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公建筑设计趋势浅析

时间:2022-07-16 04:08:20

办公建筑设计趋势浅析

摘要:文章总结和分析当前办公楼的时代性,对办公建筑设计理念更新系统进行分析和研究。

关键词:办公建筑;企业文化;办公模式;智能生态化

现代办公楼是集各种复杂的综合为一体的高智能性办公建筑。办公室设计顾问,作家弗朗西斯・达菲指出:“所谓的办公建筑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标志之一。在各大洲是办公楼的塔尖勾画除了城市的天际线。作为经济繁荣、社会进步、技术发展最常见的标志,办公建筑已经成为这个实际世界运转状态的象征。”今天,在美国、在西欧、在日本,至少有50%的从业在办公楼里工作,所以日本建筑师林昌二将下个世纪称为“办公楼的实际”。面临着办公楼拔地而起的时代,我们审视办公建筑的需要及发展,从而造就出一种更为高效、和谐、愉悦的工作环境。

一、企业文化的发展――要求可识别的办公建筑及企业门面

企业文化直接与企业的兴衰、优劣相联系。良好的企业文化,是企业一笔巨大的无形资产,能吸引比同行更多的投资、人才和资源。经济全球化使得竞争更为激烈,企业要脱颖而出,企业文化战略尤为重要,它是企业在市场经济中运作的实力、地位的体现。2l世纪,企业竞争除了人才与科技的竞争以外,企业文化将对企业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企业文化分为两个层次。表层的企业文化是企业的形象,即是企业形象识别系统(Corporate Identity System CIS)系统;深层的企业文化是价值观和企业精神。而CIS识别系统首先包括企业外部建筑环境:建筑造型、公司旗帜、企业门面、企业招牌、公共标识牌等。

这些可识别的硬件环境也就是办公建筑及其空间、色彩、材质等,极大的影响了企业的效益和形象,而反过来企业也更注重这些识别系统的个性特征。如香港汇丰银行大楼因结构形式改变带来的有科幻色彩的外观和材料特色,为企业带来高度的知名度和极大的经济效益。

二、办公模式的改变――要求办公建筑更灵活

(一)办公空间个性化

作为对现代主义的一种否定,后现代主义以其关注人的需求、重视环境理念而风行全球。这种以人为本的设计方法,把使用者、公司、社会放在一个大的系统之中加以考虑,多样化和个性化成为了一种新的时尚。例如以公司员工的行为模式决定办公的形式,以公司的文化理念为设计的基础,强调效率和人文环境的平衡,强调紧张与放松的统一。同时为了达到一个文化与理念、时代与地域的契合,有时也把诸如热带雨林、沙漠古城、亭台楼阁等人文景观或概念揉合在设计风格之中。

(二)办公空间移动化和分散化

特别互联网的产生,使得人们不论身处何地,都可以与世界各地的人们进行信息交流。这种社会信息化和网络化的潮流对人们的工作模式也会带来梦幻般的变革。

小型家居办公室(Small Office Home Office,SOHO)就是由于网络的广泛应用产生的一种数字化的工作模式。SOHO使得家庭变为信息社会中充满活力的细胞。据报道,IBM公司属下的20%以上的员工已经取消了坐班制,据估算在美国已有1000万人实现在家中远程办公,约占美国全部工作人口的10%-13%,并且SOHO在其他国家也呈增加之势。

随着信息社会的快速发展,特别是以电脑、打印机、传真机等为代表的办公设备的广泛运用和普及,在家办公成为可能。目前全美国已经有5200万在家上班族,其中完全在家办公的有1100万;欧洲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很快,家庭办公市场正在以8.2%的速度增长。在中国,在家办公或者生态化办公的概念被越来越多人所接受,被称为SOHO族的自由职业者和居家办公者越来越多,如记者、作家,他们的工作方式随意、自由、不拘泥于朝九晚五,让他们更在意的是纯粹个人的空间、更加自我的独断专行。

三、办公人员健康需求――要求办公空间与自然结合

(一)密闭办公空间的绿化要求

随着市场经济日益激烈化,残酷的市场竞争,使得人们从老板到员工不得不花费大量的时间在办公室度过,在高强度和高压力的工作中,人们表现出焦虑、失眠、烦躁等等不利于健康的症状,工作中人们从心底呼唤解放,呼唤自然。

在一次问卷调查中,在1400多家写字楼的机构中,竟然有超过70%的机构对其现在使用的写字楼感到不满。被调查人反映,在目前的办公环境里很容易使人莫名其妙地烦恼,并出现浑身不舒服,目眩头疼,思维迟钝等症状,甚至引发疾病。

今日,有关专家在北京市进行了写字楼室内空气质量抽样检测,结果发现有害物质氨、甲醛、臭氧都分别超标,这些有害物质会造成“挥发性有害物质过敏症”。据资料显示,在密闭的写字楼中工作的人,患呼吸系统和神经系统疾病的比列比一般人高出45%。由于缺乏自然通风,缺乏阳光,缺乏绿意,除了身体健康问题,写字楼内高工作强度的办公人员心里健康问题也逐渐显露。目前,多数写字楼中,都存在着高档有余、舒适不足的问题。本来工作压力就很大的人们长时间在这种写字楼中工作,常常会感觉身心疲惫,渴望着能有一个放松心情的空间,调节心理释放压力。创造放松的空间有很多方式,其中做好绿化是一个简单有效的方式,只要开发商在绿化上多下功夫,让工作中的人们举目见绿,有个休憩的花园,工作环境就会有很大改观。

