,我国动力电池关键技术、关键材料和产品研发与国外先进水平比较总体相当,车用电机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不大,是为数不多的具备一定技术能力的产业领域。一些骨干企业比如比亚迪公司的锂电池,科力远公司的镍氢电池,它们的技术、产业化水平以及对关键技术的掌握在国际上是比较先进的。生物产业上,我国在生物信息学、基因组学、蛋白质工程、生物芯片、干细胞等生命科学前沿领域具有较高研究水平,一大批生物技术成果或已申报专利或进入临床阶段或正处于规模生产前期阶段。物联网在技术研发、标准制定、应用示范等方面已走在世界前列,一批关键技术取得重要进展,已成为国际标准制定的主导国之一。

4. 产业基础设施正在逐步发展完善

新技术、新产品的推广应用及产业化是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我国通过政策引导及示范工程建设,把国家自主创新成果推向产业化、市场化、规模化的前沿。科技部、国家发改委等相关部委相继实施了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半导体照明、太阳能光伏和并网输配、高性能宽带信息网(3Tnet)的规模化应用或示范工程,加大了自主创新技术和产品的推广应用力度。如推动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的“十城千辆”行动,推动半导体照明(LED)的“十城万盏”计划和推动太阳能光伏发电应用的“金太阳”工程。 “三网”融合等相关领域的产品推广应用和大规模示范也正在抓紧进行。我国已形成规模较大、体系相对完善的新能源产业,光伏电池产量居世界第一位,太阳能硅材料国内自给率达到了25%,太阳能热水器年产量占全球产量的一半以上,风电内资与合资企业产品装机容量超过外资企业,已具备每年生产6台~8台套核电设备的能力。物联网已开始在智能物流、交通、智能电网、安防、环境监测等领域开展应用。已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IPv6互联网,初步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

5. 我国具备发展新兴产业的较好资源条件

从资源条件看,我国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稀土具有丰富、优异的光、电、磁、超导、催化等性能,广泛应用于尖端科技领域,有“工业味精”“新材料之母”的美誉,是发展新兴产业不可或缺的核心资源。中国是全球最大的稀土资源国、生产国和出口国,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的单一高纯稀土产量约占全球总量的90%。从2005年开始,中国稀土产量连续5年超过10万吨,2008年产量高达12.48万吨。2008年全球稀土消费量约为13万吨,其中中国国内消费约7万吨。我国是世界上生物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拥有约26万种生物物种、12,800种药用动植物资源、已经收集32万份农作物种质资源;具有十分珍贵的人类遗传资源,至今已收集了3,000多个家系样本;建立了全球保有量最大的农作物种质资源库与亚洲最大的微生物资源库。在新能源产业发展上,水能资源技术可开发装机容量世界排名第一。太阳能资源非常丰富,2/3的国土面积年日照小时数在2,200小时以上。全国陆地可利用风能资源加上近岸海域可利用风能资源,共计约10亿千瓦。生物质资源可转换为能源的潜力约5亿吨标准煤,今后随着造林面积的扩大和经济社会的发展,潜力可达10亿吨标准煤。在电动汽车发展上,电动汽车的关键零部件所需的原材料,如锰、铁、钒、磷、稀土等在我国是富产资源;电力供应充足,一天的低谷电量可供4,000万~5,000万辆电动汽车充电;同时电力来源广泛,可以充分利用多种可再生能源及清洁能源,支撑新能源电动车的发展。

6. 创新基金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支持作用不断增强

最具创新活力和能力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是我国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结构调整,引领新一轮经济繁荣的开路先锋。作为第一个用于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政府专项基金——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已经实施了10年。它以资助初创期和成长初期企业的技术创新产品开发为切入点,帮助中小企业迈过创新发展的初创期,有效缓解了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催生了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快速成长。创新基金探索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政府有效扶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模式和机制,在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中实践国家意志和国家战略,不断创新支持方式,探索构建全方位支持系统。

