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类诗歌鉴赏题解答指导

时间:2022-07-16 05:08:20

比较类诗歌鉴赏题解答指导

2007年高考共有17套语文卷考查了诗歌鉴赏,其中考查比较鉴赏的有5套,约占总量的30%,这在往年是没有过的。这表明,比较鉴赏是今后考查的一个趋势。比较鉴赏如何考查?考生应怎样应对?下面笔者结合2007年高考题作简要分析。

既然是比较鉴赏,所选的二首(浙江卷选了三首)诗歌应有可比性,具体来说有三个可比方面:题材、思想内容、表现手法。

一、题材相同,思想内容相同,表现手法不同

例1 (江西卷第14题)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金陵晚望

高 蟾

曾伴浮云归晚翠,犹陪落日泛秋声。

世间无限丹青手,一片伤心画不成。

金陵图

韦 庄

谁谓伤心画不成?画人心逐世人情。

君看六幅南朝事,老木寒云满古城。

【注】高蟾、韦庄,均为晚唐诗人。

(1)这两首诗都写到了“伤心”,诗人为什么伤心?

(2)两位诗人一位说“一片伤心画不成”,一位说“谁谓伤心画不成”。请结合诗歌对此作简要分析。

解析 两首诗都以古都金陵为题材,借金陵周遭的景色表现其衰败,借以讽喻现实,表达自己的无限感慨。表现手法上,高诗触景生情,表达伤心之情;韦诗是通过观看金陵图生发议论,抒发感慨。

【参考答案】(1)诗人为唐朝的衰败而伤心。

(2)这两首诗从不同的角度,表达了相同的思想感情。高诗通过晚望金陵,从“落日”“秋声”等意象中,生出一片伤心之情,诗人认为这种深重的伤心,世上的画家是看不出来的。韦诗通过观看金陵图,认为画家用“老木”“寒云”等意象,足以表现出对国事衰败的伤痛之情,所以说,伤心是画得成的。

例2 (浙江卷第16题)阅读下面三篇作品,然后回答问题。(6分)

乌衣巷

(唐)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人月圆

(金)吴激①

南朝千古伤心事,犹唱花。旧时王谢,堂前燕子,飞向谁家?

恍然一梦,仙肌胜雪,宫髻堆鸦。江州司马,青衫泪湿,同是天涯。

[中吕]山坡羊•燕子

(元)赵善庆

来时春社,去时秋社②,年年来去搬寒热。语喃喃,忙劫劫③,春风堂上寻王谢,巷陌乌衣夕照斜。兴,多见些;亡,都尽说。

[注]①北宋亡后,吴激被迫仕金。在一次宴会上,偶遇流落为歌姬的宋朝宗室女子,遂有此作。

②春社、秋社:古时祭祀土神一般在立春和立秋后的第五个戊日,分别称春社和秋社。

③劫劫:匆忙急切的样子。

(1)这三篇作品均通过的意象,表达了深沉的之感。(2分)

(2)请简要赏析这三篇作品的表现手法及语言特色。(4分)

解析 三首诗词都以咏史为题材,由燕子触发议论,表现对盛衰兴亡的感慨。但在表现手法上,却大相径庭。

刘诗凭吊东晋时南京秦淮河上朱雀桥和南岸的乌衣巷,感慨沧海桑田,人生多变。写景之中蕴含了作者无尽的感喟,含蓄深沉。

吴词主要化用前人的诗句典故。“犹唱花”化用杜牧《泊秦淮》中的“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花”句,借以表现兴亡之恨。“旧时王谢”化用刘禹锡《乌衣巷》诗中“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句,表现盛衰感慨。“江州司马,青衫泪湿”化用白居易《琵琶行》中“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一句,将古人的感慨引到眼前,借歌姬曲中的词意表达自己的亡国隐痛,温婉悲凉。

赵曲借“山坡羊”末句格式的特点,将“兴”“亡”对举,在对举中展开议论,直抒胸臆,点破全曲兴亡主旨,明白晓畅,一览无余。

【参考答案】(1)燕子 兴亡

(2)①刘诗今昔对照,寓情于景,含蓄深沉,体现了咏史诗的特色。②吴词剪裁唐人诗句抒发亡国隐痛,温婉悲凉,凸显婉约词的正宗风韵。③赵曲以议论作结,点破兴亡,明快直露,有浓郁的散曲风味。

