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危机时代我国新兴产业发展的金融支持研究

时间:2022-03-16 07:04:59

后危机时代我国新兴产业发展的金融支持研究

内容提要:国际金融危机之后,各国纷纷推出新兴产业发展战略规划,以图摆脱危机所带来的困扰,调整产业结构,在新一轮发展中抢占经济制高点。自2009年9月总理连续主持召开三次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座谈会以来,从国家发改委到各地方政府都在紧锣密鼓地制定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由于金融在新兴产业发展在其中扮演了相当重要的角色,本文结合我国金融发展现状,对新兴产业的金融支持进行了深入探讨。

关键词:后危机时代 新兴产业 产业结构调整 金融支持

中图分类号:F830.49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1770(2010)05-052-04

本次由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给全球经济带来了巨大冲击,各国都开始反思其经济发展模式,美国、日本、欧盟等在“后危机时代”都将经济增长的关注点转向了新兴产业,并给予前所未有的强有力政策支持,我国也积极把选择与确定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经济发展的动力,全球正孕育着新一轮的技术突破与产业结构调整。

一、新兴产业概念界定

新兴产业出现的频次在国际金融危机以后陡增,但目前仍没有形成一个比较统一的概念。有些将其界定为Emerging industries,指正在产生或将出现的产业;有些则界定为New industries,指已经形成了的“新”产业。两种界定虽有差异,但综合来说,新兴产业应是处在产业生命周期的初创期(或萌芽期)的新产业部门或行业。这些新产业部门或行业受到新科研成果、新兴技术发明、相对成本关系变动、新消费需求的推动或是其他经济、社会以及环境约束方面的变化等作用,致使其产品或服务得以提高到一个潜在的营业机会水平下而形成与出现。

从理论上讲,资本的获利性是新兴产业出现与形成的最主要推动力,但从表现形式来看,产业的形成一般是在技术进步、资源供给和消费需求推动下完成。由于发明创造或者优先引进新技术,新兴产业(企业)技术不成熟,具有较强的技术自然垄断性,进入新兴产业的企业在投资初期会经历亏损经营,之后开始逐渐获得大量的垄断利润。作为“产业”概念,新兴产业的产出应当具备一定的规模,即其产出必须与国内其他产业的产出相比较中占有一定的份额;有一定数量的劳动者就业,并有专门的设计、技术人员、管理人员等;有专业的生产技术设备和技术经济特点;具有一定的社会影响,承担着不可或缺的社会经济功能[1]。

当然,新兴产业是相对传统产业而言的一个概念,具有时空性的特征。在一个经济系统中,任何产业的发展都存在一个产生、成长、成熟到衰退的过程。当新兴产业经过长时间发展,增长速度减缓甚至下降,市场需求基本饱和时,则将蜕变为传统产业。而当一种新的技术应用到传统产业中,传统产业也可能变成新兴产业。同时,某个产业在发达区域是传统产业,但在其他发展相对落后的区域却有可能是新兴产业。

目前,新兴产业主要是指新材料、新能源、海洋、空间、生物等新技术以及由于消费需求升级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一系列新兴产业部门。如美国新一届奥巴马政府在2009年2月17日签署的《2009年美国复兴与再投资法》,涉及的领域包括可再生能源及节能项目、生物医学、环境保护、航空航天、海洋、大气等。我国确定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主要有七个,包括新能源、新材料、信息产业、新医药、生物育种、节能环保、电动汽车等领域。

二、后危机时展新兴产业的战略意义

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主要发达国家纷纷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加快对新兴技术和产业发展的布局,力争通过发展新技术、培育新产业,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率先走出危机,抢占新一轮经济增长的战略制高点。

(一)助推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保持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抓手

产业结构优化一般包括产业结构合理化与产业结构高度化。产业结构合理化的标志包括最大限度满足社会需要、现有资源的合理利用、产业间协调发展、吸收当代最新科技成果等,而产业结构高度化则表现为高加工度化、高附加价值化、技术知识集约化和产业结构软化等。

新兴产业的发展能够实现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度化,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在新兴产业中,有些产业能够满足新的市场需求(如生物医药、健康产业),有些有利于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如新能源、新材料产业),而且一般都是技术创新的结果,具有较高的技术结构水平和较高的生产效率。另外,利用信息、生物等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实现农业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制造业由一般加工向高端制造转变、产品竞争向品牌竞争转变、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的互动并进,从而促进产业的高加工度化、高附加价值化和技术知识集约化,实现产业技术结构水平的整体提升。

