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农村群休信息需求与服务研究

时间:2022-07-16 05:05:25

【摘要】本文所用数据来自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西部农村信息能力培育及区域共享机制研究》调研数据。课题组在综合考察西部农村经济水平、地理条件、人口情况、社会发展等方面的前提下,选定包...

西部农村群休信息需求与服务研究

[摘要]有效的信息服务必须依赖于对信息用户需求状况的调研,按照“学历”对西部农村进行分群调研,分析不同学历群体的信息需求现状和特点,并提出激发与激励信息需求的服务措施。

[关键词]信息需求信息服务西部农村

[分类号]G203

1、前言

西部农村信息化建设是我国西部大开发“十一五”规划的重要纲略,是推动西部经济发展、提高西部农民生活水平的重要战略之一;作为信息化建设的中坚力量,西部农村群体的信息能力如何将直接影响到信息化建设的效果。因此,充分调研西部农村群体的信息需求,并有针对性地开展信息服务,从根本上提升其信息能力将成为推动西部信息化建设的重要举措。

本文所用数据来自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西部农村信息能力培育及区域共享机制研究》调研数据。课题组在综合考察西部农村经济水平、地理条件、人口情况、社会发展等方面的前提下,选定包括甘肃、贵州、宁夏、陕西、四川、、新疆、云南和重庆等西部省市54个具有代表性的乡村为调查样点,深入农户,主要针对农村中主要行为能力成员进行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3 200份,获得数据计17万余条,并编制“数据统计分析系统”对回收的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2、西部农村群体信息需求分析

信息需求是信息用户在实践活动中为解决各种问题而对信息的不满足和必要感,包括当前现实需求和潜在需求。现实需求是指已经存在的信息需求,表现为信息主体既有需求欲望,又能有效表述需求,并通过一定方法或手段使需求获得满足;潜在需求是指信息主体虽对信息有明确的需求欲望,但由于种种原因还没有准确合理地表达出来的需求。以上两种需求主要通过信息需求强度和信息需求偏向来体现。其中,信息需求强度反映的是人们主动认识、判断、寻求、利用信息的意识、兴趣与愿望,包括对信息有积极的内在需求;愿意主动寻求信息;对自我信息需求有明确的认识与判断;善于将社会对个人的要求自觉转化为个人内在的信息需求。信息需求偏向分为需求类型偏向、信息源偏向以及信息需求的表达三个层次。

为了进一步分析西部农村信息需求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供针对性更强的信息服务,本文将西部农村信息主体进行学历分群分析。选择“学历”为分群标准主要原因在于:学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人目前的文化程度和知识水平,对个人的认知能力、学习能力、接受和运用能力都有很大的影响;而对信息需求而言,不论是现实需求还是潜在需求首先都需要信息主体对信息及其价值有一定的认识,即要有信息意识和信息敏感度,然后才能将信息与日常工作和生活相结合,产生信息需求,再利用信息主体常用的语言、手势、图画等工具将信息表述出来,成为现实的信息需求。可见,信息需求从产生、提出到有效表述的整个过程与信息主体的文化程度是息息相关的。信息主体学历水平如何,将直接影响到信息需求的产生以及信息需求由潜在需求向现实需求的转化。结合调研数据,除147人未填写学历外,课题组将调研对象分为未上过正规学校群体(179人,6.93%)、小学&初中群体(1 419人,54.94%)、高中&中专群体(504人,19.51%)和大专及以上群体(334人,12.93%)。如图1所示:

2.1 未上过正规学校群体

未上过正规学校主要指没有接受过有计划、有目的、系统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的学习与训练,即为文盲或处于无学历状态。调查显示,该群体50%的被调查者能比较有效地接受信息,并将信息与生产经营相结合。如广播通知明天县农业科技服务队到本地传授种植栽培技术,39.31%的人认为是好消息,一定要去听,40.46%的人表示如果有时间也会去听(见表1)。然而,受文化程度的限制,该群体中仍有不少人信息意识不强,对信息的敏感度相对较低,对信息的有效性缺乏合理判断。当获悉农副产品市场缺口大的信息后,被调查者中有21.84%只是想随便了解一下,15.52%的人对此漠不关心;关于是否需要了解非本地信息,9.77%的人认为不需要,19.54%的人对此表示出无所谓的态度,他们在生产和生活中遇到问题主要是沿袭传统做法或是直接盲从他人。