四、我国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面临的机遇和风险

从总体上看,我国的产业还处于国际产业链的低端,如果不能把握趋势、抢占先机,就会拉大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我们应扬长避短,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拓展经济发展空间。总的来说,我国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面临着以下机遇。

1. 消费结构的变化带来对新兴产业的需求

我国正处在消费结构快速变动和升级的时期,随着人均收入提高,居民消费结构加快变化,工业品和服务需求的结构调整方兴未艾,并呈现出多元化和个性化的新特征。这就要求我们通过调整产业结构进而改善供给来满足不断变化和升级的消费需求,通过不断发展新兴产业和开发新产品,创造和引领新的消费需求。我们要充分发挥我国国内市场规模巨大的优势,沿着即将到来的新科技革命的轨迹,选择那些具有广阔市场前景、能源资源消耗低、带动系数大、就业机会多、综合效益好的产业领域,进行重点培育和拓展。

2. 地区差异为发展新兴产业提供了战略空间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地区间的差异非常大,有着对技术多层次性的需求,有着战略纵深的市场条件,技术在中国比较容易实现大规模的产业化,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有着巨大的空间和回转余地。各地要在把握未来国际产业发展新趋势的基础上,充分考虑自身现有的经济基础,已有的产业结构特点,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选择那些在本地区最有基础、最具优势条件、能够率先突破的产业发展。

3. 我国发展新兴产业已有一定基础

从目前情况来看,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发展,具备一定的比较优势、良好的经济基础和广阔的发展空间。近10年来,我国企业盈余与固定资产折旧占比一直保持在高位,2009年这一数字在46%左右,这将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供充足的资金来源。我国新能源、节能环保等产业和技术已经具有一定基础,新技术、新产品、新服务方兴未艾,显示出蓬勃生机。很多领域都已经突破了产业化的临界点,很多中小企业进入创新活动的活跃期,低成本研发的竞争优势较为明显。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节能环保、航空航天等产业发展空间巨大,要抓住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出现的新机遇,通过企业并购、技术合作、建立海外研发机构、吸纳科技等各类人才等一系列举措,广泛而多渠道地吸收全球创新资源和最新成果,明确主攻重点,加强基础研究,突破核心技术,力争实现跨越式发展。

同时,发展新兴产业也要注意风险防范。现代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高投资、高收益、高风险的特征。一是技术创新的问题。新兴产业的技术还不是很成熟,技术路线多样,形成主流的技术路线和产品需要经过市场的长期筛选,这中间存在着极大的风险。二是产业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的问题。如太阳能发电和风力发电并网就遇到电网基础设施问题,电动汽车的推广使用中充电站的问题等。三是成本问题。新兴产业生产的产品和服务,由于技术、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不完善,规模小,往往成本较高。四是消费市场的认同度和消费习惯的养成。类似的制约因素,在不同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会以不同形式表现出来。因此,在选择战略性新兴产业、制定产业发展政策时,要充分了解不同产业发展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甚至是风险,并趋利避害地做好应对风险的准备工作。

五、发展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政策建议

1. 要做好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前瞻性工作

(1)全面贯彻并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重点是:明确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战略定位、基础性地位和重大意义,确定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及重大部署,从发挥市场主体作用、完善体制机制、增加投入等多方面入手,系统地提出加快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关键技术突破和规模化发展的政策措施,为推动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主导力量奠定政策基础。

(2)编制、落实《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重点是要理清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深入分析我们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系统提出“十二五”时期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总体思路、基本原则、主要目标,明确主攻方向、发展的重点领域和产业区域布局,确定需组织实施的重大任务,提出《规划》实施的政策与制度保障措施,从而明确我国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路线图。

