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滋养生命的德育探究

时间:2022-07-16 09:17:49

有效滋养生命的德育探究

[摘 要] 生命教育是包含价值教育、人文教育、个性教育、和谐教育、死亡教育等多种教育的综合体,具有工具性、整体性、智慧性、成长性、关爱性、意义性。人文教育,让生命根植沃土;个性教育,让生命彰显能量;和谐教育,让生命敢于担当;价值教育,让生命成就梦想。高中德育应针对高中生身心发展规律,积极探寻有效的滋养生命的方法,构建富有特色的德育教育体系。

[关键词] 生命教育;滋养;人文;个性;和谐;价值

2010年7月,教育部的《教育规划纲要》提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将生命教育作为一项重大课题来实施。由此可见,在当前的中学德育工作中,围绕生命教育探寻有效的滋养生命的方法并常抓不懈显得尤为迫切。

一、生命教育对德育工作的意义

生命教育是一种包含价值教育、人文教育、个性教育、和谐教育、死亡教育等多种教育的综合体,具有工具性、整体性、智慧性、成长性、关爱性、意义性。从理论层面上,河南大学教科院王北生教授认为生命教育应坚持从学生实际出发,真正尊重学生的生命活力,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从而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北京师范大学肖川教授指出在课堂上贯彻生命教育的理念就是尊重生命主体的自由和幸福,这应是教育目的追求的一种新的价值取向,在课堂上能够进一步激发生命的潜质,从而更好地提升生命的品质等等。从实践层面看,生命教育可以引导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同时生命教育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坚持从学生的个性发展入手,在各学科知识上融入生命教育,在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和思考的课堂上渗透生命教育,在各类德育实践活动、主题教育活动中融入生命教育,才能有效促进学生热爱生活、积极向上、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二、德育课程中生命教育的内容

生命教育的内容已形成普遍共识,就是帮助学生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提高生存技能,提升生命质量,彰显生命价值。笔者认为高中阶段生命教育应当侧重培养对家庭、社会的责任意识,引导学生理解并尊重他人,理解生命、热爱生命,培养积极的生活态度和人生观。

1.人文教育

人文教育,是指对受教育者所进行的旨在促进其人性境界提升、理想人格塑造以及个人与社会价值实现的教育,其实质是人性教育,其核心是涵养人文精神。长期以来,应试教育使学生们的生命发展严重被“分数”束缚,显得苍白、干瘪、毫无生气。在高中语文、政治、历史、生物、地理等学科中,蕴含着大量的浸润生命、滋养生命的人文养分,是生命成长的沃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做到有效渗透,唤醒并滋养学生的生命,从而,让学生能够提升人性境界、培养生活品味、丰富生命成长的经验、理解生命的社会价值。

除了课堂学科渗透教育之外,人文精神的养成还有多种渠道,包括阅读、校园文化的熏陶、社会综合实践体验等等。人文教育,不仅使学生人性境界得到提升,也能使学生更加理解并重视生命的意义,并愉快地将个人生命融入社会发展,实现生命的社会价值。

2.个性教育

个性是指一个区别于他人的、在不同环境中显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影响人的外显和内隐行为模式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在人的生命发展活动中,任何计划的实施、目标的达成,其行为均受着个性的影响,所以,在使学生学好课本知识的同时,还要使其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和个性品德。基于高中生心理发展特点,除了“三观”教育、法制教育、感恩教育等主题教育之外,高中德育应强化如下三方面的教育,促成高中生个性的发展:

第一,磨难教育。独生子女家庭结构、家庭教育的滞后、享乐主义的膨胀等等因素,导致学生畸形早熟、养尊处优等棘手问题,使他们缺乏磨难体验,缺少挫折教育,以至于不肯吃苦、缺乏斗志和毅力。

第二,自我教育。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自我教育是高中生个性发展的重要环节,离开了这个环节,任何教育都是苍白无力的。读好书活动建设、学生会自管组织建设、班级学生干部自管队伍建设、学生各类社团组织建设等等,无疑为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提供了有效的平台,学校德育理应把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作为重要抓手,为学生搭建施展和锻炼的舞台,促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健康发展。

