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历史课学习兴趣的培养

时间:2022-07-15 08:12:10

学生历史课学习兴趣的培养

一堂好的历史课。并不是简单的照本宣科,而是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有机结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历史学科的特点,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引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不断启发学生去思考、去探索,进而使学生的思维处于活跃状态。大大提高学习效率。

一、以知激趣。适当补充与课本有关的历史资料

历史知识浩如烟海,其中能收入课本中的只是极少部分。在讲课中。如能适当补充形象具体的名人轶事、历史传说、历史小常识等,既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又可以扩充学生的知识面,加深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因此我在教学中,有计划地补充一些历史资料。如在给初中学生讲左宗棠带兵收复新疆的内容时,介绍了左宗棠年少时就有大志,他在15岁时写的对联“身无半亩,心忧天下;读书万卷,神交古人”正体现了这一点。左宗棠带兵收复新疆时,已年近70岁,为了收复被俄国占领的伊犁地区。他带着棺材出关,表示誓与俄国决一死战,为曾纪泽的外交谈判作了有利的后盾。在军事与外交的共同努力下,终于收回了伊犁地区。资料的补充,能像磁石一般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加深学生对左宗棠的理解。也深化了爱国主义教育。

中学生初涉浩瀚无际的历史海洋,由于视野开阔,见识增长,他们会由衷的感到学有所得,感受到精神上的愉悦和满足。从而期待着从历史课上吸取更多精彩的人类文化的宝贵遗产。这种积极进取的情感有力地促进了他们知识的积累,推动了他们智力的发展。

二、以疑诱思,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不能忽略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应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上的主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调动学生学习的方法有很多,如学生课堂表演、讨论、师生互问、学生中互相答疑等。不同的内容可以选取不同的激活方式。在上《甲午战争》这课时,在课堂上就可把中日谈判时李鸿章和伊藤博文的对话展示给学生,由学生分组表演。通过学生自己查资料,亲身模拟、表演,在表演中感悟历史人物的所思所想。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既能在表演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又提高了学生对事件的认知深度,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有疑才有思,有思必有所得。在讲课过程中设置疑问,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有时能活跃课堂气氛。如复习“国共合作”时,设问学生,共产党为什么要与合作?为什么要与共产党合作?促成合作的外部原因又是什么?一下子议论纷纷。讲到中共成立的历史意义时,设问学生,假如把“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烧然一新”加上问号,让你用史实说明,你将怎么办时。学生便陷入思索之中,然后便说出一些自己的理解。课堂气氛热烈,同学们或是情绪激动,据理力争;或是心平气和。阐明因果:或是通情达理。一分为二。

三、以境动情。运用形象生动的课堂语言

教学语言是课堂教学的最基本工具,丰富的语言有启发性和情感色彩。而历史本身是有血有肉、丰富生动的,在教学中教师若能充分利用历史这一特点,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再现历史画面,就能使学生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在浓郁的情感氛围中让学生感知历史,从而增强教学效果。

四、情景再现,努力运用多媒体教学

历史是发生在过去的事情。对于学生来说,感觉距离比较远。人的认知是从感性开始的,直观形象的材料更容易被学生所接受、储存。努力创造条件,恰当地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再现历史情境,打破时空界限,缩短历史与学生的距离。因此,在课堂上适当地运用多媒体教学,给学生以直接的感官刺激,有利于引发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兴趣。如在讲《第二次鸦片战争》时,可以插放一段《火烧圆明园》的录像,在讲《抗日战争》时,可结合当前中日关系出现的问题等,这样,通过直观教学手段代替教师的讲读,取得更好的效果。可以说,多媒体使历史走近了学生,使历史课不是枯燥的理论和呆板的讲授。

总之,兴趣是引导学生学习历史、认识历史、热爱历史的灯塔。学生只有有了兴趣才会更好地学习历史,而兴趣的背后是教师对学生积极性、主动性的激发。在激发中,如果教师把握住历史学科的特点,充分利用各方面有利因素,积极培养学生兴趣,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那么,兴趣之树就会常青。历史教学的春天就会常在。

上一篇:新课程改革后的高中美术教育思考 下一篇:浅议品牌的自我保护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