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本科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时间:2022-07-15 01:00:05

高校本科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摘 要:从教风建设、学风建设、教学管理、教学改革与教学资源五个方面探析了高校本科教学面临的主要问题,并对其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客观分析,提出了解决对策。

关键词:本科教学;高校;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3)08-0010-03

高校是人才培养的基地和摇篮,其根本任务是培养高质量的合格人才,人才培养质量是高等学校的生命线,事关高等学校的生存和发展。而作为人才培养载体的教学工作,其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质量的优劣,因此教学工作一直是高等学校中心工作,占有重要的核心地位。近些年来,受社会多方面因素的影响,高校本科教学工作面临诸多问题。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管理工作,从“教”、“学”、“管”以及教学条件建设等几方面分析并探讨了高校本科教学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对策。

一、本科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对教学的重视度不高,投入精力不足

教师作为教学工作的主体,其教学态度、教学能力与教学水平都会对教学质量产生较大影响,而教师对教学的重视程度直接影响其教学态度、教学能力与教学水平的发挥,对教学质量的影响不容忽视。目前,许多高校,特别是研究型高校均较为重视科学研究工作[1-2],将科研成果作为教师职称晋升、评价推优、津贴分配等的主要考核指标,而且相对于教学工作,科学研究更容易出成果,且成果更为显著和直观。这种利益的驱动使大部分教师的工作重心失衡,将工作重心向科学研究转移,淡化或弱化了教学工作。对于教学工作,多数教师只求能完成任务便万事大吉,无心进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深层次探究与改革,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多年一成不变,与学生互动与交流不足,对教学公益性事情不热心,消极应付,这些不仅影响到教学质量的提升,也与创新型人才培养严重脱节。

(二)学风建设有待加强

学生是知识的获取者,是学习的主体,教学质量的好坏不仅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水平,更取决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也即学风的好坏。而学风的好坏直接受学习兴趣、学习动机、意志等非智力因素的直接影响。目前,由于应战高考后的放松心理、学生对专业前景迷茫、对大学生活的不适应,学习方法不当、心理脆弱以及就业压力增大等原因,使一部分学生缺乏学习兴趣与动力而出现学习懈怠、学习被动浮躁、逃课,上课睡觉、玩手机,不上晚自习,不完成作业或应付等问题,有的甚至迷恋于网络、游戏而不能顺利完成学业[3]。学风呈下滑之势,严重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教学改革有待深入

受陈旧教育理念的制约和传统培养模式的惯性约束,以传授为目的,以教师为中心来设计课程、安排教学已经成为习惯,在人才培养的理念、目标、方法、模式、考核评价等方面已形成了固有的思维模式。绝大多数教师处于科研、教学等多重压力之下,不愿费时、费力地去突破固有思维方式和习惯进行改革,对于教学工作,只要不出事,学校不批评,便万事大吉,以学生为本的、以创新人才培养为目标的深入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改革如凤毛麟角。现有的改革大多为带有功利性完成任务式的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简单调整,以创新人才培养为目标的教学改革并未得到深入。

(四)教学管理亟待加强

首先,由于学院教学管理人员的提拔、任用以及晋升相对较为困难,且相对于其他管理工作,教学管理工作更为繁重琐碎,使教学管理队伍严重缺编且极不稳定,学院教学管理人员疲于应付日常事务,很少有时间和精力静下心来进行教学管理改革研究,以提高业务能力与管理成效。其次,教研室的责、权、利不明晰,使教研室的教学研讨功能与组织管理功能不断弱化,未发挥应有的作用。第三,管理体制、管理制度、管理方法以及管理手段有待进一步规范化、科学化、现代化。

(五)教学资源有待优化

优质的教学资源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和保障,教学质量的提高离不开教学资源的支撑,而目前,有些专业的教学资源与专业的发展不相适应,制约着教学质量的提高,急需进一步优化。首先,个别专业的课程体系与课程结构不太合理,与专业培养目标不能很好地吻合,不能真正实现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主要表现在:部分专业的课程设置跟不上社会需求,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缺乏结合专业特点的应用性、实用性课程;理论课程偏多,实践课程偏少,跨学科的课程较少,不利于学生视野的开阔[4]。其次,精品课课程、双语教学课程以及优质课程的建设力度不足,不能很好地拓展专业内涵。课程内容陈旧,反映最新科技成果的内容未进入课堂,学生的学习内容与学生未来所需的能力或社会需求相脱节。第三,实验室软硬条件建设、实验实习教材建设以及实习基地建设不能完全满足新时期培养创新型的,具有较强动手与实践能力人才的需要,有待进一步加强。

