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发式教学法在政治学原理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时间:2022-07-15 04:11:39

启发式教学法在政治学原理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摘 要 启发式教学主要通过设疑、讨论、对比、创设情景、案例等具体手段来实现。在政治学原理课程教学中应用启发式教学法,可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

关键词 启发式教学 政治学原理 应用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在我国,孔子最早提出了启发式教学思想,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也就是说,教师要在学生求通而未能通、口欲言而未能言之时恰到好处地开导、启发,使学生能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启发式教学注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要求教师善于引导启发,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进而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政治学原理是高校政治学与行政学、行政管理、公共事业管理、思想政治教育等专业开设的一门核心主干课程,在专业学习过程中发挥着启蒙和引导的作用。在政治学原理教学实践中引入启发式教学法,对于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夯实专业基础、提升专业修养、培养独立思考及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1 启发式教学的主要方法

启发式教学是针对以往课堂教学中占主导地位的填鸭注入式教学的弊端而提出的新的教学理念、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启发式教学法,需要通过恰当的设疑、适时的讨论、精当的比较、直观的情景、生动的案例等具体手段来实现。

1.1 设疑启发法

疑问是思考的动力和获取知识的起点。教师要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热情,变“向学生灌输知识”为“学生主动汲取知识”,努力在学生思维中制造出“愤”和“悱”的状态。即教师围绕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恰当的设疑,让学生觉得有所知但又有疑问,想表达但又难以表达清楚,从而激发起强烈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此时,教师再进行讲解、点拨,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2 讨论启发法

在我国传统的填鸭注入式教学中,学生多是机械、被动地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缺乏思考和讨论的空间,思想的火花得不到迸发,创新思维受到限制。讨论启发法要求教师在课堂上组织适当的讨论和辩论,为学生提供发表意见、思想交锋的平台和机会,教师在讨论过程中不是权威的主导者或者旁观者,而是引导者、促进者、咨询者、合作者,并通过适时的点拨和精彩的点评启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观点和认识。

1.3 比较启发法

在理论教学中往往会碰到一些比较接近、难以区分和理解,容易产生混淆的问题。把容易混淆的材料和知识点放在一起作同中求异、异中求同的对比,不仅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吸收,而且能够开阔视野,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激发学生的思维。

1.4 情景启发法

就是教师运用语言描绘、音乐渲染、场景表演等手段,创设与课程相关的具体教学情景,使学生在情感和思想上受到触动,在融洽的课堂氛围下激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运用情景启发教学中,多媒体图文并茂、声像结合、动静相宜的直观表现形式更容易使学生进入特定情景,有亲临其境之感,有助于激活他们丰富的想象力和创新思维,应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加以运用。

1.5 案例启发法

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结合教学的重点、难点问题,把艰涩难懂的理论知识与生动活泼、源于生活实践的具体案例联系起来,运用理论加以分析,以启发学生积极思考,使其理解和接受这一理论或观点。①

2 启发式教学法在政治学原理课程中的运用

作为一门基础理论课程和导论型课程,在政治学原理教学中应用启发式教学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2.1 在新课导入过程中激发学生发现、探索问题的兴趣

政治学原理是面向大一新生开设的一门专业主干课程,受学术视野和生活阅历的影响,很多学生在最初接触这门课时认为政治无非就是权术、权力斗争和阴谋诡计,对该课程有一定的抵触心理。因此,在同学们刚刚接触政治学原理这门新课时,可以先让同学们畅所欲言,谈谈在自己的心目中什么是政治,自己能否完全脱离政治而不受其影响。进而引导同学们认识到政治是我们生存的环境,从我们呱呱落地,父母为我们取名和申报户籍开始,我们就已置身于特定的社会政治关系和社会政治生活之中,无论是否愿意,我们都会受到政治的影响,但政治与政治学又有着很大的区别,学习和研究政治学可以使我们更好地认知我们所处的政治环境,分析和处理生活中纷繁复杂的政治现象,进而在推动自身和社会发展中赢得主动权。

其后各个章节的讲授中,根据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设计出能够唤起学生求知欲和注意力的问题和关键词,使学生带着问题和兴趣开始本章节的学习,探寻知识的奥秘。问题的创设一方面要注意来自学生的学习经验和生活体验的问题,因为从教学实践上看,那些符合学生自身实际的问题更能够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创造欲;另一方面,要把握问题的层次性,“按照问题与教学核心内容亲疏的不同,把问题分为核心层、内缘层和外缘层等不同层次,从而安排好解决问题的次序”。②

2.2 在课堂上开展讨论,实现“启”“发”互动

“启”是“发”的前提,“发”是“启”的归宿,教师的“启”,落脚点在学生的“发”。课堂上师生平等的讨论交流是实现双方“启”“发”互动的有效方法。为保证课堂讨论的顺利进行,教师要在课前确定议题并发给大家具有启发意义的相关资料,同学们则要结合教材、相关资料和拓展资料开展大量阅读,通过主动获取、加工和利用信息,形成自己的观点和认识,以便在课堂讨论中言之有物。课堂讨论使学生从被动的受众转变为主动的参与者,交流中学生们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思想碰撞,产生出灵感的火花,教师则作为促进者和指导者密切关注讨论的进程和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引导和调整。通过讨论,不仅激发了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的热情,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也加深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如讲到“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组织形式”时,结合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相关资料,开展我国“人大代表应该兼职”VS“人大代表应该专职”的辩论,拓展同学们对人大制度改革这一前沿问题的认识;在讲到“政治社会化”时,分小组讨论政治社会化的某个途径及其发挥的特定作用,并由每个小组派代表发言,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很多学生反映这样的课程印象深刻、理解透彻,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有很大提高,并表示意犹未尽。

上一篇:浅析高校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教学实践与改革 下一篇:电子商务专业理实一体化教学改革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