从国际产业演进和发达国家发展历程看,每一次危机之后都会给新兴产业带来发展机遇,只有抓住科技创新和产业转移的重大机遇,适时地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优化,才能提升在国际产业分工中的地位,保持经济持续的增长态势。例如日本在石油危机后,减少对能耗高、污染大的产业支持,转而发展计算机、电子、新材料、新能源等产业;21世纪以后,则加大了对信息通讯、节能环保和新能源开发、生物工程、宇宙航空、海洋开发等一系列新兴产业的发展[2]。而一旦新旧产业的更替出现断层,就可能导致经济增长乏力和衰退,美国在上世纪80年代的经济发展困境和日本90年代以后的经济衰退,都是因为没能及时进行产业结构升级与新兴产业发展迟缓所造成。

(二)经济增长与低碳经济相融合的最佳载体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一直保持了高速增长,但经济增长是建立在“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模式之上的,这种高速增长积累了诸多的矛盾和问题,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势在必行。但单纯依靠传统的减排方式,并不能保证经济增长和减排目标的协调,特别是,当前中国正处在城市化、工业化的道路中,依旧有相当强烈的工业排放要求[3]。因此,寻求经济增长和低碳消耗之间最佳契合点成为当务之急。

新能源、新材料、环保、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均具有附加值高、资本密集、技术密集、能耗低、污染少等传统产业无法比拟的优势,属于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产业,是打造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产业的发展不仅为发掘新的经济增长点找到出路,也能有力促进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实现,产生产业生产力与生态生产力的和值效应[4]。

三、新兴产业对金融支持需求的经济学分析

新兴产业与其他产业一样,都需要经历不同的发展阶段,但是其发展阶段与一般产业不完全一样。同时,新兴产业作为高新技术产业化的结果或者满足新兴市场的结果,具有比较独特的发展特征。新兴产业的发展阶段及特性决定了其对金融支持特殊的需求特征。

(一)新兴产业不同发展阶段的融资需求

普遍意义上的产业发展的完整阶段,一般要经历形成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这几个阶段。对于新兴产业而言,形成期需细分为种子期和创建期两个阶段;发展到成熟期,将演变为一个经济系统中的支柱产业,属于成熟产业范畴;而到衰退期,则有可能被其他新兴产业所替代,沦落为衰退产业。因此,新兴产业主要包括种子期、创建期、成长期这三个阶段。当然,在成熟期,尽管已经不再属于严格意义上的新兴产业,但作为投资资金的“出口”阶段,属于新兴产业的延续期。

在种子期,企业尚未建立,产品尚未形成,属于技术研发阶段的中后期,此时资金的需求量相对较少,资金投入大约50%~60%为研究与开发人员的工资开支,主要依靠自有资金或政府资助,但也有少量为了解所关注行业最新发展动向的天使投资者的介入;到创建期,需要投入大量的机器设备、原材料、能源及建筑物等,进入到资金密集型阶段,这个阶段的投资量是种子期投资的10倍左右,要实现从样品到商品的关键性跳跃,投资风险最大、资金缺口也最大,但由于没有经营记录,获得以稳健为原则的商业银行的贷款支持难度较大,资金获取渠道较为有限,风险投资在这一阶段就显得极为重要,此外,政府的创业基金对于这一阶段的企业也有明显支持作用;在成长期,产品已经进入市场并有了一定基础,技术较为稳定,但需要更多资金以扩大生产规模和大规模开发市场,资金需求量是种子时期的100倍左右,此时需要从金融机构获得贷款支持而且也具备了可能性,风险投资资金也因行业与企业发展前景的逐渐明晰而大规模参与以获得超额回报;最后,到成熟阶段,作为新兴产业的延续期,投资风险大大下降,融资能力增强,融资方式呈现出多元化,融资的主要目的是为前面的投资寻找“出口”。

在整个发展过程中,除了大型企业可以通过内源性融资进行研发外,新兴产业成长根据各个阶段的目标、主体和特点不同,需要选择商业银行、投资银行、共同基金、风险投资基金、资本市场等不同的融资渠道和方式[5]。