二、对策

(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的强弱直接影响着人才培养质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之一,而多途径、多渠道吸引优秀的人才,扩充师资队伍,为师资队伍注入新的力量只是师资队伍建设的一方面,如何对现有师资进行科学的培养和管理,不断搞高其授课能力、业务水平及投入教学工作的积极性才是师资队伍建设的关键。

1.对教师进行分类管理和考核评价。出台相关管理办法,明确不同类型教师的岗位职责、晋职条件、考核标准及奖惩办法,在职称晋升、薪酬分配等方面按不同的类别进行评价与考核,使教学为主型的教师能安心地将主要精力投入到教学工作中。

2.建立科学的教师竞争、奖励与约束机制。对于在教学方面表现突出的教师在评优、职称评定、津贴分配等方面给予适当奖励与倾斜;对于不认真履行教师职责的教师,适当地给予惩戒;对于不适宜在教师岗位教师,实行退出机制,让其转岗至更适宜的岗位;以充分发掘每位教师的才智、潜能与积极性,杜绝“教好教坏一样,投入不投入一样”的不良局面产生。

3.加强对教师的培训,特别是对新进教师的培训和考核。建立“教师能力发展中心”,开展教师教学能力培训,教师职业生涯设计与规划,加强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促进其师德修养、教学水平以及教学能力的提高。制订科学的教师外出培训、进修与深造制度与计划,为教师创造外出学习交流的机会,提高其业务能力,拓宽其视野。

4.加强教学名师与教学团队建设。打造各级教学名师,提升专业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同时, 充分发挥教学名师的引领作用,以教学名师为带头人,有规划、有重点地建设各级教学团队[5]。进一步以教学团队为中心,充分发挥教学名师及优秀教师的传、帮、带作用以及教学团队内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不断优化师资队伍结构、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学术水平与教学能力。

(二)加强学风建设

学生既是教的受体又是学的主体,学生学习的兴趣性、主动性、积极性、纪律性、勤奋性以及探索性程度,也即学风的好坏不仅是校风好坏的体现,也是教学质量好坏的重要影响因素。

1.必须以学生为本,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所有工作必须以服务和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以及对知识、能力的个性化需求为目标。因此,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课程设置、培养的方式方法既必须符合新时期学生对知识、能力以及综合素质培养的需要,又必须具有超前性,能满足学生未来就业对能力的需要。

2.将专业教育贯穿于一年级整个学年,分层次、分时间段由各系专业内知名专家、优秀毕业生给学生详细介绍本专业的课程设置、专业特点、发展前景、学习方法、就业方向等,使学生对所学专业具有全面、清楚、正确的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动力,改“要我学”为“我要学”。

3.创造条件让学生参与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教师科研项目或工程、校外合作企业项目等,让学生在学中用,在用中学,在用中寻找差距和不足,在用中激发学习兴趣与动力,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4.实行本科生学业导师制,学业导师在加强与学生情感交流的基础上做好学生的学业规划和职业指导,指导学生选课程、规划未业职业,培养学生学术兴趣、创业意识和团结协作精神,让学生摆脱对前途的迷茫与手足无措,对未来充满希望,树立起明确的生活与学习目标,制定长远的学业规划和具体的实施计划,变“不知学什么”为“我还应学些什么”。

5.充分发挥教师的育人职能和班主任的管理职能。要求任课教师利用课堂及业余时间,对学生进行专业介绍、学习方法辅导、品德教育以及适当地心理疏导,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与环境。班主任加强对学生的日常管理交流,在加强纪律教育与检查的基础上,加强与学生的交流与沟通,及时发现其学生在学习与生活中的问题与困难,并帮助其解决,让学生思想上无压力,生活上无忧虑,学习上无障碍,轻松快乐地学习与生活。

6.建立学校、学生与家长三者之间信息沟通的良性机制,强化学校与学生家长的沟通与联系,让学生家长也关注和重视学生在校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形成了学校、家庭互通学生信息,共同关心学生成长,共同教育和帮扶学生的良好氛围。

(三)加强教学管理

教学管理水平的高低,不仅决定着“教”与“学”能否正常有序运行,也决定着“教”与“学”的能动性能否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既是“教”与“学”的黏合剂也是“教”与“学”的催化剂,其作用不容低估。

1.深化人事制度改革。通过让不适宜在教学、科研岗位工作的教师转岗到到教学管理岗位或在政策上给予倾斜,吸引其他管理岗位工作的人员调岗到教学管理岗位等措施,不断补充教学管队伍,减轻教学管理人员工作压力,使其有时间和精力进行业务学习和钻研,不断提高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另外,在教学管理人员的任用、选上给予政策倾斜,使其安心于本工作。