例3 (重庆卷第13题)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海棠

(宋)苏轼

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惜牡丹花

(唐)白居易

惆怅阶前红牡丹,晚来唯有两枝残。

明朝风起应吹尽,夜惜衰红把火看。

[注]崇光:美艳的光彩。

(1)苏轼《海棠》诗的前二句描写了海棠花的哪些特点?后二句抒写情感时使用了什么手法?(4分)

(2)苏轼的《海棠》与白居易的《惜牡丹花》同样写夜里赏花,二者所抒发的感情有何不同?(2分)

解析 两诗均以花为题材,均借花表达了岁月流逝的感慨。其中苏诗用了拟人手法写韶华的易逝,诗中寄寓了对自己的不得志的感叹。白诗则通过细腻的心理活动与人物动作来表明自己爱花惜花,借以表现对青春难驻的感慨。

【参考答案】(1)前二句描写了光彩正艳、香气正浓的海棠花在春风中、月色下的朦胧美;后二句用了拟人手法,以花比人。

(2)苏诗爱花之盛开,白诗惜花之将谢。

二、题材相同,思想内容不同,表现手法相同

例4 (湖北卷第14题)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华清宫

吴 融

四郊飞雪暗云端,惟此宫中落便干。

绿树碧檐相掩映,无人知道外边寒。

过华清宫

李 约

君王游乐万机轻,一曲霓裳四海兵。

玉辇升天人已尽,故宫惟有树长生。

(1)两首诗描写了不同时期的华清宫,请指出二者主要运用了哪种相同的表现手法,并作简要说明。(4分)

(2)两首诗各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4分)

解析 两诗均以华清宫为题材,均运用了对比手法:第一首通过宫内外生活的对比,批判了统治者醉生梦死、耽于享乐,不顾百姓生死的荒淫腐朽的生活;第二首则通过华清宫昔日乘着玉辇、欣赏霓裳的游乐与今日宫殿凄清,杂树横生的对比,生发盛衰的感慨,寄寓了对国事的忧虑。

【参考答案】(1)①两首诗都应用了对比(或对照、映衬)手法(2分) ②第一首宫内宫外(或空间)对比:宫外飞雪阴云,分外寒冷;宫内绿树成荫,温暖如春。(1分)第二首今昔(或时间)对比:昔日霓裳羽衣,歌舞升平;今朝杂树丛生,宫殿荒凉。(1分)

(2)第一首诗通过写景状物,鞭挞无视人民疾苦、沉湎于享乐的统治者。(2分)第二首诗通过咏史抒怀,讽刺统治者荒淫误国,感叹王朝的兴衰。(2分)

三、题材相近,思想内容不同,表现手法不同

例5 (辽宁卷第15题)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秋夜独坐(节选)

(唐)王维

独坐悲双鬓,空堂欲二更。

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

夜深

(宋)周弼

虚堂人静不闻更,独坐书床对夜灯。

门外不知春雪霁,半峰残月一溪冰。

(1)两诗中均写了夜景,又有所不同。请具体说明。(4分)

(2)两诗中均有“独坐”,而作者心境不同。试简要分析。(4分)

解析 两诗均以夜景为题材,但表现手法与表达的思想内容均不相同。王诗的诗眼是首句的“悲”字,借秋夜山中果随雨落、灯下草中虫鸣的景象,表达自己悲哀孤寂的心境。周诗的诗眼是“虚”“静”两字,借门外春雪初霁、峰挂残月、溪水结冰等景象,表现自己悠远清静、自得其乐的心境。王诗采用的是反衬,以动衬静,突出内心之悲;周诗采用的是正衬,以不知变化烘托夜读之专注,内心之虚静。

【参考答案】(1)王诗写的是“秋夜”,写了山中果落、灯前虫鸣的景象;(1分)周诗写的是“春夜”,写了春雪初停、残月挂峰、溪水成冰的景象。(1分)王诗描写的是动景,(1分)周诗描写的是静景。(1分)

(2)王诗写的是悲哀孤独的心境。(1分)一、二句写诗人独坐的孤寂和岁月流逝的悲凉;三、四句写草木昆虫零落哀鸣,更添悲哀。(1分)周诗写的是宁静安适的心境。(1分)一、二句写诗人独坐灯下苦读,不觉夜深;三、四句用“不知”室外景色的变化衬托了诗人夜读时的投入和专注。(1分)(编辑 文 墨)

上一篇:高考语段压缩题的几个关注点 下一篇:“连词+省略结构”的五种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