(3)启动一批具有标志性的重大专项工程。在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七个产业领域,启动实施一批促进作用强且市场前景好的重大工程和计划;加快推进一批既有利于培育市场、也有利于落实惠民政策的新产品应用重大工程;加快推进一批重大自主创新成果产业化发展计划,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式和规模化发展;加大对核心、关键技术的研发投入,建设一批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创新平台,推动骨干企业提高自主创新的能力,促进中小企业技术创新。

(4)建立相关的配套政策体系。研究并制定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财税、金融、投资等综合性政策,尤其要解决好新兴产业的融资问题;加大对新兴产业的技术研发、支撑体系建设等的创新投入,注重产业链整体技术突破及联动发展,引导新兴产业进行合理的空间布局或集聚;加大财税、金融等政策扶持力度,引导和鼓励民间资金投入;设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专项资金,建立稳定的财政投入逐年增长机制;制定完善的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税收支持政策,鼓励银行等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支持,发挥多层次资本市场的融资功能。同时,还应大力推动体制创新,不断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法制环境,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供良好的体制和法制条件。

2. 做好科技重大专项服务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工作

发展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必须加大核心技术的攻关力度。要记住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实质是新兴科技,没有科技的创新就没有新兴产业。从历史来看,每一项新技术革命都会催生一个新的产业,如20世纪40年代的电子技术突破带动了一批高技术产业崛起,使人类从电器时代进入了电子时代。之后,信息技术和生命科学的迅猛发展带动了信息产业,推动人类社会进入了信息时代。因此,发展新兴产业必须集中力量开展技术创新、掌握新技术、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

(1)探索新型的举国体制。我们在组织实施重大专项时要借鉴“两弹一星”、载人航天的经验,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新型举国体制,形成强大的科技攻坚力量,以科技发展的重大跨越带动产业竞争能力的全面提升。国家已经明确了各重大专项第一行政责任人及专职技术责任人,强化了各方的职责所在,并健全了行政与技术两条线的组织管理体系。各有关部门重点加强了科技重大专项的综合协调、整体设计和协同推进工作,进一步完善了科技重大专项的评估和监督体系。

(2)加强整体推进和科学管理工作。要树立大科学和大工程观念,采用系统工程的思维方式,提高科技重大专项的科学管理水平:一要加强统筹策划和部署,明确重点工作及时间节点要求;二要加强协同推进,通过组织制定技术路线图、凝炼标志性成果和综合平衡工作,促进专项任务部署的系统性和集成性;三要建章立制,研究制定项目、经费及知识产权等方面的管理规定。同时建立信息管理系统平台,开设重大专项网站,以信息化支撑管理的科学化及规范化。

(3)强化系统部署及产业化环境建设。在任务安排方面,要瞄准产业发展的高端或前沿,遵循市场、产业发展规律,按照创新链、产业链上下游关系,系统部署各项工作任务;在组织推进方面,要瞄准专项产业化目标,建立“技术研究、产品开发、应用示范和市场推广”的完整创新链,注意提升产业链各环节的创新能力,加快培育、发展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在政策环境建设方面,要制定切实可行的税收优惠、金融支持等配套激励政策。

(4)促进产、学、研、用的有机结合。对于重大产品和工程类项目,强调由企业牵头承担,并注重发挥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的作用,鼓励采用业主负责制、用户考核制等方式,建立健全产、学、研、用相结合的组织实施机制。要结合国家技术创新工程的实施,以科技重大专项为载体,推进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建设,促进科技和经济的有机结合。

(5)凝聚高层次的创新、创业人才。新一轮人才争夺战已经成为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广聚人才是顺利完成科技重大专项的关键。当前,科技重大专项已吸引了一大批活跃在科研、生产第一线的最优秀人才,凝聚了我国一流的科研机构、高等院所和创新型企业的核心团队,国家也已实施了吸引高层次人才的“”,在一些重点学科、重大专项、高新技术及金融管理等领域加快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科技重大专项已成为凝聚、造就优秀创新、创业人才的重要平台,也正在成为我国优秀人才成就事业和实现价值的重要舞台。在重大专项实施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过程中,要大力培养并造就一大批创新型人才,高度重视创业型专业人才包括管理人才的培养,给那些勇于创新创业的人才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

