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要重视审美教育和人文教育

时间:2022-07-15 05:36:08

中学语文教学要重视审美教育和人文教育

素质教育是目前学校教育的重中之重,中国要想普遍地提高全民的情感素质、人文素质,就必须从语文教育、教学改革上找突破口。当前,我们的语文教材中一些隐性价值观念实际上是有问题的,有待改善的,例如中学语文教材中涉及到的女性的,女性主人公基本上都是从属者。被动者,很少女性科学家、英雄形象;这很容易给学生以一种潜意识影响,学生会有一种女性从属性的潜意识。再比如,语文教材中的革命传统教育,这是必要的,让学生记住我们的先烈,学习他们的精神,但是,有些传统在和平时期是要具体分析的,如暴力斗争意识、阶级仇恨意识、个体服从意识等等,革命时期的内涵与和平时期的内涵应当有所不同。

语文教育不应该是我们现在所强调的如何写介绍信、报告,如何写作文的教育学科,而是应该注重文学性教育理念的学科。作文,不应该是格式化的八股文,应该是学生文学艺术感受力发展到一定阶段自然产生的对语言文字的敏感性的体现。现在,写作能力训练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比重太过,我们不应该过多的灌输给学生如何写公文、新闻,如何写记叙文、如何写说明文等等内容,这些内容应该放在高等教育中去解决,公文怎么写可以放在大学文秘专业教,新闻怎么写可以放在大学新闻系教。中学语文教学应该把这些职能性的或技能性的要求剥离出去,语文教育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变成一种基础素质教育、基础知识教育,不要逼着学生去写作。因为学生没有那么多的生活积累、知识积累和思想积累,更重要是还没有相应的语言感受性方面的积累,这时候他写的只能是生搬硬套的模式化、公式化的东西,写不好,写不出,就只能是抄,不是外观上抄,就是精神上抄,要知道写作的本质是自由和创造,离开了这两项,写作就什么也不是,与其让学生在“写不出”的情况下把写作变成抄袭、模仿,还不如不要他们写。再说了,要中学生写那么复杂的作文,到底有什么意义?这还是有疑问的,一个中学生能写信、能写便条就已经可以了,文学创作应该是大学作家班的事儿,公文写作应该是大学文秘专业的事儿,没什么必要对中学生提那么高的写作要求。所以,我们现在要降低对中学生写作能力的要求。

语文教育是一种审美教育,应该把文学性、艺术性放在首位,把阅读能力放在首位,现在我们的问题是我们教会了学生写那些八股的作文,却没有教会学生真正的用自己的脑子读文字作品,一个中学生如果他连鲁迅的小说都看不懂、读不顺,能写作文对他又有什么意义呢?语文教会中学生的应该是文学欣赏力,应该让他们学会读——具有阅读理解能力,例如:阅读鲁迅、巴金、沈从文、贾平凹、莫言等现、当代伟大作家的作品。爱好这些作品,自然会掌握好中文,但是,我们现在恰恰是本末倒置,教了他们太多的写作方法,教了他们太多的支离破碎的语法知识,教了他们肢解范文的方法,例如:中心思想,写作大意等等,却恰恰没有教他们什么是文学,如何读文学作品,怎样用自己真诚的灵魂和生活经验去和作品的描写呼应,去受作品的感染,许多初中毕业生甚至读不了一本电子产品说明书,我看这样的学生,即使有了高中文凭,其实还是文盲。

我们现在的中学语文教育,似乎并不是一种人文教育,死的东西太多,活的东西太少,甚至把古文中许多美好的东西变成死记硬背的东西,这其实是一种悲哀。我认为:诗词曲赋,在中学教育阶段,不必学那么多。简单的唐诗、宋词,让学生学会欣赏,是必备的。但是,只能是选读。毕竟它们是死亡了的语言形式,不是现代人所必须的。中学生不容易真正理解中华民族的伟大传统,理解我们民族的精神,因为这些东西在唐诗宋词里并不典型,而是在更加深奥的《庄子》、《论语》、《诗经》、《尚书》里,但是这些显然应该放在大学里去讲。中学阶段主要是让学生对现代汉语言有理解的能力,欣赏的兴趣,或者说有比较高雅的语言文学情趣,让他们对语言作品的感受并不是仅仅限于情节,不仅仅是猎奇,要让他们能够欣赏丰富的人物形象、复杂的人物性格,进而欣赏其中的思想。所以,我认为应该加大中学生的阅读量。一个中学生毕业的时候,如果没有十部中国现当代经典文学作品的阅读量,不了解十位左右的现代文学语言大师,那么,我认为他在语文方面就不是一个合格的毕业生。

语文教育是一种人文教育。语文教学生的是什么是善,什么是人性。给学生的范文应该是一些写平民生活的优秀作品,要让学生回归到平民立场上去。不要让那些写英雄人物、写历史大开合的作品唱主角,这种范文常常会给学生一种错觉:只有英雄才值得我们去抒写,作为平凡善良的普通人,是不值一晒的。我们要把关心普通人生活的作品、写日常生活的作品放到教材中去,写一些真诚的善良的东西,要把对和平的追求,对美好幸福生活的追求放进去。美国的学生在被问到他们的人生理想时,常常会有说“将来要做一个木匠”、“一个流浪歌手的”,而中国的学生大多选择做英雄、做科学家,为什么?我们没有平民教育、生活教育,事实上哪有那么多人能成为科学家呢?让一个没有天赋的人产生做科学家的梦想,不谛是害了他。现代基因学已经证明,人类中能从事发明创造的人概率上不超过5%,如果一个人没有天赋却一定要做科学家,实际上给他的人生带来的只能是不幸。

我们要让学生通过教育,了解到自己的人生与社会需要的切合点;通过教育,让学生产生个性化的人生观念,最后形成自我决断、自我选择、自我造就的信念和勇气。教育的结果不是知识,不是道德,而是一种自我的能力,就是说,要让学生用自己的脑子去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选择自己的职业,选择自己独特人生道路。语文教育应该在这个过程中发挥独特的作用。

对学生的语文教育应该是兄弟式或者朋友式的,应该摆脱传统的师道尊严等级制的教学方式,要建立一种类似于西方柏拉图对话录那样的对话式的教学,老师要把自己当作一个知识的助产士,而不是强调自己是道德楷模、知识源泉,老师与学生的关系是一种平行关系,语文教育不应是压制或者压迫教育,教育的动力应该来源于学生自己。而且要让他们学好语文,就应该让他们接触社会,让他们到社会中去实践。我相信一个学生的真正的语文水平的提高只能来自两方面:阅读量的积累;思想观念的成型与个性化。所以我们的语文教育应该围绕这两方面做文章,而不是舍本求末。

上一篇:“没有以后”的突围 下一篇: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尝试浅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