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的滋润

时间:2022-07-15 03:31:22

语文新课标提出要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情感和社会主义道德教育,使他们形成良好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实现审美情趣与文化品位的提高。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打破传统语文教学模式的束缚,把发展学生个性特点作为重要的教学目标,引导学生在学习教材作品的过程中发掘它们的内涵,用真善美的美好情感洗礼和净化学生的心灵,实现语文素质的全面提高。

一、挖掘语文内在功能,对学生进行心理品质的培养

初中阶段的语文教材在内容方面有着明显的生动形象、涵盖面广的特点,既包含文字方面的训练内容,也包括思想品德和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因素,能够起到陶冶学生情操,启迪人生的作用。

从初中语文教材历史人物的作品中,学生可以学到很多思想情感方面的高尚品质:从刘禹锡的《陋室铭》中,学生可以学习到安贫乐道的高尚品质;从周敦颐的文章中,可以感受到独善其身、清廉高尚的个人修养;从范仲淹身上,可以学到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初中语文教材所收集的古今中外作品成功地塑造了很多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他们的感人事迹和情怀为后世树立了光辉的榜样,他们的高尚情操和坚强意志也激励着每一个学生,使他们在实际的学习和生活中不断地完善自己。学习《愚公移山》,学生会被愚公的不惧困难、坚持不懈的意志所感染;《小橘灯》中的小主人公独立坚强地生活,不惧困难、积极乐观的精神会给学生带来强烈的冲击;朱自清的《背影》会让学生不自觉地想起自己的父亲,进而感受到父爱如山的浓浓亲情;从《最后一课》中深刻体会到强烈的爱国情怀;《白蝴蝶之恋》会激起学生的爱心与同情;在《社戏》所描绘的江南美景中感受孩子们的热情、淳朴和善良。这些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都能够对学生进行很好的人格教育、毅力教育和情操教育,净化他们的心灵,提高他们的素质。

各种科普文章的录入,也为多角度地对学生进行科学知识的教育提供了条件。它们能够培养学生从小热爱科学的兴趣,认识到科学对于整个世界文明发展的重大意义,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知识,为科学献身的勇气与信心。像《死海不死》、《莺》、《卧看牵牛织女星》、《荔枝图序》、《大自然的语言》、《向沙漠进军》等一系列涵盖海洋、沙漠、动植物、宇宙等多方位科学知识的文章,为学生展示了世界的伟大与神奇,使他们叹服于人类征服大自然,探索宇宙奥秘的伟大举动,进而燃起学习和探究科学知识的浓厚兴趣。

二、挖掘语文内在功能,对学生进行有效的人格教育

目前,我们所使用的教材在编写过程中非常注意人文教育的渗透。例如,《木兰诗》所讲述的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蕴含了浓厚的爱国主义情怀,对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孟子曾经指出那些没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和是非之心的人都不能算是正常人,阐明了衡量一个正常人必须具备的价值观标准,同时也从本性论出发,指明了人的发展与人必备的基本素质之间的关系,简单来说,可以理解为一个正常人首先要具备最基本的良知,不然他就没有资格被称作正常的人。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与道德和法制教育有所不同,它主要靠个人自觉和情感方面的潜移默化。我国传统文化非常重视人文素质的培养,它主要通过从心灵上启发和引导进行自我感悟。并由此诞生了“性善论”和“性恶论”两种主要观点,但不管是“性善论”还是“性恶论”,它们都主张对灵魂进行陶冶和自我修炼,从本源上悟出做人的基本道理。初中语文教材蕴含了极为丰富的人文教育素材,它们文质兼美,有着独特的育人优势。这些优秀文章中所蕴含的审美因素能够很好地完善学生的人格审美结构,比如学生就能够从《散步》一文中深刻感受到家庭生活的温暖。

三、挖掘语文内在功能,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利用教材中文章所描述的特定情境,对学生进行情感引导,使他们从心理上和情感上与作者产生共鸣,陶冶他们的情操,实现心灵的净化,同时要注意把教材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引导他们树立科学的价值观与人生观。真正让学生明白道理,用良好的情感打动学生,获得情感方面的熏陶。以朱自清的优秀作品《背影》为例,整篇文章蕴含了浓厚的父子亲情,是一篇非常值得进行鉴赏的作品。通过对这篇文章的赏析,可以使学生体会到父爱的伟大,再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回想生活中父亲是如何用他那有形无声的爱伴随着我们成长的。这种情感教育既能够保证课堂教学的效果,又能够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体会到父母伟大的爱,使学生学会感恩,珍惜血浓于水的亲情。这种情感教育既符合新课改对语文教学提出的基本要求,也可以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在学习《紫藤萝瀑布》一文时,当学习到作者因为再次看到紫藤萝而产生了关于生命的感叹时,应及时提出问题:为什么作者会产生这样的感慨呢?引导学生从文章写作的历史背景出发去思考问题的答案,学生会明白作者把紫藤萝比作当时的国家,它的命运正好是国家命运的真实写照。这篇文章要着重解读作者关于人生命运的那段感悟“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借此教育学生:人生总会遇到各种不幸和困难,不管多难,我们都要坚强地去面对,用坚定的信念去履行生命的意义。引导他们摒弃颓废消极的生活态度,培养积极健康的情感,使他们在学习课文的同时,获得心灵的洁净。

总之,在教学中教师要深刻认识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特点,只有确立了正确的语文学科性质观,充分发掘语文的内在教育功能,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才能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得到心灵的滋润。

参考文献

[1]吕洋.当代语文教育功能观嬗变:从知识训练到文化建构[J].语文学刊,2008(08).

[2]靳健.我国古代语文课程的性质、特征及其教育功能[J].教育研究,2006(02).

[3]吕洋.新课程背景下语文教育功能及其价值实现[J].新语文学习(教师版),2008(04).

[4]史晖.试论语文教育的功能[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01).

上一篇:浅谈怎样培养中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 下一篇:浅谈现代教育中校长的管理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