(6)有针对性推进园区和基地建设。要加大对新兴产业园区的财政扶持力度,制定支持园区产业集群发展的优惠措施,对发展产业集群和建立特色工业园区的规划布局、土地使用、税费减免和金融支持等方面进行倾斜;要加大园区招商引资的力度,增强招商意识,创新招商方式,建立多渠道、宽领域和全方位的招商网络体系,做深做实招商工作,以引进优质龙头型企业为带动,促进新兴产业集聚的形成;要加大建设园区和基地的硬件设施的力度,提升服务功能,增强园区对新兴产业集聚的吸引力;要着力抓好重点经济区域率先发展,像珠三角、长三角和环渤海地区加快发展高端制造产业具有许多优势,我国要成为世界制造业强国和新的世界制造中心,很大程度上将取决于这三大区域在世界制造业中的地位和竞争力。

3. 具体抓好并落实若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工作

(1)加快发展新能源产业,构建高效、清洁和可持续的能源体系。一要注意推进可再生能源规模化发展;二要注意加快研发和应用先进核能技术;三要注意实现煤炭合理高效清洁利用。

(2)加快发展新材料产业,满足经济社会和国防建设的需求。要重点抓好超级结构材料、新一代功能材料、环境友好材料和生物医用材料领域,把握四个重大战略发展方向:航天航空用高性能结构材料、微纳电子材料和器件、光电子材料与器件及材料与环境的协调技术。

(3)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节能环保产业是我们发展低碳经济、绿色经济和循环经济的载体,涉及到节能降耗和环境保护两大重要领域。节能服务产业发展的主攻方向是工业、交通及建筑三大领域节能。需要强调的是,我国发展新能源汽车已具备良好的基础和广阔的市场前景,只要进一步增强自主创新、明确技术路线、鼓励市场营销,我国完全有可能争做全球新能源汽车的“领跑者”。

(4)加快发展生物医药产业,努力为提高人民的健康质量服务。这方面要重点研究医药生物研发技术、后基因组技术、再生医学技术、生物医学工程、远程技术等,加快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

(5)加快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带动制造业和服务业的优化升级。要重点抓好三件大事:一是加快实现三网融合。要坚持着眼长远、统筹规划,确定合理、先进和适用的技术路线,促进网络建设、业务应用、产业发展和监督管理等各项工作的协调发展,探索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三网融合模式;二是推进“感知中国”的物联网建设,抓紧突破关键技术,制定标准体系,拓展应用领域,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占领物联网的制高点;三是开展后IP时代的技术研发,以支持对当前互联网的改善提升及面向后IP网络的平滑过渡。

(6)加快发展绿色、智能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实现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的转变。在当前世界环境和能源约束日益趋紧的大趋势下,只有同时具备了高科技、资源和能源消耗低特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才具有持久的生命力。为此,一要大力发展光机电一体化技术,重点是抓好微机电系统和机器人技术、核心单元技术及传感器技术,尤其是数控机床技术。我国机床消费量居全世界之首,但70%的高档数控机床却需要进口,这种局面不利于我国经济发展,必须尽快改变;二要在重大成套装备制造技术方面有大的突破。首先是要在大飞机及关键技术、新一代运载火箭及关键技术、大型清洁火电、核电设备及关键技术、海洋工程装备及关键技术、新一代节能型轿车、新能源汽车设计制造技术等方面要有大的突破。应认真总结并推广自主创新的“高铁模式”,创造出更多的世界一流的高端制造产品。

4. 多层次、多渠道、多方式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国际间交流与合作

低碳和绿色技术没有国界。我们必须坚持开放的理念,反对任何形式的贸易保护主义,尤其是借绿色低碳之名行贸易保护之实的行为。要积极推动世贸谈判多出成果,大力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更好地实施“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战略,为企业发展低碳产业和产品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