未上过正规学校群体的信息需求具有类型多元化、涉及面广、有明显倾向性等特征。问卷提供的“良种推广技术、栽培新技术、农产品深加工技术、病虫害防治技术;农业技术专家的有关信息;劳动力技能培训、信息技能培训;科普图书文化、信息咨询服务;生产资料信息;农产品分级标准、农产品市场价格、供需及评估预测信息;农村生活信息、疾病预测及防治、卫生知识、保险及合作医疗信息;自然灾害预测防治信息、气象信息;水资源信息、土地资源等信息;法律法规信息;劳动力供需及价格信息;政务公开信息、土地政策等信息”等12类信息中,每一类信息均有从2.13%到22.82%不等的人群需要(见表2)。这与西部农村日益增长的经济发展状况和丰富多彩的生活实际相符合,需求范围广泛,涉及生产、生活各领域,但是这种多样化的需求也带有明显的倾向,集中反映在对“良种推广技术、栽培新技术、农产品深加工技术、病虫害防治技术等农业科技信息”的需求上,占22.82%。这与当前新农村经济建设与改革力度的加大,人们受科技致富、信息致富影响密切相关。

在获取信息的过程中,未上过正规学校群体普遍对信息的真伪、价值和有效性缺乏正确判断,若无他人帮助就不知道如何寻找信息、辨别信息,致使很多信息需求一直停留在潜在需求状态。在“不需要获得信息的主要原因”调查中,该群体只有不足10%的人认为是已经知道很多了、以前需要现在不需要、觉得没有什么用处。从需求的角度来看,这正好印证了前面的数据结果,即该群体的信息需求强度大。

2.2小学与初中群体

与未上过正规学校群体相比,小学与初中群体信息意识相对较强,对有效信息更为关注,信息敏感度相对较高。调查显示,近80%的人认为很需要或比较需要来自外面的信息,以便指导自己的日常生活和生产活动;在得知与生产经营相关的信息后,33.71%的人认为对自己可能有用,并赶紧记下来,还有37.99%的人对信息追根究源,以求获取更多有效信息。

小学与初中群体对信息的需求偏向与未上过正规学校群体基本相同,除对“良种推广技术、栽培新技术、农产品深加工技术、病虫害防治技术”非常关注外,还特别留意“农村生活信息、疾病预测及防治、卫生知识、保险及合作医疗信息”和“劳动力技能培训、信息技能培训”方面的信息。不同之处在于,这一群体对“农业技术专家的有关信息”需求较多,而对“劳动力供需及价格信息”的需求相对较少(见表2)。而在获取信息过程中,以上两个群体表现特征基本一致,这说明从提出需求到获取满足需求的信息,整个过程对信息主体的知识水平、辨别和运用能力要求相对较高,低学历群

体还需要在表达需求、查找信息的技能和方法上得到外界更多的帮助。

2.3高中与中专群体

相比前两个群体,高中与中专群体的信息敏感度更高,对信息价值的认识更为全面,为获取信息所付出的努力更多。据调研数据,超过85%的人很需要或比较需要外面的信息,仅有7.64%人对外面的信息表现出无所谓的态度,低于前两个群体(未上过正规学校,19.54%;小学与初中群体,11.38%)。同时,该群体对政府及相关信息服务机构所提供的信息及信息服务要求较高,比如要求公开政务信息、土地资源信息等;另外,对法律法规信息的需求也高于前两个群体。与前两个群体相同的是,“觉得没什么用处”、“以前需要、现在不需要”和“已经知道很多了”是该群体不需要获得信息最次要的原因,这说明高中与中专群体并不满足自身所学知识,对外在信息有较强的需求。

2.4大专及以上群体

大专及以上主要包括大专、本科、研究生及以上学历,大专及以上群体是西部农村学历最高的群体。从对信息需求的调研数据来看,该群体的信息意识、信息敏感度和需求强度都高于前三个群体;但部分调研数据却出现异常现象,如该群体在收到“明天县农业科技服务队到本地传授种植栽培技术”的通知后,11.11%的人不喜欢参加,高于高中与中专群体的9.73%(见表1);“有人说:杏仁、花生、葵花籽油、辣椒、芝麻等农副产品市场缺口大”时,该群体22.96%的人选择随便听一下,而前面三个群体做出同样选择的人分别为21.84%、16.02%、15.91%,均低于这个高学历群体。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课题组在对各群体进行信息服务调研时找到了答案。大专及以上群体对政府及信息服务部门所推出的信息服务活动的内容、质量以及效果要求相对较高,若信息活动无法满足信息主体的需求将直接导致主体对该活动的认可度不高,且不愿意参加后续服务活动;另外,大专及以上群体在接受系统的专业知识学习之后能形成一套完整的认知体系,具备对信息最基本的判断能力。