(二)新兴产业特性决定了其对金融支持需求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新兴产业具有“三高”的特征:第一是高风险性。由于技术、市场需求本身具有不确定性,而新兴产业较长的周期导致这种不确定性增加,以及因为其管理复杂性所带来的经营管理风险等,新兴技术产业化的风险极高,对其投资的失败率高达80%,这也就成为许多投资者望而却步的一个主要原因。第二是高投入性。创建初期一般缺乏成熟的产业配套,原材料和零部件短缺而价格高昂,商业模式不成熟,市场开发的难度较大,初始成本较高;企业经营的盈亏点对产量规模有相当的要求,成长期需扩大生产规模和大规模开发市场,对资金的需求量相当大;从技术研发到批量生产需要较长过程,普通投资难以满足长期需要。第三是高回报性。对新兴产业的投资一旦成功,其获得的收益将是非常丰厚的,而且投资介入越早,收益越高。当然,这种高回报也就决定了尽管风险很高,但其融资仍具有可行性。

综上所述,新兴产业独特的发展阶段和特征决定其融资的特殊性,主要表现为融资价值的多元性、金融工具的多样性和融资结构的耦合性。

四、多层次金融体系支持新兴产业发展的路径选择

新兴产业对金融工具需求的多样性和融资结构的耦合性就决定了其发展过程中需要多种金融工具,而且各金融工具之间相互配合,互为支撑。

(一)充分发挥风险投资在新兴产业中的“发动机”作用

风险投资(VC)既是科技与经济结合的“剂”,又是推动知识经济发展的“原动力”,在新兴产业发展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我国自1985年引进风险投资以来,主要存在政府扶持力度不够、投资主体单一、资本来源渠道狭窄、制度供给不足、退出通道不畅等问题。

加大政府扶持力度。借鉴国外经验,对风险投资在信贷、税收等方面给予大力扶持,设立风险投资损失补偿基金,使风险投资者形成比较准确的收益预期;针对我国尚处于风险投资业初期的现状,在对风险投资采取引导与激励的同时,政府仍有必要通过辅以直接投资、拨款、补助的方式促进风险投资的发展,如建立风险投资引导基金,发挥杠杆作用,引导社会资金的流入,只是相应的风险投资在投资阶段上要相对前移,投资领域有所侧重。

实现风险资本的社会化、多元化。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建立多渠道、多层次的投融资体制,扩大风险资本来源、规模和数量。在可以控制金融风险的前提下,逐步允许养老金、保险金、信托投资等机构适时介入风险资本市场;引入国内市场业绩良好的大型企业集团、国外机构投资者进入风险资本市场,充分利用这些机构雄厚的资金实力和丰富的管理经验,带动风险投资的发展;广泛吸引对风险投资有正确认识、有资金实力、有承担风险能力的家庭或个人参与风险投资,扩大风险投资的社会基础。

完善法律制度环境。在《创业投资管理暂行办法》的基础上,加紧制定更为完善的与风险投资相适应的政策、法规,规范投资主体行为,完善风险投资运作规范,建立系统的、完善的风险投资法律体系,逐步塑造以法律监管为主,行政监管为辅的格局;加强风险资本运作中知识产权的保护,完善诸如《专利法》、《技术合同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等法律法规,制定《风险投资促进法》,加强对投资人权益和对创新者知识产权的保护。

(二)克服障碍,创新商业银行对新兴产业的支持形式

银行信贷资金进入新兴产业的公认障碍是,这一产业与生俱来的高风险,但我国金融体系中占据主导地位的仍是商业银行,对新兴产业来说,如完全失去商业银行的信贷支持,必然缺乏足够的资金支持而难以快速发展,而对商业银行来说,进入障碍也导致了分享新兴产业高额回报机会的错失。因此,商业银行对新兴产业适时、适度的介入是一种双赢的选择。整体思路有两种,一是通过构建风险保障机制降低商业银行对新兴企业的贷款风险,使之符合商业银行稳健性需要;二是针对新兴产业的发展特点和不同发展阶段采取灵活的金融政策,改变商业银行支持新兴产业发展的传统形式。