(1)要善于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发达国家通过30多年的努力,在新兴产业发展方面已形成了技术、产业与市场的良性循环,产业链上各个环节已基本实现平衡,拥有世界领先的新能源新、材料技术,我国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的应用和推广还处在初级阶段,与发达国家相比,技术上尚存在较大差距。我们应积极参考、借鉴发达国家政府在创造市场方面的有效做法,尽快培育我国新兴产业产品的消费需求,以市场为动力创造新兴产业发展的良性循环。要通过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学术交流等机制,建立全球技术合作的网络,在新兴产业基础研究和实用化研究方面进行广泛的交流现合作,并在合作中积极吸收他国先进技术,加快自我研发创新,同时考虑共同开发第三国市场,从而实现互利双赢或多赢。

(2)加大新兴产业“走出去”的力度。随着经济全球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国际新兴产业发展相互间的依存度持续加大,加之我国作为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发展新兴产业的潜力巨大,发达国家凭借其在新兴产业上的优势地位,对新兴产业领域的合作态度也比较积极。我们应抓住此机会,加快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走出去”的步伐,通过国际合作、战略联盟等形式建立境外研发中心,跟踪世界最新技术发展态势;收购海外具备优势的相关企业,以境外加工贸易等合适形式开展跨国经营,扩大生产能力;进一步扩大海外投资合作,利用国外专业博览会开拓市场,扩大国际营销渠道,开发贴近市场、满足客户个性化需求的产品和服务,实现产品和产业的不断升级;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开展海外投资,提高其国际投融资合作的质量和水平,积极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重点产品、重点技术和服务开拓国际市场。

[参考文献]

[1] Roderick J.Macdonald. Strategic Alternatives In Emerging Industries [J].Journal of Product Innovation Management,2003,2(3):158-169.

[2] J.M, Utterback, Mastering the Dynamics of Innovation[M].Cam-bridge, Mass,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1994.

[3] Peter Z. Grossman, U.S. Energy Policy and Presumption of market Failure[J].Cato Journal ,Vol.29,No. 2(Spring/Summer 2009).

[4] Paul S. Ciccantell and Stephen G. Bunker. The Economic Ascent of China and the Potential for Restructuring the Millions of Good Jobs[J]. New Labor Forum 19(2):17-34,Spring 2010.

[5] .让科技引领中国可持续发展[N].科技日报,2009-11-24.

[6] 朱瑞博. 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及政策趋向[J].改革,2010(3):40-41.

[7] 王梦奎. 关于“十二五”时期的发展[J].管理世界,2010(12):1-6

[8] 马锁生,惠树鹏. 国外新兴产业发展举措对我国的启示[J]. 对外经贸实务,2010(11):37-39.

[9] 巫云仙. 美国政府发展新兴产业的历史审视[J]. 政治经济学评论,2011(4):93-109.

[10] 陆 军. 欧洲2020战略:解读与启示[J]. 欧洲研究,2011(1):72-88.

A Study of Development of China's Strategic Emerging Industries

Bin Jiancheng

(Department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and Business, Shanghai Institute of Foreign Trade, Shanghai 201620,China)

Abstract: Developing strategic emerging industries is becoming the tactic choice for major developed countries to handle crisis and boost economy. The developed countries, such as USA, Japan and EU, has diverted attention to emerging industries and given unprecedented policy support. China has the basic elements and conditions to develop strategic emerging industries. To acquire the dominance in the world economy and industry, great attention should be paid to learn advanced experience from foreign countries to breed strategic emerging industries in China.

Key words: strategic emerging industries; financial crisis; industrial policy; fostering policy

上一篇:中国古代抑奢思想和政策实践述评 下一篇:浅谈金融机构新闻危机及其化解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