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腥背后的心灵

时间:2022-10-23 12:45:23

[摘要]《汉尼拔》不应被视作单纯的惊悚剧情片,事实上应该列入情感片。影片最具内涵的也是汉尼拔和斯黛琳的情感关系的处理,这种处理实际上体现了西方文化或者说西方人人性中所固有的矛盾和斗争。

[关键词]汉尼拔;西方;宗教;文化

如果能够更多一点优雅,更少一点血腥,也许由雷德利,斯科特导演的惊悚剧情片《汉尼拔》会更像是一部成功的艺术片,不过,这是一种错误的认识。如果没有血腥的暴力, 《汉尼拔》将没有任何艺术性可言。

本片是1991年曾荣获多项W斯卡奖,并在全球缔造票房佳绩的经典惊悚片《沉默的羔羊》的第一部续集,剧情根据汤姆斯,哈里斯原著小说改编。多年前绝顶聪明的心理医生,变态吃人魔汉尼拔,莱克特协助年轻的联邦调查局探员克莉丝,斯黛琳让一名疯狂的连环杀人犯伏法,但是他也凭着聪明机智逃到海外,现在他使用费尔博士的假名,在意大利佛罗伦萨谋杀了一所美术馆的馆长,并最终凭借渊博的知识继任了被害者的职位,从此过着惬意的生活,而且没再杀过人。糟糕的是,一名叫帕齐的意大利警察在调查前任馆长死因时得知了费尔博士的真实身份,并且,帕齐被马森・维杰的重金悬赏所迷惑,最终使他在准备独自擒获汉尼拔时,反被汉尼拔以贪婪罪绞死。

马森,维杰是一个恋童癖,他过自己的亲妹妹,年轻的时候逃过监狱,后来他开始接受汉尼拔的心理治疗,但却被汉尼拔折磨得半身瘫痪、严重毁容。维杰现在必须靠人工呼吸器维生,但他拥有庞大的财产,一心希望能把已经隐匿天涯的吃人魔汉尼拔引出来,进行恐怖的报复。

联邦探员斯黛琳后来的际遇并不顺利,她参加一场围捕行动,但是却引起大枪战,遭到停职处分。这一切其实都是她的上司保罗・克伦德的阴谋。保罗被维杰收买了,他们准备利用斯黛琳的不幸,将非常欣赏斯黛琳的汉尼拔引出来。斯黛琳充满愤怒,在空虚寂寞中偶尔回忆着汉尼拔的往昔。汉尼拔回到了美国,但在约会斯黛琳时不慎被维杰的手下所俘。维杰准备拿汉尼拔喂野猪以解心头之恨,斯黛琳及时赶到,冒险将汉尼拔救了出来,但自己也身受重伤,在汉尼拔的怂恿下,维杰被手下喂了野猪。

汉尼拔在保罗家里为斯黛琳疗伤,并替她换上黑色的晚礼服。他俘获了回家的保罗,并用保罗头颅内的某些物质为斯黛琳准备了一桌特殊的晚宴,斯黛琳极力抑制着内心的悲痛与不安,她以优厚的条件劝汉尼拔投案、停止伤害保罗,但汉尼拔反劝斯黛琳释放自己,与他一起亡命天涯。斯黛琳袭击汉尼拔,被惹恼了的医生准备吃掉她。可是当医生审视斯黛琳清澈的双眼,禁不住低头亲吻了斯黛琳,斯黛琳乘机用手铐将两人链在了一起。汉尼拔医生露出微笑,他看了看时钟,警察还有五分钟就会赶到了。他举起菜刀,在斯黛琳腕部比画着。斯黛琳晕了过去。警笛轰鸣。斯黛琳来到屋外。湖边的小船还在,但医生已然消失。直升机在盘旋,警察们在叫嚣,斯黛琳探员举起了双臂。她眼含泪滴,挥舞着双手,用悲痛然而有力的声音呼叫着自己的身份和名字,

同《沉默的羔羊》相比,《汉尼拔》的重点不在悬疑的设置上,而在斯黛琳和汉尼拔情感关系的安排上。这是影片最有内涵的方面,其他人物不过是这两个人物情感之汤的调味品。因此,在某种程度上如果将此片列为情感片似乎更合适一些。

斯黛琳和汉尼拔一正一邪,但他们本质上都具有宗教献身精神。只不过,斯黛琳代表了新教的宽容、慈爱与拯救,汉尼拔却更多展现了西方宗教对恶的血腥的惩罚与毁灭。斯黛琳的上司保罗是个邪恶而卑鄙的家伙,但是斯黛琳却能压抑自己内心的愤怒,极力去拯救他。可惜的是,汉尼拔医生却没有这样的心肠,他认为吃掉保罗是对保罗最好的命运。

汉尼拔那么喜欢吃人,为什么对斯黛琳下不了口?在《沉默的羔羊》中,这个医生就嘲笑斯黛琳是个鞋子露出寒酸气的并不高雅的女人。在《汉尼拔》中,保罗也是用乡下女人的字眼侮辱斯黛琳。但不一样的是,汉尼拔欣赏斯黛琳寒酸外相下高雅纯洁的灵魂,而保罗却正相反。汉尼拔吃掉保罗的脑与他将帕齐剖腹吊死以及诱导维杰自割皮肉一样,因为他们贪婪、淫邪,这些都是罪孽。看过美国电影《七宗罪》的人应该对此有更深的体会。