思路之一:构建风险保障机制

贷款担保。由各级政府设立专门的贷款担保基金,采用政府第三方担保形式为新兴企业提供贷款,弥补新兴企业普遍财产担保不足的缺陷,改善其贷款环境。担保基金的来源可以是从新兴产业所征收的税收、财政无偿拨款、科技三项经费等,行政主管部门根据新兴企业信贷担保计划,对符合条件的申请者,按贷款性质、数量和期限长短,提供一定比例的担保,并签订担保合同。

贴息贷款。政府对新兴企业的贷款给予一定的利息补贴,具体做法有对企业自由贷款给予高出市场平均利率部分的补贴或对企业最难获得的长期贷款给予补贴等形式。

贷款证券化。借鉴我国住房贷款证券化的做法,将商业银行对新兴产业发放的贷款转化为债券,然后利用资本市场或银行本身较好的服务网络优势出售给市场投资者,以融通资金,并使贷款风险由众多投资者承担,从而分散风险。

思路之二:采取灵活的金融政策,创新信贷管理办法

一是对新兴企业的科技创新成果、自主知识产权、产品商标、商誉等无形资产进行专业评估并作为贷款的抵押担保依据,解决其有形资产不足的问题;二是与新兴产业高风险相对应,适当提高商业银行对新兴企业贷款的呆账准备金率[6];三是适应新兴产业各个阶段的不同特点,改变传统的信贷管理方法,改善评估、评审和管理办法,创新对新兴企业和项目的贷款形式,积极探索灵活多样的金融支持形式。

(三)私募股权基金

私募股权基金(PE)是指通过私募形式融资,形成基金资产,交由基金托管人托管,基金管理人以“专家理财”方式,对非上市企业进行的权益性投资。私募股权基金的发展有利于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提高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私募股权基金与风险投资一起,作用于新兴产业的不同阶段。

以法律的形式明确私募股权基金的运作规范。尽管我国私募股权基金由于近年来立法上的重大突破,其设立形式的法律障碍已不再存在,但仍缺乏一个统一的、协调一致的法律法规。有必要制定一部有前瞻性的发展股权基金类的法律,明确私募股权基金的认定标准、投资主体、投资范围、退出机制及监管条例等,进一步确立私募股权的合法身份,确保其快速、有序发展。

构建私募股权基金完整的产业链。扩大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来源,尤其要积极引入国内机构投资者和民间资本;加强私募股权基金中间服务机构建设,培育具有高度专业化和资本运作经验的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中间服务机构,鼓励其进入私募股权投资领域[7];加强专业人才队伍的建设,培养有丰富投资经验的私募顾问和基金募集顾问等。

市场化基础上的适度监管。私募股权基金市场是一个充分市场化的市场,对这个行业的要做到监管适度;除了前述的法律监管外,还应该进一步明确监管部门,私募股权基金涉及领域比较广,在监管过程中可能涉及跨部门的现象,应通过统一的协调机构加强多部门联合监管;加强行业自律监管,通过设立全国性私募投资基金行业协会,进行行业自律式的管理,维护行业整体形象,推动行业规范、快速发展,并对其进行强有力的约束。

(四)构建多层次资本市场,为各种基金的退出提供“安全通道”

进一步大力发展和加速改革主板市场,不断推进制度创新和机制变革,为创业板的建设提供条件和经验;坚持不懈地发展中小企业板,为有发展潜力的新兴中小企业融资继续提供融资便利;不断完善创业板,促进自主创新企业及其他成长型企业的发展;积极稳妥地推进场外市场建设,为非上市公司的股份转让提供良好平台。

参考文献:

1.史忠良,何维达.产业兴衰与转化规律[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87.

2.汪斌.东亚工业化浪潮中的产业结构研究[M].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7:289.

3.程瑞华,王赢.加大信贷支持力度 推动新兴产业发展[J].中国金融家,2010,(1):57-58.

4.吴垠.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下的新兴产业革命[N].经济参考报, 2009-11-3(5) .

5.陈柳钦.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金融支持研究[J].当代经济管理,2008,(5):59-65.

6.周英章,金戈.论商业银行对高新技术产业的金融支持[J].中国流通经济,2001,(5):60-64.

7.张洁梅.私募股权基金与我国的产业发展问题研究[J].改革与战略,2009,(9):65-68.

作者简介

袁中华 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讲师

刘小差 西南财经大学博士生

上一篇:影响我国碳金融发展的因素分析和政策建议 下一篇:后危机时代国际金融监管改革趋势及我国的监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