第三,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与否是评价一个人是否健康的重要指标,良好的个性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唯有心理健康,才能直面困惑,才能懂得用积极的心态去适应和调整,才能热爱生活、感恩生活,才能不断地提升自我、完善自我、实现自我进而不断地彰显生命正能量。无论是课程渗透还是德育活动,都必须高度重视学生健康心理的教育,通过专题教育、主题活动,积极引导学生去思考和体验,才能促使学生不断地反思和养成,从而不断地聚集涵养、理性、方法和经验。高中生正处于性成熟的关键时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面广量大,但有一点必须引起足够重视,高中生性生理与性心理、性伦理的矛盾日益突出,应侧重对他们进行性责任感、异往、爱情观、观和自我保护等方面的性道德观教育,防范性失误、性罪犯。

3.和谐教育

和谐教育是一个系统而复杂的工程,此处特指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三大和谐关系的教育。在引导学生与自然、社会和谐共处的过程中,应重视来自对自然、社会的感动。大自然和社会发展是最好的生命教育道场,自然里提供了奥妙的情境与内容,让我们从中学习成长的美妙与奥秘;对人与社会和谐发展意义的感悟,让我们能深刻的学习接纳、包容与爱,在活动中去经历和感受真实生命的张力。在引导学生与他人和谐共进的过程中,学会“共情”。高中各学科教学、德育活动应突出团队合作精神,明确分工、明确责任,相互配合、协作共进,教育活动中突出相互交流和沟通,强调相互理解和包容。以此三大关系的和谐教育为抓手,整合各种力量,让高中学生在学习探究、实践体验、反思提炼等活动中形成正确的认识、科学的方法和自觉的行为,让学生在生命的成长过程中逐步懂得担当,懂得义务、奉献和责任,达到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目标。

4.生涯教育

生涯教育是基于生命发展、生命价值的教育,生命发展、生命价值教育与理想教育是相辅相成的,前者是前提,后者是重要抓手。对高中生进行理想教育应侧重生涯规划教育,学校应成立学生生涯规划领导小组,在科学地引导学生全面认识自己的基础上,系统地指导学生规划好自我奋斗的目标,并设计好高中三年的阶段奋斗计划,形成比较合理的生涯规划书。调动各种因素,采取有效办法,通过三年的不断激励和跟踪,帮助学生实现自己的阶段目标,完成自己的高中三年的规划,使学生在追求生命价值的道路上,为实现自己的人生梦想打下坚实的基础。例如,科任教师可以利用各种德育活动或课堂中的生命教育元素,鼓励学生认真阅读、讨论、交流,还可以通过成立共进小组、观看影片录像、征文比赛、图片展览、演讲比赛等形式,为学生营造平台和精神气场,不断帮组学生有效推进生涯规划的修正和实施。

总之,生命教育是以生命启发生命、以生命感动生命的教育,对生活中随处可得的经验,应及时引导学生去学习和体会,使学生领悟生命的意义,确立生命尊严的意识,追求生命的价值,绽放生命的光彩,使他们拥有一个美好的人生。此外,要求广大教师认真落实课程标准,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开展多维互动,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培养学生的对话能力,鼓励学生质疑。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因材施教和个性发展,通过辩论、感悟、自省等手段,利用各种机会,营造和谐的育人氛围,构建富有特色的德育教育体系,感悟生命的教育真谛,创造滋润的生命环境。

参考文献

[1]曹海永.关注生命:教育的必然选择[J].班主任之友,2003,(8).

[2]朱永新.生命教育:一个严肃的话题[J].天津教育,2005,(5).

[3]严春燕.中学生生命教育现状和反思[D].上海师范大学,2009.

[4]岳云华.论未成年人的生命教育[D].苏州大学,2009.

[5]潘林荣.高中开展生命教育初探[D].南京师范大学,2008.

上一篇:性别社会化与当代中国女性政治参与 下一篇:揭开“伪PPP项目”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