可见,西部农村信息意识、信息敏感度以及需求强度与学历成正相关关系。学历低的群体,其信息意识相对较弱、需求强度也相对较低;而对于高学历群体,就能比较准确地描述需求,有效地捕捉到信息,能够将信息与自身生产和生活相结合,促进新需求的产生。与此同时,调研还显示,学历低的群体在获取信息过程中尤其需要他人的帮助,但寻求对象多为村里能人、亲戚朋友、左邻右舍等,对农业技术专家、科技服务站等的求助相对较少,而高学历群体对政府及相关信息服务机构所提供的信息和服务活动质量与效果寄予很高的期望,但失望也不小;不论学历高低,四个群体都普遍认为现在虚假信息多、获取信息费用高、缺乏查找信息的相关知识等是阻碍其获得信息的重要原因。

3、激发和激励西部农村群体信息需求的服务措施

信息需求的激发是指,外界通过某种方式或手段作用于信息主体,使其在日常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对信息产生新的需求或将潜在信息需求转化为现实信息需求的过程。信息需求的激励是指,信息服务机构采取某种有计划、有目的的措施,激发、鼓励信息主体的需求动机,使其对信息具有持续性需求的过程;它是在激发主体产生信息需求的基础上,进一步维持主体的积极性。激发和激励西部农村群体信息需求是以高质有效的信息服务为保障的。为了满足西部农村现有信息需求,开拓信息需求市场,提高信息服务质量,笔者认为至少应从以下几方面开展工作。

3.1内容更新,注重综合性与专业性相结合

所谓内容的更新是指,信息服务机构所提供的服务内容必须是适应西部农村群体生产和生活所需的,并随着生产和生活内容、方式、环境等的变化而逐步更新。随着科技兴国战略的实施和农业生产中科技含量的不断提高以及农民经营范围的日益拓宽,西部农村传统的生产和生活模式已经无法适应新环境的变化,西部农民不再局限于对农村生活信息、气象信息和病虫害信息等综合信息的获取,他们也开始关注“良种推广技术、栽培新技术、农产品深加工技术”、“劳动力技能培训、信息技能培训”、“疾病预测及防治、卫生知识、保险及合作医疗”等比较专业的信息,这就需要信息服务由综合性为主的服务逐步转变为综合性和专业性相结合的服务。而且,相比无正规学历群体与小学与初中群体,高中与中专群体、大专及以上群体对专业性信息的需求强度更大,这就需要信息服务机构在推广服务、开展活动时对不同学历层次的群体进行区别对待,以提高服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只有不断地满足农民的各种信息需求,才能推动农民走向信息、利用信息,才可能产生新的信息需求,并使之持续发展。

3.2方式创新,注重长效服务模式的建设

方式的创新主要是指,在对西部农村群体开展信息服务的过程中,在服务的方法、模式、手段、平台等方面的创新。目前,在西部大开发的推动下,西部农村信息服务已逐步由以发放宣传资料、开办讲座、科技下乡等为主的传统服务向以农技110、农信通、农民经纪人、农业信息网平台建设和推广等为主的现代服务转变,但服务推广具有较强的时段性,短期内对解决个别问题具有明显效果。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深入开展,新的信息需求层出不穷,不同群体获取信息的渠道和方式也多种多样,这就需要建立保障信息需求及其发展全过程的长效机制,以保护信息主体提出需求的积极性。比如,信息服务工作者需要而且能够在提高自身服务水平的同时,在不同学历群体中培养成熟的用户,以延伸信息服务的时间和地域,从而形成长期稳定的信息需求。

3.3管理革新,充分利用区域资源

管理的革新是指,重视宏观指导地位的政府管理革新和各级信息服务机构的管理革新。一方面,政府将发挥宏观指导作用,引入市场机制,积极推进公益性和商业性信息服务相结合的发展。同时,在政府引导下。强调对区域内资源的共享和利用,走“教一科一农合作的信息服务”道路,将区域内农村基层、学校、科研等多方面的人力、物力和信息资源进行分布式的整合,充分调用三方的人力、物力和资源优势弥补西部农村现有的不足。

不论是内容更新、服务创新还是管理革新,都要求相关信息服务机构做好西部农村群体信息需求调研,分析西部农村群体的信息需求,找出影响需求的各种因素以及各因素是通过何种方式产生影响、影响程度如何等,从全局把握西部农村群体整体信息需求特征和状况;对不同群体的信息需求进行分层调研,分析其需求偏向、获取和运用信息的内在倾向性,有针对性地开展信息服务活动;跟踪需求,反馈服务效果,对所提供的信息服务给予公正合理的评价,在评价结果的基础上,调整内容、服务和管理,以保证信息服务的有效性和农民需求的可持续性。

上一篇:博客长期存取的国外研究与实践 下一篇:基于EA的IT与业务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