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演示教学,提高教学有效性

时间:2022-07-15 05:53:46

优化演示教学,提高教学有效性

摘要:提高演示教学的有效性,可以从设悬念,激情趣。提前观察,自行感知,学生参与演示实验,对比实验,放大实验现象等方面做起。训练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激发学生探索和创新精神。

关键词:演示教学 优化 有效性 激趣

中图分类号: G633.7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4)6-0161-01

物理学是一门与实验密切相关的科学。纵观物理学的发展历史,尤其是一些重大的科学发现,实验起着关键的作用,发现新的物理现象,探索未知的物理规律及其本质都离不开实验。

演示实验的主要目的是通过观察来认识客观规律,发展能力。较成功的演示实验,既直观、生动,利于观察,又利于分析,融趣味性、知识性、科学性于一体;既对学生起到示范作用,又对教学起到辅助强化的功力,既让学生感到教学过程的和谐自然,整堂课的教学完整统一,又使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源于实践,易学易掌握易于应用,对学生智能的培养无疑是起着积极的强化作用,要使实验获得成功,提高教学有效性,注意的地方很多,但方法很重要,下面,笔者简单谈几点,和大家商榷。

1 巧设悬念,激发学生求知情趣

巧设悬念,就是用生动有趣的现象启发学生思考,用不可思议的结果让学生的思维出现矛盾,建立起悬念,激发学生解决悬念的激情。演示实验向来就是融趣、疑、难为一体,趣中涉疑,疑中涉难、难中有趣,引导学生定向思维,向新知识趋近。

例如,在教学大气压强的存在时,笔者找一个塑料杯,事先在杯底下钻一个小孔,先用手指堵住小孔,在杯内盛满水,用硬纸板盖住;再倒过来,教师问学生:“纸片能托住杯中的水吗?”可能会有学生回答:“能托住”。然后笔者演示纸片脱手后没有掉下来。稍后笔者突然抬起堵针孔的手指,结果纸板和水都哗啦地落在水槽中,学生大吃一惊,悬念顿时产生,这样就吊起学生的胃口,自觉主动地学习了新课。

再如在教学惯性定律时,笔者先把小车翻身放到木板轨道上,然后问学生“怎样才能使小车运动?”学生答:“推它”,接着又继续追问:“不继续推他,他会怎样?”学生可能会回答:“会停下来。”问:“你认为物体运动的原因是什么? ”接着将小车正放在轨道上,加力推动小车运行,当车运动速度很大时,手脱离车子并追问学生:“车子停下没?为什么还继续运动?”这样一来,学生的思维就处于积极地活跃状态,再演示小车在不同表面上的实验后,学生就容易认识到: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了。

2 提前观察

提前观察,让学生很快获得感性认识,为实验创设良好的条件。课文中关于温度计、量筒、透镜、电压表、电流表、电阻器,验电器等仪器的构造及使用方法都有大段的叙述,在这些内容的教学中,不宜采用单纯的讲演方式,应提前把仪器发给学生,使他们通过观察、讨论、获取知识,进而明辨是非。这种自行观察,提前感知,避免了课堂上教师一味的说教,可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3 让学生参与演示实验

学生参与演示实验优于学生实验之处,主要在于教师的示范启发与引导方面;但从学生吸收的感性材料看,从实验技能及创造能力培养看,均以学生实验好,学生参与主要是指将部分演示改为学生演示和把部分演示改为学生课堂即席实验,现分述如下:

3.1将部分演示改为学生演示

演示实验如果单纯由教师一人操作完成,学生会缺乏主动探索的精神,根据情况,有时可以让学生完成实验操作中的部分过程,这样就可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变被动为主动,成为学习的主人。如在演示惯性定律实验时,笔者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课前准备实验,上课时让各小组派代表演示实验,学生们积极性很高,他们自己阅读课本,找材料,查阅参考,全班共设计了十多个不同的实验,几乎把老师准备的实验包括了,有的还突破了老师的设想,如有个同学提了半桶水,走得很快,突然停下来,桶内的水向前荡去,这就是惯性的作用。再如教学大气压托水、电池的串联、压强大小的影响因素、凸透镜焦距的测定等实验,教师只要稍加指导,学生都能演示成功。这样的教学,课堂气氛活跃,习得效果好。每当这个时候,上台的学生,兴奋得满脸通红,看实验的学生比看老师演示实验更加兴趣盎然。学习的积极性高涨。

把部分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即席实验,这种方法不需任何课前准备,只是举手之劳。如讲惯性时,让学生把用墨水瓶压着的纸条快速拉出,再慢慢拉出,比较两者的不同;教学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时,用两块相同的橡皮相互挤压,观察形变情况;讲压强时用铅笔两端分别刺激手掌,体验不同的压力作用效果;讲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时让学生抛起手中的橡皮,观察它的上升和下落过程,讲摩擦起电时,要学生把圆珠笔管在头上摩擦,观察吸引碎纸屑的情况,如此等等。我们只要积极摸索,让学生多观察身边的一些现象,就能收到演示实验所达不到的教学效果。

3.2对比实验

对比试验就是对比一些表面相似而实质不同的实验,引导他们观察思考,找出他们的不同点,从而得出正确结论。如教学分子引力实验之前,先演示一个学生熟悉的大气压强实验,用一个注射器吊起约2千克的砝码,然后再演示两只铅圆柱体挤压在一起后也吊起约2千克的砝码的实验;问:“后面一个实验吊起重物的原因是什么?可能会有学生回答:“大气压强的作用”。在此情况下,引导学生观察圆柱体的接触面,发现接触面间有许多透气小孔,根本不是真空,对此学生不能理解,这时,从纠正学生错误观点的教学中,建立新概念――分子引力,再讲分子之间的引力作用,效果当然很好。

3.3放大实验现象

放大实验现象就是利用多媒体等技术手段,放大实验现象,尤其是放大观察部分的尺寸,要使教室内最远的学生都能看到、看清楚。必要时就要借助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如通过投影、教学电影、电视录像以及计算机进行模拟演示等方法来提高观察效果;其次要是使被观察的主体对比强烈,以利于学生看准目标,易于分辨。通常可采用生烟、染色、衬托、照明等方法来增加对比效果。如在进行教学光的直线传播实验、物质的扩散实验时,这样做效果明显。

好的实验,固然是获得有效的教学效果的关键所在,更为重要的是:要以知识为载体,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训练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激发学生的探索和创新精神。

上一篇:中职对口单招技能教学策略研究 下一篇:让关爱之情在孩子的心中滋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