2.实施弹性教学管理制度。扩大学生学习的自主

权,不断增加学生自主学习空间和机会;在学生工作方面,要努力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采取更有效的措施,提供更好的教育、管理指导和服务。

3.改革管理模式。改变目前教学管理人员管的过多过细,减弱了教师的自的现象;改变教师认为教学管理是教学管理人员的事,与自己无关的现象;改变教师只教书不育人,认为学生管理与自己无关的现状;改变教学管理手段过落后、老套的现状。

4.完善和细化管理制度。不断规范各项教学行为和教学管理的同时,出台教研室管理及奖惩办法,明确教研室的目标任务和奖惩标准,以挖掘教研室的管理潜能,充分发挥基层教学组织教学研讨及教学管理的作用。

(四)积极推进教学改革

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新时期国家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也是学生走上社会后适应日益激烈的科技竞争的需要,而传统的教育理念、教育评价体系和教育模式不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必须加以改革。

1.转变教学理念。突出“以学论教”的原则,即教之主体在于学,教之目的在于学,教之效果在于学的原则。贯彻教师不仅要施“教”,而且要问“学”,教师天职为教,其责为学,有教无学,无异于不教的职责观。

2.按照“能力建设、知识探究、人格养成”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厚基础、宽口径、强实践、重创新、国际化”的人才培养原则,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实现人才的分类个性化培养的同时,加强实践环节,培养学生表达、写作、动手、批判、研究、学习、领导、创新等各方面的能力,满足人才共性与个性,基础教育与就业技能培养的需要。

3.在教学内容上,紧跟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产业结构调整和现代教育技术革新的潮流,确保先进的技术手段与科研成果进入课堂。

4.在教学形式与教学方法上,从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转变[6],以课堂为主向课内外结合转变,以结果评价为主向结果过程结合转变。改革目前由教师向学生单纯灌输知识,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填鸭式教学教学方法,突破传统的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探索以能力培养为主的启发式、引导式、讨论式、探究式、学用结合式、学研结合式、批判会式、以赛促学式、顶岗实习式、创业训练式等的多种多样的课堂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改革,提高课堂教学的吸引力,提高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参与度,激发学生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独立精神、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五)优化教学资源

教学条件建设是教学工作的基础性建设,是教学条件建设和教学质量建设的前提和基础,离开基本教学条件的保障,教学质量的提高便成了空中楼阁,应不断予以加强。

1.加强课程及教材建设。通过加强精品课程建设、双语教学课程建设、网络教学课程建设以及优质课程建设,推动优质教学资源的充分利用与共享。构建新的适合创新能力培养的课程结构与体系,改革课程内容,使课程结构与课程内容与人才培养目标相吻合。避免教学内容的重复与重叠。鼓励教师积极编写高质量的教材,不断更新实习实验教材;为学生选用实用性、先进性、有效性教材。

2.加强实验室及实习基地建设。在不断加大对实验投入,更新和补充实验仪器设备,加强实验室硬件建设的基础上,完善实验室管理制度,规范实验室管理,加大实验开放力度,加强对实验技术人员的培训,加强实验室软件建设。建立校内外相结合,以校内研究型基地为基础,以校外实习基地为外延的,设施完备,功能齐全综合型教学基地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提供支持和保障。

3.建立教学资源共享机制。打破学院之间、学科专业之间、研究生与本科生之间的界限,实现教师资源、课程资源、实验室资源、实习基地资源等资源共享,既为学生扩充了优质教学资源,又提高了优质资源利用率。

教学工作是高校的中心工作,教学质量是高校的生命线,关系到高校的生存和发展。教师、学生、管理、教学资源等是教学质量的主要影响因素,且相辅相成,相互关联与影响。本文对学校本科教学存在的问题及产生原因进行了探析,并结合笔者多年教学管理工作,提出改进对策。而要进行教学改革,就必须对影响教学质量的各因素进行全面的改革与优化,方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王义遒.提高教学质量要面向全体学生为杰出人才成长 开辟道路[J].中国大学教学,2012,(4).

[2]周琨武,黄敏.高校本科教学质量影响因素探析[J].黑 龙江教育:高校教育与评估,2008,(1-2).

[3]彭春生,顾松明.影响高校教学质量的因素分析[J].扬 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4,(6).

[4]杨培强,袁宝华.以“质量工程”为抓手推进本科教学内 涵建设[J].中国大学教学,2010,(5).

[5][6]王小力,李宏荣,徐忠锋,张孝林.提高教学质量创新 拔尖人才培养[J].中国大学教学,2011,(12).

上一篇:德美两国高校本硕博贯通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下一篇:我国高校跨学科研究组织的基本模式及运行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