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传统文化论文

时间:2022-07-15 09:43:07

青年传统文化论文

1觉醒与洋务

格局已定,痛定思痛,社会各界深感疑虑,不甘人后的觉醒的知识分子也好,开明的官吏也罢纷纷献策,想要给洋人回马一枪,夷务成为当年流行词,成为关乎国家命运之大问题。“师夷长技以制夷”不单单只是口号。深知落后就要挨打。发展了长段时间来的自觉,自强运动。但中日甲午战争中北洋军队的全军覆没,惋惜,震惊的之后,陷入深深沉思。

2中华传统文化所晚清社会遭遇“阻击”

于中国文化的“近代”为何姗姗来迟?我们站在历史的远点来回顾传统文化的诸多断点,还原到世界范围内是不免发现为何我们所孜孜不倦期盼的近代为何姗姗来迟?暂且不谈社会文化机制所演变所造就,可能学术界所纠结之问题。如何看待中国传统步履维艰缓慢发展的原因呢?生产力发展不无关系,并没有排斥诋毁外族之意,但中国历史上至少两次生产力低下的游牧民族所占据中原争霸整个中国。生产力没有彻底的得到解放,没有所谓新技术,新科学来带动变革。没有真正把视角关注到新近力量的存在。谈起清代所谓的盛世时期,满汉矛盾的加剧,任命官职,汉人一概不用。动不动大兴文字狱。“闭关”的外交方式。堆积到清晚期时,可想而知的必然。盛世隐藏下的债早已经透支。在无知,自大,且不善于思考的惰性以急速腐蚀着摇摇欲坠的东方大国。如此的文化和社会机制,潜伏着巨大危机。

3传统文化的衰败,重建与现代文明之萌芽

谈到传统文化这生死攸关得时刻,在这百年当中,传统文化掺杂着血泪,步履蹒跚地走向未知的方向,一片渺茫。是三千年传统文化逐渐土崩瓦解的过程,也是涅槃重生的历程。中华民族为此付出千千万万几代死而后已的先烈火热爱国之心,一部血泪史。

3.1五四青年的反传统浪潮与传统文化认同

多少年过去了,“五四亲年”慢慢成为一种符号,一种革新的决心,一种爱国的情操。遥想当年,多少觉醒的国人试图悬崖勒马,为之付出一切,在下也深感了解之同情,仰视。首先谈及,要先谈谈其成因,一方面从国内角度出发,在亡国灭种,国难当头之时,来不及针对探讨甲午战败之根源,掀起了救国救民之道。从清帝退位,到袁大头作死,形成军阀混战的形式。加之国际上第一次世界大战,世界格局跌宕起伏,馄饨一片,给了爱国救助的先进知识分子当上了颠覆传统,热血救国,反思传统的舞台。陈独秀独创《新青年》,当时先进文化人借此平台探讨传统文化的革新,甚至批判旧传统,推行新传统。各个当时文坛巨匠借此发表观点,大力的推广白话文,甚至反对文言文,提倡新道德,反对旧礼教,高举文学革命大旗,新文化运动在热血中开展而来。方法之一,视为西方文化为参照物,来检讨,反思传统文化的根源,发展成因,批判中国传统文化。大有一山不容两虎的架势,对于传统文化,不留情面,甚至毫无善意的批判。五四文化运动带有彻底的不妥协性质的。应该还原历史真实性的。五四精英们在批判传统文化之时,不惜矫枉过正,不惜失去科学的态度。要彻底颠覆人们的价值观,颠覆赖以为继的文化观念,把儒家思想,传统文化形态的家庭观念都打击的体无完肤。冲破封建专制制度和维护封建制度的三纲五常的封建礼教的束缚。高举两面大旗就是远方请来的两位老先生,德先生和赛先生,即民主与科学。五四新文化运动彻底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精神,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恃强凌弱的精神,我们会永远铭记。但本人拙见,虽给旧中国带来一丝清新和强筋的浪潮,对于国难当头的昏昏欲睡的国人来说不免是一针强心剂。但要辩证的分析此现象,对于传统文化,不单纯一般的对于固有传统的批判和检讨,而是对于千年的传统文化和文化系统的总清理,把矛头指向一切的规则、理念、秩序和信仰,包括极力摧毁文化密码的文化典范。

3.2传统文化重建迫在眉睫

近百年来抛开的非理性抛弃,感情宣泄般的文化颠覆和破坏。从晚晴到五四文化运动,归根结底都是在尝试试图去改变或更新传统文化问题。既然已经重病在床,但远没有病入膏肓,积极去协调改变,协调,完善,建设。我们身为中国人,血液里翻滚着华夏纯正血统。义不容辞的责任。“可能在文化领域,我们已经看不到中国了”这是宣言中的无奈,但是从我们的先辈大师们,百年来为复兴传统文化付出的艰辛,和对于事态的推进发展,至关重要,不可遗忘的。我们现在回顾清末民初到五四以来的批判传统和现代文明的建构过程,如何来诠释文化传统的价值,和民族文化的认同方面来考虑。首先,要重建传统文化,要经过重新地诠释在新时代迸发出生命力。重新衡定传统文化的价值。接着就是现在我们当代最棘手也是最迫切要解决的文化认同的问题。当今时代,可以说是全球一体化的时代,要是想屹立于世界之枝头,就要暗自拾起国际化的规则。经济全球化,市场一体化的世界早就已经失衡倾斜,我们要做的可能只有顺从,逆来顺受。紧跟时代的潮流,紧紧追赶,不忘百年前的被动挨打。越是身处与世界,越是要把握自己,切记不要自我毁灭,更不要孤芳自赏。对于我们80、90后这一代新崛起的生力军,不免对于现状,颇感惭愧,拼命地去找寻归属感,并不全是责备,是时代的体现,任何文化都有其根源。处于全球化的夹缝中,处于改革开放的纠结中,一切百废待兴,需要我们去重拾传统文化,不会一味抵触,而是充满敬意的去与传统文化想交流,沟通。

作者:夏天一 单位:中国艺术研究院

上一篇:农民识字运动传统文化论文 下一篇:广场体育文化活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