1600年2月17日,在罗马的鲜花广场上,布鲁诺被宗教裁判所判处火刑。400年后,在好莱坞电影《汉尼拔》中,汉尼拔处死了帕齐。这二者是否有些近似呢?信仰上帝的,或者说,自认为了解上帝的人都以残暴的方式处死了罪孽。只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善与恶的认定在变化。在中世纪,政教合一;在现代社会,政教分离,被认为罪孽的人,开始由政府制定的法律惩罚。汉尼拔医生生错了时代,他应该回到中世纪去。 斯黛琳探员与汉尼拔医生的最大区e,在于她的宗教精神适合西方现代文明社会。

不过,如果汉尼拔医生真的回到中世纪,他倒不大可能任职于宗教裁判所,而更可能像布鲁诺一样被裁判所裁定为异端而被烧死。因为汉尼拔医生不仅具有宗教献身精神,而且聪明机智,博学多识。有这两点素质的人一般都喜欢反思现实社会的人生并且勇于叛逆。再进一步说,汉尼拔医生还是个具有艺术天分的教授,他懂得绘画,善于欣赏音乐,即使在杀人时,他也能将自己陶醉在艺术的胜境里。在《沉默的羔羊》中,他杀人时沉迷于《戈德堡变奏曲》的音乐旋律之中;在《汉尼拔》中,他杀人前给被害人津津讲解与被害人祖上有关的绘画。这些都证明西方艺术对汉尼拔暴虐的杀戮不仅没有阻碍,而且具有某种促成作用。生于1844年的德国哲学家尼采就是个有知识、懂艺术的人,结果他疯了,汉尼拔不是布鲁诺、尼那样深邃的思想家,但他观人于微,与后者近似。

影片的结尾最具艺术蕴含。汉尼拔在飞机上与好奇的小女孩对话。小女孩不吃机上提供的配餐,而对汉尼拔餐盒中保罗的脑组织感兴趣。汉尼拔鼓励小女孩吃下去,从而将探索和叛逆的种子植入小女孩的心田。汉尼拔的眼神里充满赞许、慈爱和期待。最后,镜头将他的眼神定格为天空闪烁的星。还记得康德的墓志铭吗?他说有两种东西我们对它思索越深,越有一种敬畏感:一个是头顶上的星空,一个是我心中的道德律。影片对汉尼拔医生眼神的处理,说明医生的身上也拥有某些令人敬畏的东西。如果我们熟悉西方神话,那么,不难联想到撒旦也曾在伊甸园教唆人类偷食禁果,如今,汉尼拔医生在飞机上教小女孩吃人脑。这些都是叛逆,也都是知知的开始。

斯黛琳探员拒绝了汉尼拔的邀请,但是她似乎并没有拒绝汉尼拔医生对她和这个世界的认知:

你蔑视的人同样也轻视你,

你想他们会给你奖章吗?

然后你把它装框挂在墙上,

每天看着它,提醒自己有多勇敢和清廉吗?

果真如此,一面镜子就够了。

这几句台词表现了罪恶的汉尼拔医生对斯黛琳探员深刻的认知与同情,在这个世界上,对于大多数敬畏天空的人来说,人生莫不如此。汉尼拔和斯黛琳也一样,他们同样勇敢而敬畏清廉的精神。所以,斯黛琳爱汉尼拔吗?或者,她愿意像浮士德博士一样,将灵魂交给魔鬼并和魔鬼遨游于宇宙之间吗?在影片中,斯黛琳没有,可是,在她的眼角里却浸满泪水,我们因此可以说,斯黛琳和汉尼拔具有某种复杂的情感关系。倘若再深究一步,亦未尝不可以说这两个人物的情感关系实际表现了西方人心灵世界的复杂斗争:即善与恶的交织,美与丑的纠结。在西方文化传统中,人们早已习惯认为:真理更经常地掌握在看似丑恶的魔鬼手中。看一看弥尔顿的《失乐园》,这一点不难理解。无论在何时何处,真、善、美的统一总是一切人类的梦想与追求,因此,象征美善的斯黛琳探员对举止优雅、内心深邃的汉尼拔医生抱有一种复杂的情感,也就不奇怪了,就这一点来说,影片不经意中蕴含了西方文化千百年来无法解决的一个内在矛盾,尼采宣告上帝死了,企图以此化解皈依上帝与顺从宽鬼的矛盾。上帝已经死了一百多年,但斯黛琳探员依然无法与魔鬼并肩揽腕,看来尼采的布告也不过是水上作画而已,人总是要有归宿的,然而在后现代西方社会中,人的归宿在哪里呢?有人说,现在的西方,不单上帝死掉了,连“人”也死掉了。这表达的恐怕就是没有归宿感的困惑吧?

上一篇:对电影真实性与假定性的再认识 下一篇:现代性的迷失与救赎