美国的绿色生态建筑机构曾做过调查,证实在绿色生态环境中办公可以使工作效率提高10%以上,其增加部分的产值足以支付创造者的薪金等开销。同时选择在绿色生态环境中办公,可大大提高员工的健康状况。

在国外,很多国际跨国公司的总部都设在生态办公区内。公园式的办公环境,良好的企业形象,营造出传统意义上的写字楼所无法企及的舒适、轻松,也令这些大公司的高级管理层们坚信:在好的生态环境中,才可以做出最理智的决策和判断;员工们在远离噪音和尾气污染的环境里工作,才能创造出更好的业绩。“绿色生态办公”必将引领未来商务楼盘的发展方向。

(二)办公建筑内机电设备恶化了室内空气

对于办公室里工作的人差不多4/5的时间是在室内度过的,对于成天忙于生计的都市白领来说,大部分时间都要在办公室度过。而办公室电器设备对健康最大的威胁就是产生臭氧,而臭氧会消耗空气中的氧气。如果通风不好,臭氧就会和人的肺争抢有限的氧气,使空气质量变差。因此,怎样在获得这些设备使用价值的同时,又避免可能由此带来的健康威胁,就成了办公室一族首先要关注的问题。其对策主要是:要保持办公室环境内的新风量,稀释有害气体。

四、节约能源的大趋势――要求智能生态办公建筑

高科技公司无不注重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在强调尊重人性、尊重创造的前提下,结合先进的技术,创造舒适的办公空间。

(一)生态办公建筑

随着世界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能够较好地对生态环境问题做出响应的建筑,通常被称为生态建筑或可持续发展的建筑。

关于“生态办公”的内涵,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栗德祥教授指出:“生态办公”就是在舒适的、健康的、高效的和环保的环境下进行办公。在这种办公环境下,空气质量较高,对人体健康是有利的,并高效地利用了各种资源同时又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即在办公楼内可以布置餐饮、半开放式茶座、观景台等非正式交流场所,有的甚至在写字楼内部建有绿地或花园等。使人、建筑与自然生态环境之间形成一个良性的系统,才能真正实现建筑的生态化,办公环境的生态化。

我国的办公环境生态化还处于起步阶段,还没真正做到办公生态化。应主要是在整栋办公楼内通过采取内部改进措施来谋求生态办公。比如创造人工环境和自然环境的对比、模拟实现生态办公,这对节约资源和更经济办事是有好处的。实现的方式也有多种:第一,就是使用呼吸式幕墙,改变人工环境,产生对流空间,有利通风换气,从而创造一种自然环境,它改变了以往写字楼纯封闭式,依靠机器、人工的通风环境。第二,在室内创造室外环境,即把室外的自然环境逐渐地引入室内,如将植物的生长、阳光等空间形态引入室内,提供一种室内类似于自然的环境。第三,应用自然的建筑材料,达到一种自然的状态,给人创造一种舒服的生态环境。

(二)智能生态办公建筑

利用高科技手段创造的生态办公楼建筑往往被称为生态智能办公建筑。目前,欧洲的生态智能建筑技术走在了世界前列。智能办公建筑广义上讲,是一个高效能源系统,安全保障系统,高效信息通讯系统,以及办公自动化系统。而评价指标3A、5A是指建筑有三个或五个自动化的功能,通讯自动化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建筑管理自动化系统、火灾消防自动化系统、综合的建筑维护自动化系统。实际上3A、5A只是评价的一种标准,国内目前谈到生态智能建筑,有一个较大的片面性,即往往只是在建筑设计完成以后通过弱电系统不变达到所谓3A或5A,过多地强调电子技术自身,或者以引进室内绿化为生态建筑,真正的生态智能办公建筑涉及一个全球的生态保护问题,就是通过大面积建筑节能化的控制,来达到减少污染的目的,同时提高室内的办公舒适度和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国际上生态智能建筑发展有两大趋势,一是调动一切技术构造手段达到低能耗,减少污染,并可持续性发展的目标。二是在深入研究室内热功环境和人体工程学上的基础上,依据人体对环境生理、心理的反映,创造健康舒适而高效的室内办公环境。生态智能办公建筑因其高舒适度和低能耗的特点,具有很高的价值。

(三)办公建筑改造

旧建筑改造设计产生的巨大经济与社会效益也是我们有目共睹的。尽管实践中还缺乏系统理论的指导,很多问题亟待解决,但随着世界和国家对能源节约概念和行动的日渐重视,必然要求建筑师积极的利用旧建筑,特别是传统的大规模的办公建筑,真正的为当代社会经济文化需求服务,让旧建筑被合理利用,更好为我们的生活服务。

总之,在新的企业管理模式、办公模式、电子技术的迅猛发展等时代背景与主题下,对办公楼这一建筑类型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建筑绿色环保,讲求智能控制,密切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建筑设计的生态策略[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2、周皓明,张晓东.生态建筑――面向未来的建筑[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

3、王远,魏庆,薛志峰,江亿.大型公共建筑能耗调查分析[J].建设科技,2007(2).

4、王昭俊,孙晓利,赵加宁,刘京.利用夜间通风改善办公建筑热环境的实验研究[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06(12).

5、修龙,任霏霏,程志军.墨尔本市政府2号办公楼的绿色特征[J].建筑科学.2007(2).

(作者单位:长江大学城市建设学院)

上一篇:试论建筑工程结构的体系 下一篇:常用采暖系统性能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